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学说

和一般人理解的“圣人”(或者创立一个学派的大思想家)不同,孔子的学说其实没有什么“革命性”,或者说,没有什么太原创性的东西。他更多是把之前周人社会里一些早已成型的、成熟的观念讲授给学生,并写成文字,系统保存了下来。他自己加进去的新东西少之又少。

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只陈述以往的历史和惯例,不创作新思想、新学说。据说他还说过:我想写一些空洞的道理,但又想了想,还是让事实来说明一切更好。 可见他是有意识地不搞新理论、新学说。

比如政治原则,天子、诸侯、贵族应该有等级秩序,周人开国以来就是这么做、这么提倡的,不是几百年后的孔子才发明出来的。孝悌原则也是。那时等级身份都是世袭的,家长的权威很重要。儿子对父亲,弟弟对兄长,肯定要尊敬和服从,不然也就没有周人那套贵族制度了。各种礼仪,都是贵族们在长期生活中慢慢发展出来的,孔子只是把它们如实记载下来而已。

鬼神观念也是。在孔子之前,周人贵族文化一直排斥用鬼神干预现实生活,反对宗教狂热。孔子一直遵循这个基调。搞仁政,对老百姓好一点,孔子之前的政治家也懂,也有这方面的举措,这不是孔子的专利。

至于“仁”的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周人也早就有了。因为他们不像商人那么依赖鬼神,就要摸索一套新思路,来处理现实世界里的人际关系,这方面的文献太少,但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像《诗经》里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别人心里怎么考虑的,我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也就知道了。 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出来,就更清晰明白,操作性更强。可惜的是,他论述很少,没有写成长篇大论的文章。在孔子之后,中国漫长的传统时代,也很少有人深入地讨论。

既然孔子这些学说没有多少独创性,为什么他在后世有那么大影响,甚至被尊为“圣人”呢?

这主要是靠孔子自己的行动。他一辈子倡导这些尽人皆知的大道理,这种角色恰恰是很少见的。在孔子那个时代,这些大道理谁都懂,但多数人都知道它们难以落实,生活中管用的,还是各种实用的小道理、潜规则。孔子认死理儿的地方就在这,他真要把这套大家表面上都信奉,但实际上又都不当回事儿的理念给落实了,讲学授课,在鲁国当官推行过,行不通还要周游列国,到处推销。

当时有人评价孔子,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成功的概率几乎是零,但还是忍不住要尝试。从政治上讲,孔子不算成功,没哪个国君真采纳他的意见(采纳了也难成功)。但从学派的角度,他又成功了,他毕竟有了一大套教材,带出来一群弟子。这些弟子有些还算混得可以,让他这学派的观点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大致讲,战国以后,专制皇权逐渐建立起来了,需要找一套学说作为官方思想形态。那时“诸子百家”已经很多了,皇帝们比较了一番,发现还是儒家最合适。因为第一,儒家的书多,传统文化都被他们一网打尽,编到“六经”里面去了(我们在孔子晚年那部分再介绍“六经”),后来兴起的那些新学派就没这优势。第二,孔子的儒家推崇天子的权威,这也适合皇帝的需求。特别在西汉的时候,诸侯王的实力强大,皇帝总觉得不放心,正好拿孔子的学说来用,强调诸侯必须服从天子。所以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以后,诸侯和贵族基本都没有了(即使有也是纯粹的形式),国家管理层的人员变成了考科举出身的文官,科举考试的课本就是儒家经书。科举文官没有了春秋士大夫的世袭特权,但还是喜欢拿春秋士大夫来比拟自己。儒家思想经过这么多变通,或者说改良、扭曲、与时俱进,一直流传下来。 V4vmIA+9suO/sLWFdXXS+panw9D9ivxaCvwelKV4UyBA2RN48s6xG7Ayeyr5FB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