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人的鬼和神

要了解春秋时人的思想,还必须介绍他们的鬼神观念,包括当时人跟鬼神打交道的方法——祭祀。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各种祭祀礼仪,他和弟子们也常担任各种祭祀活动的主持人,“祝”,就是代表世间和鬼神打交道的人。

早期的人类宗教观念都差不多,觉得各种自然现象、动植物后面都有神灵,死去的人也有鬼魂,可以干预活人的世界,这叫“万物有灵”观念。这种宗教形态被称为“萨满教”,它没有统一的教义,就是早期人类很朴素的宗教观念。后来西方产生的几大宗教,就有人为加工创造的因素了,神灵的谱系也简化了,最典型的是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只认定一个真神。

中国的商代也产生了一个比“万物有灵”更高端一点的大神:帝,也叫上帝(后来基督教的“上帝”,是翻译成汉语时借用的词)。这个帝字究竟是什么来历,现在还说不清,反正在商人的甲骨文里面,任何和神圣有关的字,都有和“帝”共用的偏旁。“商”的字头也和它一样,说明商人认为自己是被“帝”保佑的。那时人间统治者只能叫“王”,不能叫“帝”。

对帝的崇拜出现以后,其他的各种神鬼也没有消失,都要接受尘世凡人的祭祀。商王祭祀帝和鬼神,要杀大量的牲畜和人。商贵族祭祀先祖,也会杀人、杀牲。周朝灭商后,周公建立新制度,就不允许搞杀人献祭了,杀牲畜的数量也很少。

中国古人的祭祀观念里,总默认天堂里没吃的,要靠地上的人送饭(祭祀),不然神和鬼都得饿肚子。其他的主流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就很不一样。他们也认为人(好人)死了会升天,而且那里什么都不缺,比地上生活都好,自然也就不用活人去搞祭祀。古代犹太教也祭祀上帝,奉献各种吃的,但基督教把这些都取消了。

在西周和春秋,天子、国君、贵族们平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祭祀,他们的宗教原则,是按政治权力的大小祭祀不同等级的鬼神,并得到这些鬼神的保佑。天子有资格祭祀上帝,祭祀历代周王;诸侯只能祭祀本地山川神、自己的历代先祖,但没有资格祭祀周王,即使是王室后裔也不行,因为那是嫡长子序列(就是历代周王)的特权;贵族士大夫就只能祭祀自己家的灶神、门神等小神,祭祀自己的历代祖先,但也不能有国君,和国君不能祭祀周先王一个道理。

在春秋的诸侯国里面,鲁国比较特殊,鲁君能祭祀上帝,能祭祀周文王甚至更古老的祖先,比如周人的始祖姜嫄、后稷,这母子俩有半人半神的属性。这是特例,因为鲁国是周公之后,周公曾经长期辅政,地位高,所以有王室特许。

到孔子的时代又有新问题,就是周人只能把祖先追溯到姜嫄、后稷,这是单亲妈妈和未婚先孕、来历不明的儿子。东方的其他民族,比如商人,还有其他原住民小国,都有自己的祖先传说,和周人的不搭界。但在活着的人的观念里,各族那些半人半神的祖先们不能没关系,总得排个座次。那怎么办?就需要继续创造神话传说,把各族的祖先神都放进去。

周人占领中原之后,已经进行了一些这类工作,比如最古老的夏朝人——夏朝人早没了,但有些部族自称是夏朝的传人;比如山东原住民小国,杞国;再如陈国人,自称始祖是舜帝,周人也接受了这些半神半人的存在,在神话里把他们捏到一起去了,说后稷正赶上尧舜的时代,还在尧舜的朝廷里面当过管农业的官。

但还有些部族的祖先神没有被“整合”进来,比如商人的始祖,简狄和契母子俩,还有其他东方原住民族。孔子时代的人们就在继续创造神话,给所有这些始祖写“前传”,说他们各自还能往上追溯若干代,还有一位共同的始祖——黄帝。

孔子时代,鲁国朝廷祭祀始祖神,正在尝试往里面加一些新造的比姜嫄、后稷更早的神。这种祭祀半神始祖的仪式叫“禘”和“祫”,每年只能搞一次。孔子对增加新神很不满,但他谨慎,不敢公开反对,只是说:这种祭祀我不想往下看了。他还晃着自己的手掌说:懂“禘”这种祭祀的人,大概觉得天下就像这样(容易掌握)吧!

前人对孔子这话有很多不同理解,其实我们只要知道一点,就是孔子那个时代的诸神体系和祭祀礼仪也不是完全固化的,它正在经历因为族群文化融合带来的新一轮“造神运动”,已知的“天下”各族的祖先神都要被编织到一个新体系里面。孔子不同意这种创造,但也不好公开反对。他对未知世界非常谨慎。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人要把人间的社会使命、家庭使命完成好,不需要鬼神干预现实生活。对鬼神,只要按照传统把祭祀的礼仪举办好就可以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他没明确说有或者没有鬼神,祭祀的时候表现得好像有就可以了。

这种态度倒不是孔子的独创,而是周人的文化传统。商人非常迷信,杀人和牲畜献祭多,用甲骨占卜也非常多。周人灭商以后,总结了商人灭亡的教训,觉得是他们太依赖神鬼,荒废现实的责任。所以周人发展出来一套比较理性、务实的观念,对神灵的祭祀主要是象征性的,不指望鬼神直接干预尘世的现状。当然,生活中总会有些过于迷信的人,但在周人的政治传统里,这种人都被人瞧不起。

在孔子之前一百来年,曾经有一个“神”降临到虢国某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很可能是当地某人出现了被“附体”的表现。这消息传到洛阳王室,周惠王问内史(主管王室文献)官员: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处理?

内史说:神降临到人间,是来考察人间统治者的“德”,看政治是不是搞得好。陛下平时是怎么祭祀上帝的,现在就怎么派人去祭祀就行了。

周王按照内史的意见办了。这是对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指望神给自己办什么具体的事情。虢国的国君就更迷信一点,他也派大臣去祭祀这位神,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祈愿”要求,神(被神附体的人)很满意,承诺将赐给虢君更多疆土。

虢君这么做,就有点违背周人的理念了。代表他去祭神的大臣私下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如今我们国君搞各种混乱的政策,又迷信鬼神,快要亡国了!周王室的人听说了虢君的作为,也都觉得虢要亡了。不久,虢国就真被晋国吞并了。

孔子也是周人的正统观念,在生活中很少谈到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 。他还说,贤明的王者,不会拿自己的私人事务去麻烦上帝,王者向上帝献祭,祈求的是天下风调雨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人事务。 以此类推,贵族或者普通人祭祀先祖或家里面的灶神等小神,也是例行公事,不是为了个人的某种私事。这和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很不一样,那些宗教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上帝的监督之下,任何人有任何生活疑难,都应该向上帝求助,求得指导。 tcUs00KmsEQN265N7XkfmGvrrTZkf9kBg6/2rNBpK6subqG+dcQy1roJWHf7ll6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