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好戏之一
——《浣纱记·寄子》

下面,改一个讲法,讲一出戏。

我常想,如果要给平时不看戏的人看一出戏,看什么呢?我想,就看《浣纱记》中的《寄子》吧。所以,本节就来讲讲《寄子》。

中国戏中,宋的南戏,元的杂剧,有不少剧本保存下来了,像收入《元曲选》《六十种曲》中的那些。但怎么唱,怎么演,就说不清楚了。

中国在唐以后有工尺谱,可以用来为器乐和演唱记谱。又有不同的声腔,明代流行的有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是不同的腔调和唱法。到了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在已有的南、北曲的各种唱法上,用了十年工夫“转喉押调,度为新声”,改进了“昆山腔”。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昆曲”。它很快地主导了乐坛,影响到全国。先是清曲,后来,又有梁辰鱼依据“昆曲”的规则要求,写了《浣纱记》传奇,使“昆曲”开始演唱于舞台,成了几百年间主导中国戏曲的基础唱法。

《浣纱记》对后来的戏曲影响很大,一是不同的剧种都会改演它的故事,二是它的一些曲牌会直接用在其他剧种的演唱之中。

《浣纱记》共45折,其中一些,至今还在舞台上传唱,比如《寄子》。

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自明清以后,直至近代,按照剧本——当时叫做传奇——演唱故事的,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清曲,又叫“清工”,由一人或多人演唱,有笛、板等乐器伴奏。一人演唱的,一人同时念、唱剧中各个角色的说白和曲子。多人演唱的,分别念、唱剧中不同角色的说白和曲子。演唱者,安坐清唱,没有动作。清曲的演唱,是有很多规矩的。

明末怡云阁刻本《浣纱记》书影

明末毛氏汲古阁刻《绣刻演剧》本《浣纱记》书影

另一种,是彩唱,又叫“戏工”,要有戏台。就是在厅堂之中,也要划出一定的演唱区域,演唱者分别饰演剧中的各个角色,要化妆,要有动作、表演。

《浣纱记》是第一部在戏台上演唱的昆剧。写春秋时吴、越两国争战的故事。

这部戏有两条线索:一条写国与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博弈,涉及策略、权谋、仕隐、忠奸的多重纠葛。一条写爱情,写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他们相爱,为了国家,一个舍身去迷惑吴王,一个为国事奔走,后来,功成身退,泛湖而去,隐居了起来。

这段故事,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中,有着很重的笔墨——其中,与国家政事相关的,只在《史记》就有《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伍子胥列传》三篇。至于说到西施的,有《墨子》《孟子》《庄子》,说到“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的,有《舆地志》《十道志》《嘉泰会稽志》。另外,东汉时,还有《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也都写到范蠡与西施。唐人的诗文中,写到这些的,也不少。

《浣纱记》的《寄子》恰恰是从一个侧面写政治斗争中的悲剧。写吴国的相国伍子胥为了尽忠吴国与幼子生离死别的故事。

讲《寄子》,会联系到与伍子胥相关的许多故事。

——原本世代在楚国为官的伍子胥,因楚王“父纳子妻”,不纳忠言,反而杀死了他的父亲、兄长及全家,因此逃亡在外,被追杀,至病倒、乞食,后来到了吴国。

——吴王寿梦认为自己的四个儿子中,老四季札最好,约定王位“兄终弟及”,老大、老二、老三都死了以后,季札却跑了。老三的儿子王僚作了吴王。

老大的儿子认为,季札既不接受王位,应由他来继承。

伍子胥帮助了他,派专诸刺死了王僚,老大的儿子当上了吴王,就是吴王阖庐。后来,吴王帮助伍子胥发兵伐楚,这时,楚王已死,伍子胥把楚王的尸身从墓中掘出,打了三百鞭子。

——伍子胥报父仇,要灭掉楚国,伍子胥的朋友申包胥要恢复楚国,跑到秦国哭了七天七夜,终于使秦王发兵,恢复了楚国。

——在吴国和越国的一次战争中,吴王阖庐受伤,不治而亡,伍子胥又辅佐阖庐的儿子夫差作了吴王,进攻越国,越王勾践战败,求和,甘愿与夫差为奴。伍子胥主张杀掉越王,越国贿赂了吴国太宰伯嚭,伯嚭说服夫差不杀越王。后来,越王卧薪尝胆,力图复国。伍子胥一再提醒夫差要防备越国,而伯嚭却不断地在夫差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终于伍子胥被逼自杀了。后来,越国果然战胜了吴国,夫差也就自杀了。

《寄子》旧照

伍子胥经历过全家被杀,自己死里逃生,又历尽磨难,终于报仇;辅佐两代吴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使吴国成了一时的霸主。最后,忠不必用,贤不必以,死于谗言之下。

看《寄子》,如果能够知道伍子胥的这番经历,体味到他内心的那种终生无法去除的惨痛,理解他生性刚烈,而又能忍辱负重,含辛茹苦。他有仇必报,而又感恩吴王,尽忠国事,命运使之为无尽的幽怨缠绕,你就可以知道司马迁所说的“怨毒之于人甚矣哉”和“非烈丈夫孰能致此”了。

看昆剧《寄子》如是。看京剧《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肠剑》,这些演说伍子胥故事的戏,都是如此。

《寄子》这出戏,好听,好看。

全戏只一场,四个人物:伍子胥、伍子、鲍牧和院子。

后面我会比较详细地讲到中国戏的时空处理、上下场和舞台布局。这些,在《寄子》中也有所体现。《寄子》这出戏和一般中国的传统戏曲一样,舞台是空白的,只在台中的后部安放桌椅。

伍子胥和伍子上场,是在从吴国到齐国去的路途之中。伍子胥和伍子先唱一支【意难忘】,后念【庆春宫】——【意难忘】是曲牌,【庆春宫】是词牌。这首【庆春宫】用的原是宋代周邦彦的词,只是略改了几字。中国明清传奇中用前人的诗词,是很常见的。

伍子胥和伍子唱的第一支曲子【意难忘】在内容上相当于这折戏的一个“总述”,或是“赞”。

“赞”在古典小说和曲艺中都有。其实,看看《史记》就知道,在每一个“列传”后面都有“索隐述赞”,来概述行略、评价人物。

《寄子》中的【意难忘】是由伍子胥先唱四句:“岁月驱驰,叹终身未了,志转灰颓。丹心空报主,白首坐抛儿。”然后伍子唱:“前路去竟投谁?”伍子胥唱:“咫尺到东齐。”伍子再唱:“望故乡云山万叠,目断慈帏。”

《浣纱记·寄子》剧照:程耦卿饰演伍子胥,周凤林饰演伍子

以《浣纱记·寄子》为主题的清代泥塑

从唱词和曲调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伍子胥的冷峻与决绝。

【庆春宫】是两人分念。伍子先念:“云接平岗,山围旷野,路迥渐入齐城”,伍子胥接念:“衰柳啼鸦,金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伍子再念:“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伍子胥念:“家乡何处,死别生离,说甚恩情”。

然后,伍子胥和伍子对白,讲述了伍家的遭遇:吴国的先王替伍家报了仇,而现在的吴王又听信谗言,致使国家面临危难,伍子胥决意死谏,以报国恩,为留下伍氏后代血脉,准备把伍子寄养在自己的结义兄弟齐国大夫鲍牧家中。

接下来是戏中的主要唱段【胜如花】,述说人物的情怀——古道,荒野,黄叶飘零,人生聚散。

【胜如花】先由伍子胥唱:“清秋路,黄叶飞”,然后由两人同唱:“为甚登山涉水”。然后是一人一句,伍子唱:“只因他义属君臣”,伍子胥唱:“反教人分开父子”;伍子唱:“又未知何日欢会”,伍子胥唱:“料团圆今生已稀”;伍子唱:“要重逢他年怎期”,伍子胥唱:“浪打东西,似浮萍无蒂”;伍子唱:“禁不住数行珠泪”,伍子胥唱:“羡双双旅雁南归”。

接下来是伍子唱:“我年还幼,发覆眉,膝下承颜有几。初还望落叶归根,谁道做浮花浪蕊。哎呀,爹爹呀,何日报双亲恩义。”

最后是伍子胥重复前面的唱词:“料团圆今生已稀,要重逢他年怎期。浪打东西,似浮萍无蒂,禁不住数行珠泪,羡双双旅雁南归。”

舞台上,空无一物,悲凉凄婉的唱腔和一老一小的长途行走,伍子的恸哭流涕,伍子胥的按剑叹息,把国家争战和政争背景下的父子分离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鲍牧的家中,伍子胥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朋友,伍子胥、伍子、鲍牧都沉浸在生死离别之中,夹杂着唱与念,三人都处于情不自禁的状态下。这出戏在刻画人物上极为精细。鲍牧要安抚伍子胥父子,说:“待等国家安逸了,就领令郎回去”,伍子胥却说:“贤弟,你说那里话来,愚兄此去呵——料孤臣定做沟渠鬼”,极其冷峻地说出自己必死无疑。

李楯、包莹演《寄子》

李楯、顾预演《寄子》

面对儿子说自己“好绝情也”,伍子胥说:“非是为父的无情,我此番回去,报国杀身……也是没奈何”。

及至伍子胥毅然离去,又被鲍牧唤回,看到儿子晕倒在地时,在几次呼唤儿子苏醒之间,对鲍牧说:“贤弟,小儿在此,全仗,全、全、全仗”,鲍牧回答:“哥哥放心”。那种感人至深的情状,每每弥漫于舞台上下,使演者和观者都动心。

我极少登台演戏,但《寄子》却曾演过几次。朱家溍、宋丹菊演《寄子》时,我曾经为他们配演过鲍牧。我演《寄子》,包莹、王纪英和顾预先后演过伍子。

我的《寄子》,曲子是周铨庵老师给拍的,踏戏,是郑传鉴先生,后来,朱家溍、茹绍荃也说过,他们都是郑传鉴的路子。

关于《寄子》这出戏的表演,徐凌云先生在《昆剧表演一得》中有很详细的记述。

另外,今天能见到的《寄子》视频,有朱家溍、宋丹菊的,计镇华、谷好好的,王继南、石小梅的,张世铮、唐蕴兰的。

另外,还有姚继焜、宋泮萍的一段素身演唱《寄子》的视频,也很不错。

至于音频,我存有北京曲社周铨庵和朱复的一份和范崇实、王颂椒、项远村的一份。 mja/zvGGXX5per1O2Wyj8fh34f8OzEdRQ4f0u17JAdTH/tg4s+y8I4ZtkbMOmh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