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大司寇的第一年

当领导一段时间,孔子自认为有了不少实践经验。他开始明白,政治上的事儿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没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那么理想。想干成点事业,原则之外还要搞点权变。他感叹,当年和他一块儿学习的老朋友们,未必都能一起干事业,剩下几位一起干事业的,也未必都会搞权变。他还感叹,庄稼苗长起来,未必都能长穗子,就算长了穗子,也未必能长粒收粮食。 这是他早年在农村的经验,应该是觉得很多学生当年功课都挺好,但现在不会当官办事。跟那些人比,他自认为更懂权变,会实务。

另外,孔子还发现,早年那些穷伙伴,“鄙夫”,如今靠他的提携当了官,但未必都想认真干事业。这些人祖祖辈辈穷怕了,刚混到上层人里边,最忌讳提到当年的苦出身。而且他们更唯利是图,捞起钱来不知满足,往上爬不择手段,其用心之深,贵族出身的人都比不上。

孔子没点名,说的大概是他早年的一些学生。另外他哥哥——颜家老大,估计也不会闲着。弟弟当了这么大的官,哥哥难免在乡下打着他的旗号折腾。

总的来说,孔子当大司寇的头一年,自我评价还不错,毕竟“知天命”了。他告诫学生们:“后生可畏,你们到了我这年纪,肯定比我还成功吧?人要到四五十岁还没什么名气,可就有点白活了!”

《论语·乡党》还记载了一些孔子“上班”的表现,主要是对国君、同僚和上下级的关系,基本特征是恭敬、慎重:和比他低的“下大夫”谈话,表情和蔼、随意;和同级的“上大夫”(卿)谈话,就比较郑重了;上朝和国君在一起时,就恭敬而慎重。 这么看孔子像个闷葫芦的时候居多,但他有爱说话的时候,就是鲁国太庙里举行祭祀典礼,这是他最拿手的领域,所以很乐于发表意见。

孔子这司寇没自己的衙门,主要工作都在国君的朝廷办了。所以他最主要的工作是上朝,也有一套规范:

春秋的诸侯国还都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没有故宫“三大殿”那么气派的朝堂,上朝的官员数量多了,屋里就装不下,所以官员们都是在院子里列队,国君坐在敞厅(朝堂)里接受朝见。孔子进国君宫殿的大门时弓着腰,缩着身子,不走大门的正中央,不踩门槛,很低调地进门。

进了庭院,要先上朝堂拜见国君,因为他级别高,要先跟国君见个面,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单独交代的,再回到院子里自己的座位。孔子走过庭院里众官员的队伍时,表情庄重,轻手轻脚地快步过去,说话也不敢高声。然后是上台阶进朝堂,还要做鞠躬状,两手把朝服的前襟提起来一些,以防上台阶的时候踩住摔跤,呼吸也几乎要屏住……

面见完国君走出朝堂就不一样了。下台阶时他呼吸就比较自如了,手还要提着前襟,表情放松、开心;到最后一级台阶,变成小步快走——“趋”,然后放下前衣襟,两臂朝外平伸一下,再拱手到胸前——朝服的袖子肥大,这动作就像鸟张开了一下翅膀,“翼如也”。然后是回到百官队伍,到自己的位子,又要像来时一样恭敬谨慎……

此外,孔子还有为国君招待外国使者、祭祀祖先的工作,都是谨慎恭敬加必要的放松,和上朝大同小异。 ukXXqafeeRwGyzPLhtmNvUSHkV6SlC0WmE+jBtJxeK7/0PbcfdBFCrY7uvne5/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