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背景:本讲授课对象为本科一年级学生 ,其对“人是什么”的问题兴趣浓厚且有所体认,但是多未形成关于这一问题的理性认识与系统思考,特别是鲜少能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来思考“人的本质”问题。

2.教学内容背景:本讲选自《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从理论上讲,“人的本质”问题可以视为全本教材的“阿基米德支点”。讲清楚这一问题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续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法治观相关内容具有理论牵引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维:学生能够理解和表述“人的本质”的基本意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一基本原理科学地认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具体实践中更好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2.情感与价值维:青年学生在理解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例证的方法,阐明“人的本质”意涵中“现实性”“社会关系”与“总和”的具体所指,进而引导学生在历史与当前所发生的具体事件中理解“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理论的讲解与实践的证成,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青年的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积极地将个体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并在这一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实现个体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创新点

1.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建构教学框架,“理论”方面重在对“人的本质是什么”进行理论阐释,“实践”方面则以“理论”为基础,引导青年学生从新时代生动具体的实践事例中,思考“我”作为个人与“大时代”社会的关系。

2.选取学生较为关切的“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以“斯芬克斯之谜”引入,在人猿揖别的差异中认识“人的本质”,并通过“现实性”“社会关系”“总和”等重点概念解读的方式增进学生在理论上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分析思想史与社会实践中较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

2.分组探究法:以“我的社会学自传”为题组织学生互动;对“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一论题展开课后小组探讨,加深学生对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的理解。

六、预习任务

请学生提前阅读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正确认识人的本质”相关内容,并参考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七、教学纲要

八、参考文献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2]《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节选)》,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2年。

九、延伸阅读

1.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路遥:《人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

3.曾志:《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4.狄更斯:《远大前程》,主万、叶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5.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史金金、孟繁之、朱琳菲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FmCr3HWgjuKyMVoTeojw4OLBXURabHhf8s3+S9YQgm2ilZ9nWq95Ppoe6wTXEo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