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好。这堂课我们将以“过”与“不及”为线索,一起来探讨错误人生观的两种类型。首先,我们不妨看看近年来大家广泛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尝试在其中读取当代青年主流价值观,这里有“觉醒年代”“逆行者”“强国有我”“不忘初心”等正能量的流行语,还有“绝绝子”“硬核”“奥利给”以及“退!退!退!”等极具青春感的流行语。可以看到,今天青年主流价值观的主线是刚健有为、包容进取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凡尔赛”“尾款人”“躺平”“摆烂”“emo”等网络流行语,标示着青年人生观似乎还存在着“过”与“不及”的影子。接下来,我们不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作为理论工具,结合同学们生活实际,一起来明辨何者为“过”,什么又是“不及”的错误人生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分别从“现实性”“社会关系”与“总和”三个维度,论证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人,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与时代境遇中塑造、建构自己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也就是人生观。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绳在《新哲学的人生观》中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给出了判断。他说,所谓正确的人生观能够正确地指示我们怎样把人生中的能动性和被动性配合起来,而一切错误的人生观不是夸大了能动性,抹杀被动性,就是夸大了被动性,抹杀能动性。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便能够更好地理解以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为代表,对金钱和欲望过度追求的人生观,实质上是夸大了某种能动性。接下来,我们不妨一起来追问和探讨:为什么说“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这种追求“小我”欲望满足的人生观是错误的?
首先,让我们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先来看看什么是拜金主义。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门》中就已给出了答案:“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么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故事的主人公、雅典的贵族泰门,生性豪爽、乐善好施。在他有钱的时候,一众朋友进进出出门庭若市,而当他破产之后,却是门可罗雀。马克思也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援引过这部戏剧,称莎士比亚所讲货币的特性之一,就是“使事物普遍混淆和颠倒”。
不过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则从更深层次洞悉了拜金主义的实质,并批判了“商品拜物教”以及它的发展形式“货币拜物教”。什么是货币拜物教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将货币无限神秘化甚至神圣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人的尊严和情感被淹没在金钱的铜臭和冷水之中。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在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中,拜金主义盛行所造成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异化,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生动刻画了在金钱面前,亲情这一血缘关系的异化;欧·亨利在《财神与爱神》这篇小说中,描绘了完全被金钱所扭曲、控制的爱情关系,而在我们更加熟悉的《百万英镑》中,马克·吐温讽刺了金钱是如何使人生、人性异化的。可以看到,拜金主义者不将金钱视为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相反,他们认为金钱本身就是目的,可以支配、主宰一切,并将追逐金钱视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将金钱视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而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恰恰是拜金主义的分身。
那么,什么是享乐主义呢?我们要理解这个概念及其背后的消极影响,就要辨析清楚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反对享乐主义是主张禁欲主义吗?其二,享乐主义引发了哪些个体的悲剧?首先,我们不妨走进东西方的古典时代。无论是古希腊第欧根尼式的“犬儒主义”,摆脱一切世俗利益的苦行清修,还是先秦时期颜回式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都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道德追求,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反对享乐主义,并不主张大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也反对各种形式的禁欲主义。这里有一个非常朴素的逻辑,我们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质上就是要鼓励大家追求正当消费与适度、健康的物质文化享受。我们所反对的享乐主义,事实上是把享乐特别是感官的享受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通过物质的占有和消耗达到心理满足。
我们再来看享乐主义所带来的个体悲剧,比如超前消费与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近几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创业贷、求职贷、培训贷,这些造成了许多青春的悲剧。再比如“以贷还债”式的多头贷、“裸条”式的校园贷等过度借贷,致使个别大学生不堪还贷压力,选择以跳楼或是烧炭等极端手段结束生命,这背后便是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在作祟。此外,还有沉迷于感官享乐的“游戏成瘾”“手机成瘾”“网文成瘾”等“软瘾”。恰恰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借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所描述的,在人的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完全满足的新世界,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反而灰飞烟灭了,他说道:“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催生的“恶之花”毁掉了一小部分党员曾经的“书生意气”与“踌躇满志”,比如2021年2月,因贪欲受贿1.2亿元而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的陈刚。陈刚,清华大学毕业,31岁成为北京市规划委副主任,40岁成为北京市副市长,是中国科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我们不禁会问,这样曾经顺遂的人生为何一步步走向深渊?在陈刚的陈述中,他谈及受贿而来的极尽奢华的私家园林时,有这样一段话:“很愚蠢的、很愚昧的做法,根子是小我。……那么大代价,获得了那些个人的、物质的东西,它值得吗?现在说句心里话,相对我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言、我的生命价值而言、我的事业价值而言,我真觉得它不值。”可遗憾的是,这样的反思并不能够挽回错误人生观所酿成的悲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作为理论工具来检省人生,把握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扣好青春扣子的第一步。
除了过分夸大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崇尚个人至上、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还有一种抹杀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不及”人生观萦绕在我们的身边,消解、蚕食着人生的意义,我们不妨用“命定”或“躺平”来概括它。“命定”的人生观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宿命论,认为个人作为是于事无补的,努力并不能改变人生的遭遇。持这种人生观的人或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神力”上,或是消极悲观地等待所谓命运的审判。比如在网络上被广泛关注的“青年上香热”“好运喷雾”以及在某网站上被疯抢的“爱因斯坦的脑子”等。
再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鲁迅笔下令人唏嘘的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听从了柳妈的主意,认为到庙里捐一条门槛就能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她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神力之上,而当她发现神明并不能改变她的人生,便陷入绝望之中,最后便“分别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再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曾一度是生活的闯将,但在屡遭挫折后变得一蹶不振,认为人生“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最后消失在寒风和雪片之中。事实上,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头脑中思绪万千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现实的问题只能由实践来解决。
相对于唯心史观意义上的“命定”,以“躺平”“摆烂”为代表的人生观成为我们今天的青年关切的热点。一小部分持“躺平”观念的人认为人生没有乐趣,选择奋斗不如选择“躺平”,以此来逃避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我们这里首先要重读“躺平”的意味。“躺平”到底指的是什么?它其实指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甘居下游的状态,同时也意味着对某种失败的承认。“躺平”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谱系,并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不断进化。从“屌丝”“杀马特”到“干一天玩三天”廉价打工者深圳的“三和大神”,再到“佛系”的流行,“躺平”的逻辑有迹可循。
在“躺平”者看来,如果骆驼祥子早就看穿他是极有可能买不到洋车的,那他就不必那么顽强拼搏起早贪黑了。但是,即便是宣称要“息交以绝游”的陶渊明,仍然要为生活所迫,不仅要“种豆南山下”,还要为“草盛豆苗稀”而感伤。因此,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来讲,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寄寓在滚滚红尘中的沉重肉身有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必然性物质要求,这使得我们无法在根本上躺平。
马克思曾批判这种认为人在客观力量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生观。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今天,虽然我们在网络上仍然能够听到“躺平”与“摆烂”等自嘲、抱怨的声音,但是在更广泛的青年中,我们看到的是“勇敢牛牛、不怕困难”这样类似的正能量的破圈与共鸣。接下来,请大家围绕课前已阅经典《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分小组结合“躺平”“内卷”“好运喷雾”“爱因斯坦的脑子”等流行亚文化表达,尝试在“过”与“不及”之间找到中道,探讨究竟“怎样的人生值得一过”。
下面,我们不妨简单总结一下本讲课程,我们以“过”与“不及”为线索,探析了形形色色的错误人生观。前者探讨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后者辨析了“命定论”与“躺平论”唯心史观倾向。总之,我们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所谓神的启示,因为我们的一切衣食住行与精神生活等生存、发展的需要都离不开他者与社会。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告诫:“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时代各不相同,但青春一脉相承。百年前,一群新青年的任务和使命就是在风雨如晦的时代中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而在今天,我们也有既定的任务和使命,那就是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下面是本讲的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请同学们课下自主选择。
最后,给各位同学留一道思考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他还指出:“要防止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要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请同学们阅读罗家伦先生在百年前书写的《写给青年:我的人生观演讲》,运用“人的本质”理论,尝试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时代新人应当树立怎样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