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舰艇常见病媒生物及其危害

一、常见鼠类及其危害

在我国已发现鼠类150多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多种。鼠类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传播多种疾病,严重损害人们的健康。

(一)常见鼠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我军舰艇上的主要鼠种有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黄胸鼠( Rattus tanezumi )和小家鼠( Mus musculus )。舰艇上鼠类的来源:舰艇停靠码头后陆地鼠沿缆绳、网兜和舷梯等处上舰;当舰与舰相靠时,鼠从一艘舰跑到另一艘舰上;舰艇装载物资时鼠随货物上舰。

1.褐家鼠

1)外形特征

褐家鼠又称大家鼠、沟鼠、挪威鼠。体形粗大,体长120~220mm,体质量为60~350g。口鼻钝圆,背毛棕褐色,腹毛灰白色,尾毛短而稀疏,尾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色。耳短而圆,向前遮盖不到眼部。尾长短于体长。后足粗大,前后足背面白色。雌鼠乳头6对,即胸部2对,腹部1对,鼠蹊部3对。

2)生物学特性

褐家鼠常出没于墙根、屋角、垃圾堆、仓库、厨房、住房、厕所、下水管道、河湖沿岸、港口码头等潮湿地区,喜攀爬、游泳、潜水、弹跳,能迅速通过水平粗绳、管子、电缆等,能在直立的木头、管子和电缆上爬上爬下。褐家鼠昼夜活动,但以夜间为主。行动敏捷,但视力差,主要靠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活动。记忆力强,警惕性高,多沿墙根、壁角行走,行动小心谨慎,遇干扰立即隐蔽,对环境改变十分敏感,有新物反应,遇见异物即起疑心。因此,在人类干扰较少的地方,放置毒饵或投放捕鼠器灭鼠,常收效较小。故投放毒饵前应先投放无毒饵或投放慢性灭鼠剂方可获得理想效果;急性灭鼠剂会造成拒食行为,效果不佳。褐家鼠食谱广而杂,几乎所有的食品以及饲料、工业用油乃至某些润滑油,甚至垃圾、粪便、蜡烛、肥皂等都可作为它的食物。但它对食物也有选择性,嗜食含脂肪和水分充足的食物,其选择食物的偏好也随栖息场所不同而改变。鼠类有搬拖食物的习性,并会将其隐藏在洞内或其他隐蔽场所。因此,灭鼠时最好用粉状或小颗粒的毒饵,其效果较好。

褐家鼠的繁殖力很强,雌鼠受孕后,21~22d后就能分娩。产后即可受孕,每胎平均7~10只仔,最多可达23只。幼鼠3个月即可交配繁殖,生态寿命约2年。因此,对于曾有过褐家鼠侵扰的舰艇,巩固灭效的时间距上次灭杀的时间间隔不要超过3个月。

2.黄胸鼠

1)外形特征

黄胸鼠又称黄腹鼠、尾鼠、屋顶鼠。体形中等,体长140~180mm,体质量为60~180g。与褐家鼠比较,体较纤细。背毛黄褐色,腹毛棕黄色,尾毛上下部相同色。耳大且薄,向前能遮盖上眼部。尾长大于体长。口鼻尖大,后足细长,前足背面中央毛色暗灰,后足背面白色。雌鼠有乳头5对,即胸部2对,鼠蹊部3对。

2)生物学特性

黄胸鼠常出没于橱柜上面、夹墙、杂物堆等处。黄胸鼠喜攀登,在粗糙表面能直攀而上,还可沿铁丝、电缆行走。黄胸鼠主要在夜间活动,黄昏和黎明前为其活动高峰期,但白天有时也出现,行为习性与褐家鼠相似,有明显的新物反应。黄胸鼠虽为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生,包括谷物、豆类、菜类、薯类、面粉等及其制品,含水分高的食物对其更有吸引力,如苹果、红薯、马铃薯、萝卜、蔬菜和馒头等;也食用动物性食物,包括肉、鱼、昆虫、蜗牛与蚯蚓等。

黄胸鼠一年四季繁殖,每年可产3~4胎,每胎平均生5~7只仔,最多达16只,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情况与褐家鼠相似。出生后的幼鼠约3个月性发育成熟,生态寿命为1年多。因此,对于曾有过黄胸鼠侵扰的舰艇,巩固灭杀的时间距上次灭杀的时间间隔不要超过3个月。

3.小家鼠

1)外形特征

小家鼠又称小鼠、小老鼠。体形较小,体长60~90mm,体质量为7~20g,口鼻长而尖。尾长与体长相等或略短。毛色变化较大,栖居野外及农田周围住宅区的小家鼠体毛偏黄褐色;栖居在城镇内的小家鼠体毛多偏灰褐色。背腹毛间一般无明显界限。尾毛短而稀疏。

2)生物学特性

小家鼠喜欢栖息于干燥的、离食物近的隐蔽场所,如柜子、厨房、仓库以及杂物堆积处等。常在仓库保温层打洞或在抽屉中筑巢。小家鼠昼夜活动,但以夜晚为主。成鼠独居生活,且活动范围小,寻食频繁,对环境抵抗力差,无新物反应,乐于接近新发现的目标,喜食各种粮食和油料种子。

小家鼠繁殖力强,在适宜条件下,一年四季能繁殖,年产5~7胎,每胎产仔4~6只,最多达16只。产后不久母鼠又可受孕,妊娠期为19d,幼鼠2个月龄时即达到性成熟,生态寿命不到1年。因此,对于曾有过小家鼠侵扰的舰艇,巩固灭效的时间距上次灭杀的时间间隔不要超过2个月。

(二)鼠类的危害

1.传播疾病

鼠类可以将自身携带的病原体直接传给人,或通过体外寄生虫间接传给人,其中,鼠类起到了传播媒介和保菌的作用。鼠类传播的疾病主要有:鼠疫、鼠型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巴尔通体病、森林脑炎等。

2.安全隐患

鼠类对粮食的损害尤为严重,这与它们喜食植物性食物密切相关。鼠类也常啃咬家具、电器、衣物、纸张、档案、书籍等,造成物品损坏。鼠类啃咬电缆绝缘材料,或窜入变压器中,会引起短路甚至引发火灾。

二、常见蟑螂及其危害

蟑螂,又称黄嚓、油虫、小强、灶蚂子、偷油婆等,属于蜚蠊目昆虫。舰艇上蟑螂的来源:舰艇停靠码头时,从码头爬行上舰;装载货物时随货物上舰(卵荚、幼虫或成虫);随舰员携带的行李物品上舰;由舰上未清理干净的蟑螂卵荚孵化而出。

(一)常见蟑螂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1.常见蟑螂种类

我军舰艇上的蟑螂有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黑胸大蠊( Periplaneta fuliginosa )、澳洲大蠊( 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日本大蠊( Periplaneta japonica )及褐斑大蠊( Periplaneta brunnea ),但以德国小蠊最为常见,其次为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

2.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

蟑螂的一生会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雌虫交尾后通常10d左右便开始产卵,卵产于豆荚状的卵鞘中,卵鞘坚硬。若虫从卵鞘中孵出后颜色逐渐变深,发育到成虫须经过7~13次蜕皮,每蜕一次皮便增长一龄,个体长大一些,末龄若虫蜕皮后长出翅膀变为成虫。成虫经1周左右即可成熟交配。蟑螂的繁殖能力非常强,1只性成熟的雌蟑螂每隔7~10d即可产出一只含有14~40粒卵的卵鞘,20~37℃之间孵化。温度越高,由卵孵化为若虫的时间越短,在30℃恒温时,只需20~30d。德国小蠊雌虫一生一般可产2~7个卵鞘,1个卵鞘平均可孵化若虫30只左右,1年可繁殖3~4代。按1年4代推算,1只雌性德国小蠊理论上1年可产14706125只蟑螂。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这将严重影响舰员生活,甚至危害健康。

2)栖息习性

蟑螂喜暗怕光,为负趋光性昆虫。白天常躲在家具、橱柜、墙壁缝隙等阴暗角落,不易被发现。温暖、潮湿、阴暗、多缝和有食物的场所是蟑螂孳生繁殖的必需条件。蟑螂喜群居,能分泌一种信息素,具有招引同类集结的信息传递作用,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所以,在被其粪便污染的地方,通常可见到成堆的蟑螂。

3)活动规律

温度对蟑螂的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当室温低于15℃时,绝大多数蟑螂不活跃,15~37℃最为活跃,37℃以上呈兴奋状态,超过40℃蟑螂趋于死亡。噪声、振动、强光及某些杀虫剂处理过的物体表面,蟑螂会自动回避或逃窜。蟑螂在夜间活动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在19点从其隐蔽的场所出来活动,大多在20~24点达到高峰,下半夜活动逐渐减少,有时也会在黎明前有一个活动小高峰。

4)食性

蟑螂属于杂食性昆虫,食物种类非常广泛。喜食腐败、发酵的有机物,如垃圾、粪便、动物尸体等;也喜食含糖、淀粉和油的香甜食品,如面包、馒头、糕点等;且常啮咬其他杂物,如衣服、书籍、皮毛、中药材、牙膏、肥皂等。对蟑螂的生存而言,水比食物更为重要,蟑螂能耐饥但不耐渴。

(二)蟑螂的危害

1.传播疾病

蟑螂对人类的健康危害非常严重。现已证明,蟑螂可携带致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原虫及寄生蠕虫,并且可作为多种蠕虫的中间宿主。由于蟑螂食性杂,到处取食、爬行,且边吃边拉,将自身携带的致病菌随处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此外,蟑螂的分泌物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其粪便还可引起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2.安全隐患

蟑螂有喜温喜暗的生活习性,电器设备内常因蟑螂侵害而导致故障,造成事故,故曾有“电脑害虫”之称,舰艇上蟑螂对电子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三、常见蚊类及其危害

蚊类属于双翅目昆虫,蚊虫不仅刺吸人血,而且是多种严重疾病的传播媒介,是最为常见的卫生害虫之一。舰艇上蚊虫的来源:舰艇停靠码头或近岸航行时,由岸上飞到舰上;随舰艇装载货物上舰;怀孕雌蚊将卵产在舰艇的水体后孵化而出。舰艇上重要的病媒蚊虫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按蚊、库蚊和伊蚊。

(一)常见蚊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1.常见蚊虫种类

舰艇上常出现的蚊虫种类主要有9种,其中:按蚊4种,分别是嗜人按蚊( Anopheles anthropophagus )、中华按蚊( Anopheles sinensis )、微小按蚊( Anopheles minimus )、大劣按蚊( Anopheles dirus );库蚊3种,分别是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 pallens )、三带喙库蚊(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致倦库蚊( Culex quinquefasciatus );伊蚊2种,分别是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 )、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 )。

2.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

蚊虫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的阶段。前3个阶段生活在水中,羽化为成虫后飞离水体。完成这4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因种类、温度及营养等条件不同而异。蚊卵很小,长为1mm左右,在适宜的温度(27℃)下,2~5d内孵化,但伊蚊卵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生存6~7个月。卵孵化为幼虫俗称孑孓,头大,腹部细长,末端有一根呼吸管(库蚊和伊蚊)或一对呼吸孔(按蚊),幼虫期共蜕皮4次,每蜕一次皮,便增加一龄,长大一些。幼虫期的长短与温度和食物有关,在水温25℃时,一般6~10d,但也有1个月到几个月。四龄幼虫蜕皮后变成蛹,蛹呈逗点状,头部和胸部融合成圆球。蛹停止取食,但能运动,生活于水中,时常浮出水面,露出呼吸管来呼吸。在适宜的温度(27℃)下1~2d羽化为成蚊。

根据蚊虫的生活史特点可知,对于舰艇上蚊虫的防治,除准备针对成虫的工具,如灭蚊灯、蚊香及喷洒杀虫剂外,对幼虫的防治也至关重要,重点在对其孳生地的定期清理,须每周1次。

2)孳生习性

不同种类蚊虫孳生的水体类型不尽相同,了解蚊虫孳生的环境习性是幼虫防治的先决条件。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主要在稻田、湖泊等大面积水域中;嗜人按蚊孳生在稻田、泉潭、沟渠等比较清凉的水体;微小按蚊幼虫孳生在水质较清、流动缓慢、阳光充足有水草的溪流、沟渠边缘;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孳生在小型积水容器中,特别是埃及伊蚊幼虫主要生活在室内饮用水缸中;淡色库蚊偏爱污水,主要生活在如污水沟、池、洼地、土井、不流动的湖泊、防空洞积水和各类有污水的容器中(见图1-1~图1-10)。

图1-1 废旧塑料薄膜凹陷处积水

图1-2 泡菜坛坛沿水

图1-3 废旧水桶积水

图1-4 水培植物容器内

图1-5 排水沟积水

图1-6 废弃方便盒积水

图1-7 植物托盘积水

图1-8 竹节积水

图1-9 废旧轮胎积水

图1-10 植物叶子积水

3)食性

在蚊虫的大家族中,只有雌蚊才吸血,雄蚊不吸血,一般以花蜜和植物汁液为食。雌蚊也吸食花蜜和植物汁液,但必须吸血后卵巢才能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d开始吸血,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比如气温在10℃以上时雌蚊才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偏嗜人血,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既吸食动物的血(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也吸食人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性,因此蚊虫可传播人畜共患病。

4)越冬

越冬是蚊虫对冬季气候变化的一种生理性适应。当气候变冷温度降到10℃以下时,蚊虫就会停止繁殖且大量死亡。存活的蚊虫会以卵或成虫的形态越冬,以成虫越冬的蚊虫常躲在可以避风、避寒的地方。

(二)蚊虫的危害

蚊虫除因刺叮吸血而骚扰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外,主要的危害在于其传播疾病,蚊类传播的疾病统称蚊媒病。我国流行的蚊媒病主要有: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登革热等。除了上述传统蚊媒传染病之外,一些新发蚊媒传染病如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埃博拉病毒病、裂谷热等近年来在全球的流行地域不断扩展、流行频率不断增强,呈加剧发生和流行趋势,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1.寄生虫病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单细胞生物。蚊虫叮咬过疟疾患者再去叮咬健康人,就会将疟原虫传染给健康人使其感染致病。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三日疟和卵形疟较少见。

2.病毒性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流行于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通常是地区性流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蚊虫叮咬吸血感染健康人。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埃及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有4个血清型,在人体引起两种不同症状的疾病,即典型登革热(伴有休克综合征,病死率很低)和登革出血热(病死率较高)。登革热病毒在我国海南、广东南部和台湾地区常有流行。

四、常见蝇类及其危害

蝇类属于双翅目昆虫,除骚扰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外,主要是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刺吸人血(少数蝇种),危害巨大,是常见的卫生害虫之一。舰艇上蝇类的主要来源:舰艇停靠码头时,由岸上飞到舰上;随舰艇装载货物上舰;由舰艇上未清理干净的蝇卵、幼虫或蛹孵化、羽化而出。

(一)常见蝇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1.常见蝇类

常见的蝇类有8种。蝇科2种:家蝇( Musca domestica )、厩腐蝇( Muscina stabulans );丽蝇4种:大头金蝇( Chrysomya megacephala )、丝光绿蝇( Lucilia sericata )、铜绿蝇( Lucilia cuprina )、巨尾阿丽蝇( Aldrichina grahami );麻蝇2种:棕尾别麻蝇( Boettcherisca peregrina )、黑尾黑麻蝇( Helicophagella melanura )。其中最常见的是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厩腐蝇等。

2.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

蝇一生须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多数种类的雌蝇均产卵,也有一些种类,如多数麻蝇和某些家蝇科是直接产幼虫,更为独特的是舌蝇和蛹蝇的种类是产成熟的幼虫,幼虫产出后不久即变为蛹。蝇卵产于人、畜粪便,腐败动物质,腐败植物质以及垃圾中。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卵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如家蝇35℃时卵期最短,仅6~8h,低于8℃或高于40℃卵则死亡。蝇幼虫有3个龄期,幼虫期一般不离开孳生地,以孳生地的有机物为食,幼虫期一般5d左右,最低发育温度7℃,最高发育温度43℃,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35℃。幼虫成熟后停止进食,在孳生环境表层或疏松干燥的内层中化蛹。蛹呈桶状,蛹期的时间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一般蝇类5d左右即可羽化为成蝇。羽化成蝇后不久即可交配。

根据蝇类的生活史特点可知,对于舰艇上蝇类的防治,除针对成虫的物理防治如灭蝇灯、粘蝇绳、粘蝇纸、电蚊拍,及化学防治如喷洒杀虫剂外,对幼虫的防治也至关重要,重点在对其孳生地的定期清理,最好每周1次。

2)孳生习性

蝇类幼虫的孳生习性主要分为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两大类。自由生活的蝇蛆孳生场所非常广泛,包括人畜禽粪、腐败动物质(小动物尸体、肉类加工的废弃物等)、腐败植物质和垃圾。寄生生活的蝇蛆多寄生于牲畜身体内,如马、牛、羊的胃肠道以及皮下、眼、鼻等处,亦可寄生在动物的创口上。专性寄生的蝇蛆在动物体上发育成熟后,通过不同方式离开动物体而落于土地上化蛹,再羽化为成蝇,此种蝇类幼虫亦可偶然寄生于人体,造成蝇蛆病,如皮蝇、狂蝇等,但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

3)食性

蝇类的食性非常复杂,有蜜食性的污蝇属,粪食性的腐蝇属、厕蝇属,血食性的螫蝇属、舌蝇属,以及最为常见的杂食性种类,如家蝇、麻蝇、丽蝇、绿蝇、金蝇等。

4)活动与扩散

蝇类的活动和栖息场所因种类不同而异。蝇类的活动时间主要是在白天,常因气候条件、食物与孳生物质的引诱或附近有大量孳生物质的存在而有所变动。蝇类的活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如家蝇在4~7℃时仅能爬动,在20℃以上才比较活跃,在30~35℃时最为活跃,在35~40℃时静止,致死温度为45~47℃。家蝇善飞翔,但通常情况下,主要在栖息地附近觅食。蝇类的扩散受气象因素(特别是风向、风速)、孳生物质的气味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栖息。另外,被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携带,常是家蝇被动迁移的重要原因。

5)越冬与夏蛰

当寒冷的冬季或炎热的夏季不利于生长繁殖时,蝇类以越冬或夏蛰来度过。不同地区不同的种类,可以以不同的虫态越冬,有幼虫、蛹,也有成虫。以幼虫越冬者,多在孳生物的底层;以蛹态越冬者,多数是钻入孳生场所附近的土壤中化蛹,有的也可以在孳生物中;以成虫越冬者,常在墙缝、房屋角落、菜窖、枯井等微小气候比较稳定的场所。一些住区蝇类如厕蝇、腐蝇、丽蝇等,对较高温度均不适应,盛夏时数量锐减,甚至绝迹,待秋凉后再出现,它们夏蛰的虫态尚不明确;半住区蝇类的毛腹雪种蝇以蛹越夏,蛹期可长达五个多月。

(二)蝇类的危害

蝇类对人的危害,除了侵入住室、工作环境中骚扰、少数蝇种刺螫吸血,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外,主要是能传播多种传染性疾病。此外某些蝇类的幼虫(蛆)可寄生于人体组织或肠道而致蝇蛆病。

1.生物性传播的疾病

锥虫病: 也称睡眠病,非洲的舌蝇( Glossina ),俗称采采蝇,为该病的传播媒介。锥虫会在蝇体内发育,当舌蝇吸血时入侵到人或动物体内。该病仅分布于非洲,是非洲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眼吸吮线虫病: 是由结膜吸吮线虫( Thelazia callipaeda )和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 Thelazia californiensis )寄生于人眼结膜囊和泪管内所致的眼疾患。线虫的幼虫在某些蝇类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后到达蝇口器,当蝇舐吸人眼时侵入人眼内而感染。已证实的传播媒介有变斑纵眼果蝇、家蝇、夏厕蝇、本氏厕蝇和吸吮厕蝇。

2.机械性传播的疾病

蝇类机械传播的病毒约30种,立克次体10余种,细菌100余种,原虫约30种。此外,还可携带多种蠕虫卵。

3.蝇蛆病

蝇蛆病主要是指蝇类幼虫(蛆)寄生于人畜的组织或器官等处而引起的疾病。

4.骚扰和吸血

蝇类除了飞到室内影响人员工作和休息外,有的种类还可刺螫吸血,如厩螫蝇、黄尘蝇等。

五、其他病媒生物及其危害

蚤类、螨类是鼠类身上最常携带的寄生虫,会叮咬、刺吸人血并传播疾病,如果不加防控,任其孳生,会给艇员的生活、工作及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另外,臭虫的密度在中国虽一度被控制在极低水平,但近年来又开始抬头,对此,常有侵害报道,也应予以关注。

(一)常见蚤类及其危害

蚤,俗称“跳蚤”,属于蚤目昆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体外寄生虫。常吸血骚扰,并可传播鼠疫、鼠源性斑疹伤寒等疾病。

常见的与传播疾病相关的蚤类有印鼠客蚤( Xenopsylla cheopis )、人蚤( Pulex irritans )、猫栉首蚤( Ctenocephalides felis )、方形黄鼠蚤( Citellophilus tesquorum )、缓慢细蚤( Leptopsylla segnis )、二齿新蚤( 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

1.生物学特性

蚤的一生需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蚤一般将卵产于宿主的巢穴内或地表,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4~5d即可孵出幼虫。幼虫以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物碎屑和成虫的消化或半消化的血便为食,一般在2~3周内经2次蜕皮结茧后即变为蛹。蛹期通常为1~2周,成虫出茧后不久即可吸血、交配、产卵。根据蚤类的生活史特点,舰艇上若发现有蚤类,两次灭杀的时间间隔不可超过1个月。

蚤类主要孳生于阴暗、潮湿、有动物宿主居留的地方,如室内、墙角、床下及宠物、鼠类的巢中。成蚤由于吸血和对温度的需求,常寄居于宿主的毛发间,或游离到宿主居住场所及附近。蚤类的越冬与蚤种、地理分布、环境气候和宿主有关。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幼虫停止发育,成虫随宿主进入冬眠不再吸血,雌蚤卵巢停止发育。在温暖的南方,只要宿主不冬眠,蚤也不冬眠,常年活跃。

2.蚤类的危害

蚤类通过刺叮吸血和寄生可以给人畜造成直接损害,还可以作为人畜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以及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给人畜造成较为严重的间接危害。

1)传播疾病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蚤类为媒介在鼠或兔等啮齿动物间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于人类或家栖鼠类活动时接触了带鼠疫杆菌的动物或被带菌蚤类刺叮而感染发病,从而造成鼠间和人间鼠疫流行。

鼠源性斑疹伤寒: 又称地方性斑疹伤寒,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印鼠客蚤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本病广布全世界,但主要流行于热带和温带较暖湿的地区。当印鼠客蚤吸入带有病原体的宿主血液后,莫氏立克次体在胃上皮细胞内大量增殖,当宿主的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接触了带有病原体的蚤类粪便或蚤类尸体时,病原体即传给了宿主;另外,也可能通过由带病原体的蚤尸或蚤粪干燥后产生的气溶胶感染鼠体甚至人体。

其他疾病: 蚤类还易传播野兔热、兔黏液瘤等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2)影响生活

蚤类是吸血性昆虫,雌雄均可吸血,而且吸血频度较高,吸血量较大。蚤类在皮肤爬行及刺叮吸血时,可引起骚扰、刺激,甚至疼痛,致使人烦躁、失眠,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甚至有人被叮咬后,出现局部组织的变态反应,起丘疹至风疹。

(二)常见螨类及其危害

螨类属于蛛形纲,不是昆虫。常见的螨类有恙螨、革螨和尘螨。

1.生物学特性

螨体形微小,一般0.1毫米至几毫米,寄居在人或动物体上,嗜吸血液,能传播疾病。舰艇上的螨类有寄生于鼠类体表的革螨和恙螨,以及孳生于卧室的枕头、被褥、软椅等处的屋尘螨和孳生在食品仓库、中药材等处的粉尘螨等。

2.螨类的危害

革螨分布广泛,寄生型种类在小哺乳动物啮齿类和鸟类上数量大,能反复吸血,从而传播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主要有皮炎、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Q热、立克次体病和疱疹立克次体病、地方性斑疹伤寒等。

恙螨的宿主范围包括哺乳动物(啮齿类和食虫类)、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鼠类中的黄胸鼠、褐家鼠、黑线姬鼠等是主要宿主,引发的疾病有恙螨皮炎、恙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尘螨呈世界性分布,舰艇上主要集中于舱室中。尘螨引发的疾病有变应性皮炎、变应性哮喘、变应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等。

(三)常见虱类及其危害

虱,俗称“虱子”,属于虱目昆虫,是寄生于鸟类和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其发育各期都离不开宿主。虱不仅吸血骚扰,还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寄生于人体的虱类因其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人虱( Pediculus humanus )和阴虱( Phthirus pubis ),人虱又分为头虱( Pediculus humanus capitis )和体虱( 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 )两个亚种。

1.生物学特性

虱的一生须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虱卵椭圆形,白色,大小为0.8mm×0.3mm,黏附在毛发和织物的纤维上。在人体体表环境下,卵经7~9d即可孵出若虫,若虫孵出后即可吸血,经3次蜕皮约需10d即变为成虫。成虱体形小,不超过5mm。从卵到成虫,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人虱需23~30d,阴虱需34~41d。人体虱在体表寄生,成虫寿命约30d,最长不超过60d。

虱对寄主有选择性。人虱一般不会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其寄生部位也较恒定,如头虱主要寄生于人头发上;阴虱则主要寄生于阴毛丛,有趋黑、趋暗性,对温度与湿度要求较高。如果宿主出汗或发烧,虱可从体表爬到体外,转移宿主,这种习性与传播疾病有关。虱的传播是由于个人卫生不良和人与有虱人之间的接触。除了直接接触之外,如互穿衣服、共用被褥、穿戴有虱人的衣帽、共用梳子,或将衣帽与有虱人衣帽同放在一起,也是传播途径。

2.虱类的危害

虱在叮咬吸血时,将其唾液注入皮肤,可以诱发刺激性皮肤炎症。开始时被叮咬处出现红点,有瘙痒感,几天即可消失。但如被虱反复叮咬可出现丘疹和瘀斑,若皮肤破损处瘙痒可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以至出现脓疱、疖肿和湿疹等。此外,体虱被认为是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战壕热的主要媒介。

(四)常见臭虫及其危害

臭虫,又称床虱、壁虱,属于半翅目昆虫。臭虫栖居于人的居室、床榻,嗜吸人血的臭虫有2种,即温带臭虫( Cimex lectularius )和热带臭虫( Cimex hemipterus )。由于臭虫叮咬、吸食人血,会导致被咬者出现皮肤过敏、红肿、疼痛、瘙痒,甚至借此传播疾病,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健康。

1.生物学特性

臭虫的一生须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从卵到成虫的整个发育过程,在温度适宜条件下(35~37℃)约35d,一年可繁殖5~6代(寒冷地区约3~4代),成虫寿命一般为1年左右。雌、雄成虫和若虫均吸血,吸血时间多在夜间。吸血时能分泌一种碱性涎液,通过口器注入人体来防止血液凝固,此种涎液对人有刺激性,使叮刺部位红肿奇痒。若虫孵出后即能吸血,每次吸血需6~9min。臭虫很贪食,吸血量可以超过它体重的1~2倍,通常每隔24~48h吸血1次。成虫每次吸血大约持续10~15min,吸血时,一般不直接趴在皮肤上面,而是停在紧接皮肤的被褥、衣服或家具上,吃饱就离开。臭虫耐饥能力超强,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里,通常成虫能耐饿6~7个月,甚至可达1年以上。臭虫怕光,多在夜间活动,但白天也能吸血。臭虫主要栖息在室内的床架、帐顶四角、墙壁、天花板、被褥、草垫、床席等缝隙和糊墙纸的后面。在其栖息处常可观察到许多棕褐色的粪迹。臭虫喜群居,并可藏于衣物、行李而随之散布各处。

2.臭虫的危害

尽管从臭虫身上已分离出了乙肝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但是还没有证据显示臭虫是一些病毒、细菌、原生动物的载体,因此医学重要性不明显。臭虫叮咬既可能是很小刺激,也可能是快速或迟发的免疫反应,甚至是严重的过敏症。此外,长期被臭虫叮咬会造成缺铁性贫血,其粪便也可能引起哮喘等,都值得关注。

精神健康也是公共卫生的一部分,媒体报道了不计其数的与臭虫有关的精神健康问题。其中包括臭虫作为社会心理学压力之一,导致的噩梦、失眠、焦虑、抑郁症、社会隔绝,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环境保护署一致认为臭虫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害虫。 JF9d7uj4axHaKWPZ84CWTacv1D3OnUytvaNv2O6uP53SwQnTKXyhGqGvCLqmS9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