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深圳教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田介成

本文只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粗略地对深圳教育四十余年的发展作出一些基本判断,碍于数据收集的难度,无法做到准确和精细,但不影响立论的正确性和方向的前瞻性。

第一,深圳教育的过去。

深圳,改革开放之前,只是宝安县的一个镇,虽说曾经是县政府所在地,但“深圳教育”的名牌是无从说起的。若论宝安教育,从历史的角度考量那就长了。宝安县最早设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宝安的县名也多有变化,时而称千户所,时而称新安县,时而称宝安县,县治曾设在东莞或深圳南头。19世纪50年代前后,宝安县向南的海角丘陵山地,割让给了英国,到了19世纪末,又有更多土地租借给了英国。至此,宝安县的面积少了三分之一,剩下不到2000平方千米。1914年重新恢复宝安县名至1953年,县治所在地设在南头。此时宝安县的建制是明确的,隶属于惠阳地区。

1953年,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至深圳圩。当时那里连接着一条交通大动脉——广九铁路,交通较南头方便。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于1980年正式设立深圳特区,宝安县地域一分为四,分别为宝安县、罗湖区、福田区和南山区,深圳教育起步于此。

深圳教育的过去,从时间跨度来看,以什么标准划分教育的年代,没法统一。因此,我仅从政府重视程度、学校规模数量、师生人数和质量影响等几方面谈谈个人观点。

我认为深圳教育的过去应该从建立特区之初开始算至21世纪的2020年,共40年。这也是深圳特区从初创逐步发展壮大的40年。深圳对前40年的发展作了全面总结,向全世界宣示:深圳的发展是成功的、深圳的成就是伟大的、深圳的未来是美好的。

那么对于深圳教育的40年,我们又该怎样评价呢?我想对此作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实属难事。本文仅执一词,以见证者的视角谈谈对此的认识。

深圳设市之初教育体量很小,因而是没有高等教育的,也就没有议论的必要。基础教育中纯高中学校一所没有,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20来所,小学100来所。全市30来万人口,仅5万多名中小学生。

师资力量也很薄弱。从正规本科院校分配来的教师人数很少,其中还有不少来了的本科生又去了其他各行各业。专科毕业生也不多,一所中学里没有几个教师是达到专科毕业程度的。中等师范或简易师范的毕业生在中学教学是普遍现象。小学里没几个正规的师范毕业生,绝大多数是民办教师。

学校校舍普遍简陋。平房居多,即使有两三层的楼房,也是砖混结构,谈不上功能分配和装修。在最初十几年里,有限的学校房舍还要无奈地挤出一些面积来搞校办企业,增加学校办学经费和提高教职工收入。我1992年调入的宝安一所有点名气的学校,校内就办有4个工厂,整天机器轰鸣,噪声不断。

当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很低。若以考上高等学校的人数为标准,那就没法衡量。一所完全中学的高中毕业生高考率为零或考不上几个的现象是常态。初中毕业生不热衷于读高中,喜欢报考中专学校,因为可以早就业。课堂教学方面,大部分老师用本地方言教学,普通话教学还不是主流。甚至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高三毕业班教学时,学生还主动要求老师教学用粤语。

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家访,家长并不“买账”,他们认为孩子能读完初中、高中已经是破天荒了,即使事先让学生带话,告知老师会去家访,也往往会“吃闭门羹”。有的家长在家也不愿开门,有的即使开了门,也是简单交流几句便了事。

当时深圳正忙于城市建设,政府无暇顾及中小学校的发展。当然,不是说政府不重视教育,政府还是重视教育的,记得当时为了建设一所大学,政府划了一大块地,拨了一年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所以这种情况下相对摊薄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也是可以理解的。

20世纪80年代缺教师,学校的门是敞开的,即使没有档案材料,只要拿上专科以上毕业证即可来上班。来深圳教书对外地教师并无多大吸引力,深圳市当时政策上还允许教师将户口留在原地,办理人才市场托管、停薪留职等。

邓小平第二次视察之后,特区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深圳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增长迅速,需要引进的教师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可也有几个区不放编制,只招代课教师。有一个区6年时间里没招一个教师,导致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代课教师,当时叫员额教师,以至当时的广东省委领导称这是一本“血泪账”。在一次区关于招调教师的座谈会上,有人对不招调教师提出强烈质疑,区领导表示深圳没户口的学生这么多,没准哪一天,没户口的生源都走了,招的正编教师干什么去?可见当时的领导层中有部分人对深圳的发展并不持乐观态度,或是本位主义在作怪。

香港回归之后,深圳的发展驶入快车道,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深圳跻身全国“北上广深”之列,经济总量增速与人口规模“双增长”,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大中小幼学位已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加上政府提出了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解决学位读书,特别是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成了政府亟须解决的难题。深圳市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义务教育学校,增加义务教育学位,同时大量增加教师编制,大部分代课教师调入解决了编制,加上21世纪头10年,兴办了很多民办学校,基本上满足了义务教育学位的需求。

与此同时,高中学位也十分紧张,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不足50%,大量兴建高中学校成为当务之急。当时深圳市政府为应对市区教育用地紧缺的问题,在深圳比较偏远的地区,甚至在深圳之外的地区,集中建设集约式高中校区,提升高中学位数量。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深圳专门划出土地,兴建虚拟大学园,全国二十几所高校在虚拟大学园区开门办学,创办了南方科技大学、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深圳高等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

以上这些描述是比较粗线条的,但也是真实的。

第二,深圳教育的现在。

深圳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是任何人都没有料到的。当年规划深圳城市发展时,范围仅限于东到罗湖区的罗沙路口,西至上海宾馆。街道主道深南东路100多米宽,以为可以满足100年使用需求,实际上10年都无法满足。规划落后于发展,发展中又重新规划,反复超越,一座城市就这么建设发展起来了。

教育的发展也是一样。截至2021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2766所,公办学校(园)1457所,民办学校1309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人数将近260万。有高等学校15所,在校人数18万;普通中小学818所,在校人数170万;中等职业技工学校26所,在校人数8.6万;幼儿园1896所,在校人数近60万;特殊教育学校10所,在校人数约2500。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达25.2万。

从数据可以看出,深圳教育从规模小、水平低的农村教育起步,已经发展到可以和大城市的教育规模比肩了。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政府、社会、教育行业事前都没有预料和规划到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规划、教育管理政策、学校管理制度、校长园长选用任免制度、教职工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都来得那么突然和迅速,使得深圳教育的发展一时不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问题突出,艰难前行。

深圳教育发展规划滞后于当前迅猛发展态势。40多年前,深圳城市的发展重点只着眼于当时不到400平方千米的特区内,以两三百万人口的规模考虑教育的规模和总量。所以,导致了特区外的大量土地由当地居民修建了低档次的厂房和低矮的所谓农民房。可当城市超乎寻常地发展起来,人口激增超过1000万、超过2000万后,关乎民生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政府、民间有能力建学校,却无地可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的困境,高中、职业和特殊教育规划却无法实施。幼儿教育成为不可忽视的需要政府承担责任的教育,且幼教体系落后于城市的民生需求。这是对新兴城市发展未知的摸索,也是建市之初始料未及之处。

深圳教育在学校管理层次上尚有改进空间。谁也没预料到深圳学校增速会这么快,增量会这么大。建市之初没有几所学校,市里管几所、各区管几所。但随着城市发展,教育的管理界限就显现出许多遗留问题。抛开市管大学不论,深圳延续过去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市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区也形成了区管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同时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分歧。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今天,这种管理模式易造成各级学校抢生源,许多家长忙择校,也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亟须改进和提升。

深圳教育的集团化办学利弊共存。曾几何时,深圳热衷于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到底是不是好途径?全社会,特别是全教育系统拿不出可信的证据,也没得到过验证。但我个人认为集团化办学至少有四个弊端:

(1)影响了教育生态。一个地区,各类学校是依据社会、人口、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的。学校规模、教育教学质量都是动态发展的,所谓好学校和“差一点”的学校因评价视角不同都是变化的,就如同大自然的生物不是只具有单一性一样,多样性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生物界,学校发展也是同样道理。

(2)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学校管理发展规律。一所学校的规模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过大过小都不会有优良的质量,这是常识也是规律。一所集团化学校,五六所甚至上十所分校,其中有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几千甚至上万名学生,集团校长根本顾及不了各分校的所有工作,甚至校长连许多下属主任、教师都不认识,极易出现乱弹琴、瞎指挥现象,各校部领导也不能积极发挥主动性,这样能有教育的高效率和好质量吗?

(3)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人才培养规律。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其优秀学生是靠长期积累的慢教育途径培养出来的。快速、“爆炒”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集团化办学,基本上要求各分部都以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实施教育教学,即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同形式、同方法教育。忽略教育对象差异、教育客观性和“南橘北枳”的教育现实,绝不是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好途径。

(4)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均衡化。集团化办学,政府的初衷可能是增加优质学位的数量。一个地方由一所所谓的名校牵头,组成集团校,这样优质学位就多了,但这对于非集团化学校而言非常不公平。集团化的高中招生,优先招收本集团校的优秀学生,这就导致非集团化的高中学校招生十分困难,每年不得不花费巨额资金开展招生活动,造成每年招生季竞争激烈、怪招频出,加剧了招生的恶性竞争,一定程度上有违于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的初衷。

此外,深圳中小学校长与教师的培养与招聘也存在一些发展误区。深圳教育经历了从引进外地校长到本地自主培养的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数量增长迅速,连教师都紧缺,更不用说校长了,因此从外地引进校长成为必然。从全国各地外引的校长带来了各地较为优秀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各区学校呈现百花齐放、你追我赶的态势,使深圳的教育迅速迈上了新台阶,也涌现出一批颇有建树的优秀校长。

10年前,不知从哪里刮来一阵风,流行百万年薪外聘校长。一些区为了扩大影响,争相高薪聘请外地校长,教育系统内部非议众多,大大打击了本地校长的积极性。殊不知,当年很多校长也是从外地调进来的,怎么一下子就沦为与这些百万年薪校长相差十倍、水平不高的校长了呢?10年教育实践证明,一些高薪引进的校长师德水平、管理水平、办学水平不一定都很高,有时反而效果不尽如人意。

前三十几年的教师招聘工作一般有这样三种渠道:一是从外地调进优秀教师,二是面向重点师范大学招聘毕业生,三是从代课教师中择优调进。应该说,深圳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教师队伍中人才济济。但不知何时何故,突然转变风向,弃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于不顾,纷纷面向985、211大学招硕士、博士毕业生,特别是要招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深圳当老师,即使没有教师资格证,也可缓期待考上岗,甚至硕士、博士生教小学、初中也有。这种招聘让人如何理解“术业有专攻”?虽然教育教学上已然显露出弊端,师资队伍不稳定情况也日益严重,可至今却没有相关部门或学校作出相应的总结和解释。这种教师队伍建设形式效果如何,网上非议虽多,我们还需密切观察。

第三,深圳教育的明天。

深圳教育的今天已不是40多年前的弱小和落后,与各地大城市比已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校园建设全国一流应当之无愧,师资力量强大也是实事求是,设施设备先进与学生视野开阔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果继续深化改革、更新观念、把握机遇、奋发向上,深圳教育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深圳教育对未来应认真定位、科学规划,向世界先进教育奋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必然触动教育的数字化。未来教育是数字化教育,无论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功效都会因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教育面向未来,首先要迎接数字化教育的到来。所以无论是定位和规划,都必须聚焦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教育。如果深圳的教育还在抓分数,抓升学率,抓校园环境的改造,或热衷于评先评优,则必然会与数字化教育失之交臂。这几年因疫情兴起的线上教学,遭到很多家长和学生诟病,认为没有线下学校的实体教学好。线上教育教学是数字化教育的起点,以后不仅是常态,还会有更广阔的颠覆性前景,不亚于300多年前班级授课制出现伊始时的影响。我可以肯定地认为,作为教学主流的班级授课制终将走到尽头,摈弃它只是时间问题。怎样设想数字化教育的未来?若没有先知先觉,就好比当年使用固话机的时候,你根本想象不到未来的智能手机是今天这个样子。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不着眼于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定位和规划都是错误的。个人认为,深圳教育规划应该由懂教育的行家和科技界专家共同制定,同时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专家的意见,科学技术的走向是培养未来社会需求人才的前提。

我希望深圳教育部门能够大刀阔斧地调整学校管理格局,分级管理。例如深圳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只管高校、高中与职校,将市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坚决地放到区级去管理。民办教育也应该分级管理。分级管理的优劣分析本文不做专门叙述,可以肯定的是利大于弊,更适合数字化教育的到来。

以上为个人浅见,恐贻笑大方,但愿深圳教育的明天更美好、更先进、更辉煌。 5rrkK1Q2i1gOb6FBs2rfSvfK6fAuJI66KjNlTuR3joydyfy+JwclLm6Jb4UpA/B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