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唯GDP,谁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文 | 凯风

无论企业、城市还是国家竞争,最终取决于科技实力、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谁能做出更多突破,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GDP论英雄,正在成为过去式。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竞争、地缘冲突、科技博弈日益白热化,区域竞争早已从传统的规模、体量之争变成核心竞争力之争。

谁是中国内地最具竞争力的城市?

专利密度:谁是中国创新之都?

衡量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科技创新无疑是第一位的。

衡量科技创新的指标林林总总,但最直观、最具可比性也最能衡量科研成效的,无疑是专利密度,即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正因为专利密度如此重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成为衡量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图1是中国内地专利密度最高的20个城市。

其中,10强城市是:北京、深圳、南京、珠海、杭州、苏州、上海、武汉、广州、无锡。

2022年,全国平均专利密度约为29件,而位居前列的北京、深圳分别是全国的7.5倍、4.6倍,作为Top10“守门员”的无锡也达到全国的2倍,可见大城市的科技创新效应之强。

众所周知,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数量最少,但含金量最高,与专利质量、研发投入、企业竞争力、产业地位、城市竞争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凡是专利密度高的地方,要么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众多,要么高新企业云集,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凸显了产业、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力的发展格局。

北京和深圳是两个不同的典型。北京的科技创新主要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而深圳则以企业为主力。根据统计,深圳95%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来自企业,而北京近40%来自企业及高校的贡献。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决定了两个城市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

企业密度:谁是中国创业之都?

专利密度指向的是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密度反映的则是市场活力。

这两年,“稳市场主体”一直都是政策导向所在。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市场主体由企业、个体工商户构成。目前,全国市场主体超过1.6亿户,其中企业突破5000万户,为市场主体中的佼佼者。

新冠疫情防控近三年后回归乙类管理,拼经济成为全民共识,数千万家企业,正是搞经济的主力。

图2是中国企业密度最高的20个城市。

以每千人企业数量来衡量,Top5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北京。

Top5城市企业数量合计占了全国的1/5,Top20城市企业总量占全国比重更是高达40%。

不仅是广义的企业总量,代表企业综合实力的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等,几乎高度集中在大城市。

这其中,企业密度最高的深圳,平均每7个人就有1个老板,可以说遍地都是企业,市场活力可见一斑。

这些企业,大如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世界500强企业,小如寥寥数人的中小微企业,共同构筑起“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市场格局。

当然,没有企业能永葆青春,有企业在新生,就有企业在消失,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

首科蓉智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广州、成都、重庆、上海、深圳、西安新设市场主体均超过50万户,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企业。

与此同时,在这些城市,每年也都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注销。但只要注册与注销比保持在高位,市场的新陈代谢现象就无须过度担心。

研究表明,企业密度与经济活动高度正相关。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发布的报告,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市场主体活力指数与GDP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变化趋势高度趋同。

可见,企业密度越高的地方,市场活力就越强,而经济增长动能也就越大。这些地方在大疫之后的拼经济之战中,也将抢得先机。

经济密度:哪些城市地均GDP领跑?

“亩产论英雄”,正在展开新的经济图景。

这一发轫于10多年前浙江基层、在上海广泛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地区所效仿。

“亩”的概念与生活相距甚远,我们以更为人知的地均GDP(单位平方公里GDP)来衡量哪些城市的经济密度更高。

深圳遥遥领先,一个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却创下了3万亿元以上的GDP,地均GDP高达15.4亿元。

虽然深圳在内地可谓独孤求败,但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这些国际城市均以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代表,无论是地均GDP还是人均GDP,均位居全球第一梯队。

深圳之后,上海、东莞、广州、佛山、无锡、苏州等位居前列(见图3)。

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城镇化率普遍突破80%,且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相对发达,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抑或地均GDP,全部位居前列。

以亩产而论,这些地方以更小的土地投入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正是含金量的最佳体现。

当然,由于不同城市地理格局不同,加之中国城市更多是行政区划的概念,由此导致城市面积存在一定高估。毕竟,有城市囊括了广阔的农村地带,还有城市内部充斥着山林湖海,以行政区划面积来衡量地均GDP,必然存在一定失真。

不过,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地均GDP仍可视为“亩产论英雄”的重要参考指标。

不唯GDP,哪些地方竞争力最强?

哪些城市竞争力最为突出?

梳理各大城市的GDP与专利密度、企业密度、经济密度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其中的正相关性。

从三大榜单综合拉力看,全方位表现突出的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四大一线城市,而杭州、苏州、武汉、南京等强二线城市在多个指标中同样位居前列。

与之相比,一些借助城市扩张形成巨大经济体量的中西部省会城市,在总量指标上后来居上,但在人均指标上仍与第一梯队城市存在明显差距。

同样不难理解,北上广深之所以能跻身一线城市,不仅是因为GDP总量位居前列,更因为科技创新、市场活力和GDP效益同样十分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虽然GDP总量不到京沪的八成,但多个指标都与京沪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这是对深圳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佐证。

深圳之独特,一方面在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是整个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与北上广相比,深圳过于“年轻”,既没有传统名校,也没有多少大型科研机构,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靠的都是企业。在深圳,有4个“90%”一直为人津津乐道:90%的高新科技成果在企业产生,90%的专利由企业研发,90%的高端人才在企业工作,90%的研发资金靠企业投入。

另一方面,大型科技企业在区域竞争乃至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日前,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报告(2021)》,提供了新的例证。

根据榜单,华为、腾讯、OPPO、维沃(vivo)、格力、小米、联想、比亚迪、百度、方太等企业跻身前十(见表1)。

这10家企业,6家来自广东,而前五全部由广东企业垄断,其中深圳企业又霸榜Top2。

事实上,这些企业不仅国内专利稳居前列,在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中同样表现突出。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开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据,在Top50企业中,中国企业共有12家,而深圳一地就占了7家:华为、腾讯、平安、中兴通讯、大疆、瑞声声学、华星光电。

就此不难理解,为何深圳在毗邻香港的经济特区红利释放完之后,还能再启“二次创业”,不断抬高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位次。

创新双雄

企业竞争力,是核心中的核心。

深圳,既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制造中心,又是首屈一指的数字经济城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为其带来丰富的创新探索的可能。

在深圳乃至广东,一众民企科创天团正在崛起。

华为无疑是硬科技的代表,连续5年PCT申请量全球第一。根据报告,华为的专利主要集中在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等领域,其中5G领域的专利是华为的重头所在。

作为全球5G标准的重要制定者之一,华为一家企业在5G必要专利方面的持有量,比美国所有公司加在一起还要多,为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构建起强大的护城河。

华为的成就,显然与其持续的研发投入密不可分。据统计,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过8450亿元。

腾讯则是数实融合的领跑者,以数字经济带动共享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是其主要探索方向。报告显示,腾讯的专利集中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VR/AR等前沿领域,是全球数字科技的佼佼者。

据统计,腾讯在云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公开数量双双位居全球第三,在区块链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均排名第一,在VR/AR全球发明专利排行榜位列第二。

不只是行业龙头一枝独秀,作为拥有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互联网产业的中国,在这些前沿领域实力迅速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与制造企业的创新,具有不同之处。

梳理不同行业的国际PCT专利不难发现,制造企业的专利,往往作为生产制造流程的一环而存在,解决的多是某一技术环节的难题,服务的更多是自身。

从宏观层面来看,硬科技创新,更多在于打造科技护城河,让整个产业链变得更加无懈可击。

与制造企业不同,互联网天然就是服务于其他行业的,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产业数字化,无不如此。

互联网的这一特性,带来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开放性。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成果,往往不只是服务于自身,而是通过共享创新,服务于整个产业链乃至几乎所有制造产业。

且不说互联网企业在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数字技术同样可以重塑传统生产流程,甚至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

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鄂尔多斯的无人矿卡。矿卡负责将煤从作业现场运输出去,危险系数极高,历来是安全问题重灾区。近年,腾讯借助全真互联技术,助力矿卡实现无人驾驶和远程实时操控,让危险的矿区变成了“无人区”。

另一个有点出人意料的例子是基于AI算法的助听器,让许多人听见“天籁”。

长期以来,高端助听器为国外所垄断,价格高昂,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面对这一问题,腾讯天籁实验室借助通信场景识别技术,通过降噪、抑制啸叫,以1/5乃至1/10的成本,将复杂场景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85%。

有意思的是,这一技术的突破,并非来自直接导向的长期科技攻关,而是腾讯会议的技术溢出效应。远程会议,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场景识别、噪声回音等问题,这与助听器可谓不谋而合。依托于长期积累而形成的AI技术,就这样从腾讯会议无缝移植到助听器中。

在10多年前,很少有人能想到VR/AR技术竟然能与矿区相关联,而用于网络会议的技术竟然带动助听器的升级,这正是共享创新的魅力所在。

正如经济学家樊纲所言,数字科技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拼经济,谁要勇挑重担?

放眼未来,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或将一去不复返,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国经济就此搁浅。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是必由之路,从投资、外贸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是大势所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能动性,无疑成了关键。

2022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随后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可见,无论是“企业敢干”,还是“大显身手”,指向的都是大型企业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其一,后疫情时代,夺回失去的三年,亟待大型企业发挥托底作用。

无论是稳就业,还是稳经济,抑或通过创新助力其他产业发展,包括平台企业在内的大型科技企业的角色至关重要。

其二,大国博弈如火如荼,国际竞争早已从最初的贸易战,转为更深层次的科技战。

如果说贸易战影响更多的只是外贸企业,那么科技战势必席卷到所有核心领域,大型科技企业必然首当其冲,谁都没有置身事外的可能。

其三,中国早已晋级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PCT专利申请量更是超越美国,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见图4)。

不过,在这些方面,我们更多还是以规模取胜,论核心科技、论自主创新能力、论专利含金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

所以,无论基于短期的经济恢复的需要,还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抑或出于长期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科技企业都必须勇挑重担。

总之,无论企业、城市还是国家竞争,最终都取决于科技实力、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谁能做出更多突破,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王玉 eZqcBYBbaixD3uGwEEz/EhMs/BerXKaRA1slTI9YvT4QjK1mH4olEGGHD1QWaH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