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尸位素餐”的来历

神和鬼人都看不到,怎么祭祀?后世的办法是造神像。从佛教开始,道教和儒家跟着学,都给自己的祖师造泥胎镀金的圣像,给像献上祭品,烧香磕头。普通人家祭祖宗,造不了像,也要画像,都是穿着官服正襟危坐的标准像,挂在墙上接受子孙祭祀行礼。但在先秦时代,还没有给神灵造像的习惯,考古也很少见到那个时代的神像。

没有神像,用什么来代表祖宗神灵呢?周人有两个办法:不太隆重的祭祀,用写字的牌位;隆重的,就要用活人代表鬼神,这种人叫“尸”。

那时天子要有七座宗庙,诸侯有五座,依次递减,普通的士有一座,其实就是家里的一个单独的小院或一间屋子。宗庙里的祖宗牌位叫“主”,祭祀活动必须在宗庙里面。别的地方不行,祖宗不肯去。那时贵族逃亡,离家时有个重要程序,就是到宗庙跟祖宗告别,送上最后一顿饭,向祖宗道歉,说子孙不孝,以后没法按时给您送饭了,肚子饿您就忍着点儿。有聪明懂变通的,把祖宗牌位装在车上拉走,到哪儿都能祭祀。但当时多数人不认可。

祭品摆在供桌上,又没变少,祖宗怎么吃的?那时人们说,神灵享用祭品不是用嘴吃,是用鼻子闻,叫“歆”。祭品主要是猪、牛、羊,做得好,味道香,祖宗的灵魂飞来,在天上闻一闻就饱了,然后就会保佑地上的子孙。反过来,祖宗挨饿就会生气,地上子孙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自己不在家,请别人来祭祀行不行?不行。祖宗只吃自己子孙送上的东西,外人送的不吃。当年季平子赶走了鲁昭公,国内就没有国君了,但鲁国历代先君不能饿肚子,季平子就干起了祭祀历代先君的工作,这是政治僭越。当时晋国人赶来调停,鲁昭公还赌气不肯回国,晋国人就对季平子说:你们国家这事一年半载调解不了,祭祀祖宗的工作,你就先代理着吧。这是宗主国也承认了季平子的“代理国君”身份。

隆重的祭祀,要用“尸”扮演祖宗。这尸是活人,选择有讲究:要选被祭祀者孙子辈的后代,或者孙子的孙子,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奇偶顺序不能搞错。

为什么有这讲究呢?有学者解释,可能是从母系部落时代传下来的遗风。那时还不是夫权的小家庭,男女关系比较随意,但为了防止出现亲属乱伦,对代际辈分非常敏感,上下两代人交往有很多禁忌,隔代(爷爷辈和孙子孙女辈)反倒没啥禁忌,经常生活在一起。

后来周人的祭祀制度,就保留了很多这种“隔代亲”的遗风。比如祖先牌位的摆放,最辉煌的那位老祖宗放在正中间,他的儿子放在左边,孙子放在右边,孙子的儿子又放到左边……以此类推,都是隔代的亲人们在一起。祭祀的时候,同宗的男女老少都要参加,在宗庙里分左右两边站立,也是隔代在一起的原则。这左右两边的人,分别叫“昭”和“穆”,这就是周人的昭穆制度。

当尸的人,必须父亲已经去世。小孩符合这条件也可以,孩子太小,可以让大人抱着充当尸。尸也不能是主持祭祀的族长,因为他不能同时担任两个角色。如果在同宗里面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可以扩大范围,同姓的也行。像孔子这种早年丧父的,如果他们孔家还有别的家支,他可以被选择去充当尸,接受祭祀。但史书里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可能真没什么别的传人了。

如果祭祀女性先祖,尸也必须是女性,而且不能是她生养的后代,必须从家里的妯娌、儿媳里面选,跟本家人不能是同姓。

在祭祀祖先之外,天子或国君还要祭祀上帝、山川等诸神,是不是也要选个人充当“尸”?目前的文献不是太清楚。从一些蛛丝马迹来看,可能也是要选活人当尸,而且是在君王的宗室亲属里面选。

周王、国君祭祖,朝廷里同宗的后人都要参加,异姓的大臣也要参加。士大夫祭祖,全家人、各种亲戚以及奴仆都参加,如果有关系要好的异姓同事朋友,也可以列席观摩。

祭祀之前,参加者要斋戒,就是不喝酒,不参加娱乐和社交活动,不过夫妻生活。

斋戒的原则是节制自己的欲望,用一种虔诚、洁净的状态和神明打交道。斋戒前七天还比较松散,可以参加必要的工作和社交,后面三天就很严格了,要关在自己家里静心思索,尝试与神明进行心灵沟通,体面人家都有斋戒专用的居室,还有专门的衣服。

当然,祭祀活动要准备各种酒肉饮食,安排邀请宾朋,这些要靠管家来做。主人夫妇必须斋戒静思。

祭祀开始的时候,祭品在宗庙里摆好,宾主都入座。然后奏乐,音乐声里,尸被隆重请进来。尸一般要穿着被祭祀的那位祖先留下来的礼服,代表祖宗。陪伴尸的就是祝,他负责尸和祭礼主人(族长)间交流的工作。

尸登上接受祭祀的位子,坐下。司仪人员把准备屠宰祭祀的牲畜牵进来,请尸过目。一般是头牛,级别低的也有猪或羊,往往要披红挂彩,表示喜庆。尸表示同意,然后牵到门外宰杀。

按照周人原始部落时代的传统,应该由主人亲自动手宰杀祭牲。后来的周人文明些了,贵族不想亲自屠宰,就由屠夫和厨子代劳了。但在祭祀活动里,必须由族长——周王、国君或贵族亲自动手向尸供奉吃喝(献祭),不能让别人代劳,女主人(王后、国君夫人,以至各级贵族的夫人们)也必须出场,和丈夫一起操持献祭。

在主持人(祝)的指挥下,主人夫妇先端上一些点心、凉菜,亲自盛好给尸品尝。这种吃法很像西餐,是单人份的,而且分成很多道程序,每道只尝一点点,不能一下子就吃饱。

外面宰杀的牲畜,不同部位或烧烤或炖煮,也按程序依次端上来。除了主人夫妇,其他家庭成员、来宾也要依次给尸上菜、上饭、敬酒。

菜主要是猪牛羊的内脏、肘子肉(前腿,要连着骨头)、里脊肉、鲫鱼等。主食是蒸饭,要搭配调料酱和素菜。喝酒的时候,要用猪羊的肝蘸盐下酒。

尸依次吃喝,同时夸菜做得好吃,酒也好喝。然后尸给主人、主妇、宾客赐酒,这是祖先也要自己的孩子们吃好喝好。

尸最后吃饱喝足,祝高声宣布:“神已经喝醉了!”这是祭祀结束的标志。于是尸起身,再次表扬孩子们的孝心:所有的祭品都很丰盛,我吃得很开心,这就先回去了,下次再来看你们……然后在音乐里,祝陪同尸离开宗庙。

尸退场后,其余的人才正式开始吃饭,尸在的时候,别人都是象征性地吃喝。饭食准备得多,尸只能吃很少一部分,别的都算他吃剩下的。后人吃祖先的剩饭,便得到了祖先的赐福保佑。主人夫妇先吃,然后是其他亲属、宾客,最后是家里的奴仆家童,一个人都不能少,象征祖先保佑了全家老小上下。

如果宗族成员因为某种原因被族长剥夺了参与祭祀的资格,那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几乎就是被“赶出家门”了,走到哪儿都抬不起头来。

祭祀过程中会有突发事件,比如卫国某位国君正在祭祖,接到报告说,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刚刚去世了。卫君要赶去死者家中吊唁,就对尸做了两次“稽首”长拜,请假说:“我国有个叫柳庄的大臣,他不是寡人私人的臣,而是卫国的社稷之臣,我听说他刚去世,请您允许我赶去吊唁一下。”

周人祭祀祖先,一般是祭祀夫妻俩,比如祭祀周文王,就连他的夫人大姒一起祭祀。那么在确定尸的时候,应当也是选择男女两位,他们一起出场,扮演祖先夫妻。而且这两位扮演者可能年龄差距比较大。所以在具体操作中,应当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可惜经史文献对当时的祭祀细节记载太少了,今人难以靠想象复原。

孔子主持丧礼、祭礼,就是和鬼神,和尸打交道。他对鬼神的态度众所周知,敬而远之,不信仰也不怀疑,和鬼神世界保持距离,自己主动把人间的事做好,其余的听天由命。

这些观念,与其说是对鬼神的态度,不如说是对充当“尸”的人的态度,因为鬼神都要附在尸身上。祝和尸,实质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祭祀活动前,祝要教尸如何举动、发言。祭祀过程中,祝更要保证一步步行礼如仪,不能出偏差,更不能让尸自由发挥,不然那麻烦可就大了。

孝子们供奉尸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先上菜、上饭,一定让尸吃饱,然后再敬酒。这可以避免尸空着肚子喝酒,不然容易喝醉,后面的程序就难以圆满完成了。祝要控制尸喝酒的量,看尸喝醉了,要马上宣布祭祀结束,陪尸出门回家。如果尸已经醉得厉害,就由祝代为致辞告别,避免出意外。

尸虽然扮演的是祖宗鬼神,但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任何自主权,都要听祝的指挥,最后吃一顿饱饭,所以会有“尸位素餐”这个成语。

对充当尸的人来说,忽然变成了祖先的神明,接受子孙们的拜祭,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特别是对那些未成年的孩子,或者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会真有神灵附体的感觉。以后的生活里,他们可能也还会有附体的表现。春秋时常有“降神”的记载,这不是神真的自己显灵了,而是附在了什么人身上。后世直到近代,这种附体、降神在民间都很多。萨满教的巫师也是靠作法使鬼神附体,通过被附体的人发布指示。 VU72bauAguWQXocBPHvzz8Yg9ZGVAVVDAxZBvKRhVlIQF20Bg209P/cddJK5ta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