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逻辑是城市化。城市崛起潮起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早期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都在东部地区,主要在东南区域。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有15座在东部。

近年来,中部城市的突进式发展引起了国人的关注。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3座中部城市——武汉、长沙和郑州,还有位列第21位的合肥。它们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引领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中部城市崛起将全面带动中部崛起,并将与东西部联动,实现区域板块的协同发展。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处于承接东西、纵贯南北的中轴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中部地区以占全国10.7%的土地面积,养育着占全国26.5%的人口。2022年,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2.15%,相比2017年增加了6.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市场潜力等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

中部城市崛起意义重大。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看,国内大循环需要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而中部地区的人口和市场规模巨大,且具有枢纽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中部的商品要素能够顺畅流动,生产要素能够优化配置,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经济有序循环,内外协同,合力共进。从联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上看,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城市圈四极组成的菱形中,作为内核,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枢纽。从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中部地区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他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这是推动中部崛起再上新台阶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指出的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无疑牵住了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发展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竞争力支撑,那么中部地区将无法承担起国内大循环“中轴、枢纽”的重任。不同于东部建立起来的与国际产品分工体系相衔接的制造业体系,中部城市群应该发挥后发优势,着眼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部地区要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加强城市间、地区间的联结和沟通,有意识地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在都市圈、城市群的框架下,确立各自的分工与责任,以实现在更大空间范围的协同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互动,形成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 vioR2YKEFh01KAX/DMH2u0/6zLueMZUjFZf0/y3OT5zCPDhVUo0G+4YoGjz08y8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