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序

本书是作者慈诚罗珠堪布融佛教的戒律、因明、俱舍等佛法内容与现代心理学、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理论与实际发展成果为一炉,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真实事例为论据与补充,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深入思考后创作而成的。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最终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相信此书的出版必会增加人们对前后世存在之理的信解,并有助于廓清长期以来蒙蔽在众人心头的有关前生后世的疑云。

针对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很多人因为从小就接受机械唯物论及庸俗无神论的熏陶、教育,故在不经过任何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轻易就把前生后世的理念与迷信、落后、麻痹人灵魂的道德说教等负面概念联系、等同起来。具体说来,有些人根本就不承认心识的连续、迁流性;有些则半信半疑;还有一些尽管从表面看来也在学佛,但因他们无法从教证、理证两个方面牢固确立前后世及业因果存在的必然性,故此类人的见解一点也不稳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摇摆。

正是为了使这些人能真正明白事理,作者才将佛法与现代科学原理结合起来,详细论证了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其实佛教理论本足以揭开生死变迁的秘密,但因其阐述的道理非常深奥,而很多人又对它怀抱极大的偏见,故作者才借助科技理论及当今发生在众多国家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以现代人能接受的口吻,与他们的心性十分相合的例证、语言,有理有据地阐释了关于前后世的正见。文中不但有佛教的教证、理证,亦有科学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所提供的道理与说明,想来无有成见者接受起这些论述、论点应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究实说来,佛教徒也罢,非佛教徒也罢,承认并按照前后世的法则行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否认心识的流转、迁移,人们必将毫无禁忌地为所欲为,这一点正应验了《涅槃经》中的那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环顾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明白并遵守前后世及业因果规则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在经济狂潮的推动下,金钱至上已成为太多人恪守于心的座右铭。古代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日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领域,人们对内心科学的轻视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在给别人讲经说法的法师或世间老师、教授、学者中,有些只懂佛理,对科学则一窍不通,有些又满肚子世间学问,对佛法则知之甚少,能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完成弘法利生之责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不过在作者的相关著作中,这二者一直都被他有意地融合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佛教;又用佛法鉴别、观照科学。这是贯穿于作者一系列佛学著作中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非常精彩的、能证明前后世客观存在的、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公案,在品味作者对它们的分析时,大家一定会对不可思议的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的佛法奥义生起信解。由于他本人一贯喜欢并只说实话,且以令众人了知前后世、虹身成就等现象之本质为己任,因此,多年以来,他多次排除障碍,不惧艰难险阻地奔赴一些地方,亲身采访、调查了涉及此类事件的当事人,并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面对这些查有实据、无懈可击的事例,不知那些顽固坚持生命断灭论的人们又该作何感想?

面对这本《生命的真相》,真希望当代以及未来的读者们都能擦亮慧眼,静下心来反观自己和他人在永无止境的轮回跑道上争先恐后、盲目漠然地冲向痛苦深渊的情景;更希望大家都能借着本书出版的因缘,重新审视一下生死名利竞赛场的本质,以及被我们无数次践踏过的人身及生命的本来意义!

我们理当知晓,自身在今生中所感受的一切,其实远在前世就已埋下它们的根;而如果要了知来生的实际境遇,省察今生的所作所为即可了然于胸。此中道理恰如《华严经》所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无量寿经》中也说道:“人于爱欲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因此,我们理应精进行持善业,这样做才能给今生来世带来永不会空耗的实际利益。《大智度论》又云:“今世与后世,行法则安稳。”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也应完全通达。对一个智者来说,不懂得外在世间的学问没什么可遗憾、后悔之处;但若不能掌握自他心识不断流转这一基本原理,那就实实在在有负智者之名了。

试图求取人生最高智慧的人们,不妨从前生后世之理直下深入进去,以此途径也许能最终打开佛法终极智慧之门。假如人人都能从佛陀教法中汲取最究竟的理智结晶,则此世界当下就可成为净土,所有众生都能尽享暂时乃至究竟的快乐幸福!

译者作于色达喇荣
2002年11月8日 l6Sur5me2DlWdhJx2AQiP3TT2S1WaKtUOCogStAkKT62Km2pCkkJXTDwQMNW2O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