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中国式数字化转型?

文 | 香帅

专家视点

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不是空泛的词汇,而是在我们已有的数字化土壤上,日复一日地连接、创造和精进。

这几年,制造业老板们之间流传着一句话:“上帝要惩罚谁,就让他去做制造业。”

为什么?

因为之前“中国制造”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拼的是低价格,挣的是辛苦钱。

但近年,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辛苦钱”也没那么好挣了——中国制造业亟须进行数字化转型,从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升级为高附加值的“中国智造”。

不过,方向都知道,但数字化这个型到底该怎么转?毕竟,数字化转型是要花钱的,稍不小心,型没转成,成本过高,反而会拖垮企业。

带着这些问题,我去了佛山的一家企业——日丰,做了一次沉浸式的参访。

日丰的主要产品是各种管,大都被埋在地下,比如家里的自来水管、电线管,运输天然气、暖气的各种管道。

但当我走进日丰的工厂时,和印象中的“中国工厂”完全不一样:数十米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纵横有序,偌大的车间只有一个工人盯着控制面板,观察和记录成品的过程。整洁、纯白的空间里,只有机器单调、有序的轰鸣声,就像一幅后工业时代的抽象艺术作品。

在参访过程中,日丰的CIO(首席信息官)尹浪跟我说了很多细节、很多故事,也让我对于什么叫中国式数字化转型,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思考。

数字化就是一连串的小事

这几年,“数字化转型”这个词站在了镁光灯下,在各种展会和论坛上都被讨论得热火朝天。

“数字化”仿佛是金手指,施个魔法,就能让企业与时俱进更炫酷。

但是在日丰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眼中,数字化转型其实不需要太炫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丰人的眼里,“业务发展了,企业规模大了,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企业会不断找各种工具,想各种办法,尽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然后几年过去,回头看,哦,企业数字化了。”

某种意义上,数字化就是贯穿企业全局的一连串的小事。

例如,在管材的成型加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一有偏移,就容易造成废品。怎么办呢?很简单,在生产线上加一个温度感应器,一旦超过预定范围就报警。

日丰人说:“香帅老师,你说这个叫数字化吗?”

然后,为了进一步解决其他问题,除了温度,日丰还将成材率、合格率、巡检合格率等数据,经过系统处理之后,推送给相关人员。如果一些重要的生产数据有问题,即使管理人员在出差,不在工厂总部,也能收到报警,只要拿出手机点开企业微信,进入应用平台查看,并快速作出决策。

而且因为有数据沉淀,日丰得以发现最常出现问题的几个生产环节,通过优化原料配方、设计、执行环节的标准来改善。

每天一件又一件的小事连成串,就是巨大的效率提升。

精益管理领域有一句经典的话:“制造过程降低10%的成本,等于经营层面在市场扩大了一倍的销售额。”

在业务管理与数字化加持的双重提效下,日丰产品交付率从3年前的7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准交率提升到80%以上,废品率降低了50%——仅这些就让日丰节省了1200万—1500万元的显性成本。

从2017年到现在,6年之间,日丰产值也从30亿元上升到80多亿元,生产基地从5个变成了8个,但员工数量仍然是6000人左右,没有变化。

数字化让中国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一点一滴的数字化改造看似不起眼,但一路走来,回头再看,日丰正在完成一个大命题——利用数字化,提高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

数字化如何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第一,攀升至产业更高附加值的环节。

微笑曲线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在产业链中,专利、技术和品牌、服务的附加值高,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见图1)。

如今,日丰正在向创新研发、品牌标准和售后服务领域发力。

比如在售后服务领域,管道行业原本是没有“服务”这个概念的。管道焊接安装完后,水电工的活儿就结束了,万一哪天管子漏水,消费者也只能认栽,自己找人修,然后把责任归咎于管道的质量。

日丰则决定在售后服务方面做得更多一些。在水电工上门安装完管道后,日丰会委派遍布全国的服务工程师,主动给客户提供免费的“试水试压”服务,确认管道产品质量以及焊接安装都符合验收要求。

像这样的服务工程师,日丰在全国有5000人以上,这些工程师还要与全国各地近200万名水电工师傅进行协同,共同为客户提供服务,这样大规模的协作难度是极大的。

但是日丰却把这件事做得很好,搭建起了非常出色的服务网络,企业微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几乎没有哪个成年的中国人不使用微信,而企业微信能连接微信,日丰通过企业微信,建了不同区域的工程师群,在群里通过直播,还有会议的录制回放等功能,高效地完成了新品教学、安装培训、产品反馈等工序,水电工师傅们不用下载任何其他软件,只要一个微信,就可以接受所有培训,确保了最终服务的质量。而且在群里,工程师还能看到来自水电工师傅们的反馈。

这样一来,终端客户的需求、喜好、偏好、习惯,终端产品的质量、口碑、效果,都在最小的颗粒度上被最快地反馈到业务和生产部门,然后进入迭代、优化的过程。

日丰工作人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企业有一名山东的水电工师傅,在上门为用户进行维修时,发现产品的分水器在特定场景下总会漏水,然后在群里直接@日丰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快速在现场进行响应,诊断问题又迅速反馈给总部。

从水电工师傅发现问题,到判定是产品设计漏洞,再到决定推出补救方案,日丰只用了半天;而到派工程师完成上门补救,全程只用了2—3天。

这是我听说过的唯一一家能让用户享受如此待遇的管道厂商,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什么日丰管能做到“管用50年”的最佳注释。

得益于数字化的生产、销售、服务,日丰可以提供足够极致的、人性化的服务。

第二,为质量管理提供附加值。

在佛山工厂参观时,尹浪给我看过,每根管子上都有一行激光刻的识别编码。

这个小编码,就像是每根管子的“身份证”,既是防伪的标配,也记录了一根管子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配料批次到送上生产线,再到车床、车间、生产日期,再到经由哪个工人质检,由哪个物流运送,发给哪个经销商,经过哪个水电工师傅,安装在哪个消费者家中,都能被追溯。

尹浪告诉我,这个小编码背后的数字化系统提供了各个环节的质量数据,帮助日丰了解到哪些环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甚至让质量管理能延伸到过去管控不到的最终端。

为什么日丰管有能力做到“管用50年”?也是因为每一根管子都有全生命周期的记录。就比如上文提到的日丰派工程师完成上门补救的故事,就是因为日丰可以追溯到那一批次的所有产品都销售到了哪里,才有可能派工程师去现场帮每一个用户解决问题。

窥一斑而知全豹。

其实,千千万万家像日丰这样的企业,正在沉默中积蓄力量,正在寒冬中萌发新芽,依靠这样一步步的数字化效率提升,扛起中国制造的大旗。

这些年,唱衰中国制造的声音很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还是持续提升的,截至2022年,已经占到接近1/3。

中国独一无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和尹浪聊天时,他一直强调,数字化转型是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两家企业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

单个企业自己吭哧吭哧地去搭建数字化系统,往往是无头苍蝇,不知从何开始,而且成本太高,吃力不讨好。

幸运的是,这代中国企业恰逢其时:经过20多年数字平台、消费互联网的渗透,让中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数字基础设施。

现在的中国,几乎人人拥有智能手机,还有微信这样拥有10亿用户的超级APP。你很难想象在任何一个国家,移动终端有这样高的渗透率,有这样密集的网络节点,有这样开放的集成式数字生态。

利用好这些数字基础设施,企业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日丰在数字化进程中,就选择了企业微信作为数字化的协同工具平台。

我了解到,非常多的企业都把企业微信看成“一个数字化基础设施底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上面起高楼、做装修,搭建自己的数字化生态。

很多企业刚刚做数字化的时候,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各大业务板块“烟囱林立”:自己研发数字化应用软件A,内部沟通又使用软件B,对外协同又用软件C……最后导致整个企业的数据散落在不同的板块,变成了难以流动的“死”数据。

用一个完整的底座,打通“数据烟囱”,才可以让各业务部门的数据流动起来,客服部门的反馈,才能更加快速地被生产部门、物流部门捕捉到,数据形成闭环,生态才有生机。

而企业微信就是一个能让数据畅通内循环的底座,日丰就是在企业微信这个底座上搭建起的移动数据生态系统。例如,业务部门的销售情况、市场动态、新品需求调研,都是通过企业微信的入口,所有信息在总部和业务条线之间直接快速反馈;同样,生产部门也在同一个工作平台上,每根管子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安装等所有环节的数据都源源不断地进入生产环节的质量分析,点开企业微信,就能快速进入数字看板查看。

更重要的是,这套内循环系统还可以延展出无数触角,与企业外部的世界进行连接。比如说,上游供应商送货时提前预约,削平物流的波峰波谷;下游甚至可以连接数百万社会上的水电工,日常输出技术培训,听到用户最真实、最及时的反馈。

我了解到非常多的中国制造企业都在使用企业微信,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微信和微信、视频号、小程序、腾讯会议、腾讯文档、腾讯企业邮箱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开放生态”中的成员之一,企业微信能以更低成本、更少摩擦的方式,与上下游完成连接和协作。

“林立的烟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协作体系,而“中国制造”,也正在这个体系上持续地迭代进化。

写在最后

从日丰的工厂和数字化展厅里出来时,天色已晚。

从佛山回广州的路上,我看着窗外一幢幢大楼,一盏盏灯光亮起,心中颇有点百感交集。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工厂调研,对我来说,这可能更像一堂关于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场课。

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不是空泛的词汇,而是在我们已有的数字化土壤上,日复一日地连接、创造和精进。

也许,这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转型,才是真正的中国式创新。

车过了最堵的路段,忽然提速疾驰,我打开天窗,感受到风从头顶呼啸而过,忽然想起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那首著名的诗《预感》: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门轻关,烟囱无声;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专题编辑:王玉 Prf0FpbPKIZNTq+hF/Heah7cTOmwqQkExY42BnWPyDdIH3+wYcV0X6GDGc+BQN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