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去了解下一代的时候,在很短时间,就有不少发现。这里所写,基本都和数字技术相关。其实,在消费、互联网、半导体、消费电子、零售、文化、医药、餐饮等很多领域,下一代都在崛起。
在春天上海的静默中,韶关一个“90后”餐饮创业者阿立对我曾有过治愈作用,凭着他的那一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
有意思的是,最近因为各地疫情,心情又很波动的时刻,我又碰到了一个年轻的“90后”创业者,他的名字叫石城川。他在广州,是番禺区音书无障碍沟通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也是音书科技创始人兼CEO。
石城川,1992年12月出生于四川乐山农村,11岁那年,他生了一场病,叫化脓性脑膜炎,在医院住了一星期,刚开始还能依稀听到医生和护士说话,后来渐渐地就听不到了。他的双耳听力损失达到120分贝。治不好病,重新回到教室,乡下没有特殊学校,他上课时看老师的嘴型,结合课本和板书来理解。笔试没问题,但失聪之后才开始学英文,听力和口语是极大的挑战。
2011年,石城川参加高考,那年没有考听力,成绩优异的他考入广州的暨南大学。他本来报考的是生物化学专业,希望研究基因遗传,突破和治疗耳聋,但学校认为听力障碍会阻碍他做化学实验,可能发生危险,就把他调剂到了数学系的应用数学专业。
石城川在数学系学了很多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课程。大二接触到了谷歌眼镜,他想到把眼镜与语音结合,专门为听障人士设计一种智能眼镜,别人说话时,文字就能浮现在眼前,让听障人士“看见”声音。
因为有这样的梦想,石城川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辞职创业,和两个合伙人一起创业。先做眼镜,不成熟,放下了,然后专注于更容易做到的软件部分,在互联网平台给听障用户提供一些基础服务。2017年年初,一款叫“音书”的APP上线,目前用户数已达100万。
音书能提供哪些服务呢?比如,听障患者拿着手机上课,打开APP,在三四米的范围内,可以把老师的声音转写为文字,呈现在手机屏幕上;再如接听电话,当手机上显示有来电,在网络环境中打开APP,点击主界面的“悬浮翻译”,会跳出一个小窗口,再回到打电话界面,打开免提,就可看到对方语音转文字的内容;又如曾经开发过的打电话功能,在网络环境中,可以通过APP,把想要说的话打在手机上,音书APP会将输入的字转成声音发送到电话另一头。
一年多以前,石城川听说复旦MBA项目设置了“公益奖学金”,从最初发邮件咨询到申请、备考、录取、正式入学报到,差不多用了一整年。通过音书的产品和服务,他在复旦上课基本能实现无障碍沟通交流。他说:“无论是工作还是在复旦的学习,大家都不必特别照顾我,这是我引以为豪的地方。”
我通过微信问他:“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躺平的想法,抱怨很多,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他回答:“根据我对周围朋友的观察,我发现大多人说想躺平主要是一种宣泄方式,实际上大家都还在努力奋斗、努力工作。对我来说,工作是一件非常充实和快乐的事情。奋斗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不快乐,但不奋斗一定会很难受。”
这一刻,我又有了被治愈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这个世界是上一代的,是这一代的,但归根结底是下一代的。
相信下一代会用更好的方式,来改变今天的世界。
编辑:王 玉(微信号:sophiewa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