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悲观

说了这么多问题,是不是很难很悲观?

我常和企业家近距离交流。我的回答通常是:很难,也不会很快结束,但也不要悲观。

说穿了,现在这种情况,本质是基于中国人的勤劳和想致富的强烈愿望,方方面面一起上,创造条件大干快上,用了几十年就浓缩式地把人家一两百年的路走完了。过去看的都是我们的成就,是各种硬件、机场路桥通信、公园绿化比很多发达国家还好,是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卷到哪里都能赢”,是上海的房价已经超过了东京、纽约,但我们并没有认真想过,快和强的另一面的代价是什么,房地产的主升浪大繁荣能持续多久,只想着融资的上市公司究竟能不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以及过去的大繁荣里有多少不可持续的击鼓传花和一厢情愿。

这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如果这就是命运,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反过来,如果过去几十年,中国不是按照“发展才是硬道理”,把人的欲望和能力都充分调动起来,此刻又会是什么景象?可能是印度?1978年中国人均GDP还低于印度,今天是印度的5倍。中国的浓缩式发展有粗放性,代价也不小,但有多少国人愿意中国变成印度?

发展有发展的问题,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同样是问题,你愿意选哪个?

去年我写过,“行行都在卷,处处都作难,人人都在熬”,接着还有几句,就是“彼此无须怨,只能苦干、巧干、坚持干、创新干、团结起来一起干”。

不是唱高调,是从亲眼所见的在国际化风雨中依然前行的冠军企业那里,从年轻的科创型企业和新消费创业者那里,从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的奶茶店营业员那里,从面对各种约束抓耳挠腮还要促发展、“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的基层公务员那里,看到了韧性和动力的存在。

我的基础信心,来自14亿人的市场上,无数日日奔波的劳作者,有新意的创业者,每天都在解决问题的企业家,以及中国企业不断增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yudpxjxjf2WToZNN/EjsJKafSmhg8wHEYIqwKcAXCw9PwNSB26HZxp5JlhyVfz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