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颜家人的智慧

认祖归宗之后,孔子母亲正式和孔纥合葬在了一起。孔子太需要这个合葬墓来证明自己、自己母亲和孔家的关系。到此,孔子总算是有爹的孩子了,身份也从农民变成了贵族。

孔子早年的这次停丧“寻衅”,认祖归宗事件,历来重视的人不多,其实很值得关注。

在后世人看来,孔子是个儒家大学者,又是个倡导理想政治、不受当权派喜欢的人,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书呆子,不通世故,经常犯点儿迂腐的傻气。这其实只是孔子个性里比较常见的一个方面,跟他的职业有关。但是,孔子还有善于观察、明哲保身、寻找机会的另一面。这是颜家庄那些下层人民的生存智慧。在少数几次面临重大抉择的节骨眼上,孔子的这种智慧都起了作用。

在孔子以前,坟墓都不堆土,地是平的。但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各地已经流行往坟上堆土了,而且有各种堆法,有方的,有圆的。

孔子年轻时声称要坚持古礼,把父母的合葬坟弄成平的。到他晚年的时候,又要堆起个一米高(古代四尺)的小土堆。他跟弟子们解释说:“这样确实不合传统,但我东南西北地到处跑,回家照看的时候少,就怕哪天不记得了,有个土堆好认。”

各种折腾,都是因为太重视了。

堆坟这天,碰巧遇上下雨,孔子先回家了。有个弟子回来得晚,孔子问怎么回事,这个弟子说:我看雨下得大,怕把新堆的土堆给冲垮了,就留下来收拾收拾。孔子闻言,老泪纵横。

这个坟墓,改变了少年孔子的命运,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和回忆,他没法不哭。

孔子的身世基本交代完了,再说说他的名和字。

他名为丘,这是母亲给起的,据说母亲怀他的时候,曾到附近一座叫尼丘的小土山上祈祷神明,保佑孩子孕产顺利。另一个说法是,孔子生来头上就隆起一个大疙瘩,像个小山丘,所以叫“丘”。

两个说法都有依据,孔子应该喜欢第一种。但第二种说法更符合农村老乡取名的习惯,就是信手拈来的小名,越贱越好,为的是好养活。

到孔子15岁认祖归宗,成为孔家后人,他就成了孔丘,而不再是颜丘。此外,成年后还要按照贵族的习俗,取一个“字”,供平辈或晚辈人称呼。他自己起的是“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尼”就是他母亲祈祷的尼山,和名丘有联系。

孔子的姓氏代表着父亲家族,名和字则侧重母亲这边。他不势利,从没有和颜家庄穷亲戚们“划清界限”的想法。他一辈子都在尽量帮颜家庄的亲戚们过好日子。

关于孔子的出身,还应该介绍另一本古书,据说是秦汉时候孔府的家书——《孔子家语》。

孔纥“野合”的事,从孔子成了圣人以后,就一直有人觉得不好意思,千方百计想遮掩。《孔子家语》里的说法是,孔子母亲颜氏,是孔纥的一个小妾,孔子哥哥叫孟皮,是个瘸子,父亲母亲觉得不好继承家业,就到尼山上祷告神明,生了孔子,四肢健全,可以正式继承父亲的身份了。

按这个说法,孔子父亲母亲就是明媒正娶的合法夫妻(妾)。但问题是要真如此,孔子不可能连自己父亲埋哪儿都不知道,而要把棺材停大街边请教路人。退一步说,就算孔子早年不孝,从没上过坟,不是还有哥哥孟皮吗?

清代学者考据,认为《孔子家语》是三国时王肃伪造的。王肃是司马懿的亲家,司马昭的岳父,这两家人品行都不是太好。另外,《孔子家语》是不是外人伪造,也不重要,谁家的家谱也不会把老祖宗的风流韵事婚外情写进去。这是常识。

除了《史记》,东汉人王充也写过:孔子从出生以来,就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他母亲一直不肯告诉他。 可见关于孔子的身世,古人多少都知道一些。不过王充后面的话就不靠谱了,他说孔子用一套算命的办法——“吹律”,推算出自己的父亲,这是后人的附会。

至于孔门弟子写《礼记》时,为什么会老老实实、原原本本把孔子早年停丧“找爸爸”的事件记载下来,而不是替他忌讳遮掩,我们后面会谈到。 5fRLmMaghIjwQbsTyMnLVFwBwpsBJRq8cTVypnjBtHRrjUGrd2Sxy6YmIMN3XZ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