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航天的奠基之作

1956年1月30日至2月7日,钱学森应邀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并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森在会议上发言说:“毛主席号召我们,要在12年内,在国民经济中最急迫的部门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这一伟大号召是在一个关键时刻发出的,我们科技工作者只有积极响应。”

会议期间,2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全体委员。马上就到春节了,宴会大厅里张灯结彩,富丽堂皇,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钱学森手持大红请柬走到请柬上标明的第37桌,可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桌签,这时一位工作人员走上来把他领到了宴会厅最前方正中央的大桌前,告诉他他的座位已被调整到这里。钱学森定神一看,呦,自己的桌签被端端正正地摆在了毛主席座位的右边。原来是毛泽东在翻看出席宴会者名单时,特意用铅笔把钱学森的名字勾到了自己的身旁。

席间,毛泽东和钱学森亲切地交谈了好一会儿。

“学森同志你来了,好啊,我有很多问题要和你探讨呵。”毛泽东习惯性地点起一支烟。

“假如不是美国当局的无理阻挠,我早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钱学森有太多的感激之情想向领袖倾诉。

毛泽东笑着说:“美国人说你值五个师,他们能不阻挠你吗?我看,对我们来说,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主席,要不是您和一大批革命家这么快地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恐怕我今天还在流落他乡。”钱学森有些腼腆,也有些激动。

毛泽东磕掉烟灰,勉励说:“事物总是在斗争的嘛,新生的、最有力量的东西,总是在同衰亡的东西斗争着生长起来。现在新中国正在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你要多多培养青年人,我们很看重你啊。”

钱学森回国后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被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全民族有一种自下而上、前所未有的建设新中国的信念和决心,自己也深受感染,浑身充满了力量。看到眼前这位新中国的领袖如此信任自己,他幸福地点点头。

毛泽东又问:“学森同志,从现在起,我们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使我国在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能不能做到?”

钱学森说:“只要计划周密,工作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领袖的信任和嘱托,令钱学森感到分外的温暖和激动。一声“同志”的称呼,把这位刚刚从海外归国的学者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钱学森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1956年的春节,钱学森没有休息。他在奋笔疾书,完成敬爱的周总理布置的“作业”。

2月17日大年初六,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以下简称意见书)被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前。

钱学森的这份意见书全文大约3 000字,实录如下。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

钱学森

一、航空工业的几个部门

健全的航空工业,除了制造工厂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强大的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及试验单位,应该有一个作长远及基本研究的单位。自然,这几个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作全面规划及安排工作。

为什么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和长远及基本研究有分别呢?这个分别在于研究的性质有所不同: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有很大的计划性,必要在某一时期内完成某一工作,因此往往重点放在解决一定的问题,而不放在完全了解这问题的机理。相反地,长远及基本研究的重点放在完全了解一个问题的机理,因而我们不能把时间限制得过于严格;也必须要把工作定得灵活些,可以随机应变,探索新方向。

两种研究工作,在所用的工具方面也有所不同: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需要大型及重型设备。例如:大型风洞,大型结构实验台,大动力的推进机试验装备,高速推进机实验风洞等。长远及基本研究不要大型设备,但要比较突出的而精细的实验及计算工具,例如:高温及高超音速风洞,二元低骚扰风洞,高温金属融变机等。

这两种研究中的工作人员,也有些不同: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需要对生产过程有彻底了解,对研究能大力推进,按时完成,不怕时间上的压力的工作者。长远及基本研究,需要对基本科学如数学、物理、力学等能完全掌握,能对一个问题深入探讨的工作者。自然,有的科学家,两方面的能力都有,两方面的要求都能适合,这些人就是重要的关键人物,我们要依靠他们来迅速地建立起国防航空工业。

二、航空工业的组织

下面我们提出我国航空工业组织的一个草案。

1.领导机构 这是一个全面规划及安排的机构,应该包括科学、工程、军事、政治方面人员。这个领导机构设在国防部内。

2.科学研究 这是长远及基本研究的单位,在组织上可以在中国科学院系统之内,但同时也归上述领导机构领导。现在在科学院内,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或多或少都与航空工业有关,其他研究所中的高温材料研究,电子学研究,计算机研究也都与航空工业有密切关系。在将来很可能再设新研究所来推进某一方面的研究,如气动力学研究所,自动控制研究所等。估计在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人员,在整个系统完成时有600人,其中有副博士水平以上的研究人员有120人至150人。

3.设计研究 这个单位是设计研究及设计新型飞机等的机构。它的任务是:生产新型成品,包括试制及试飞阶段在内。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机构,是一个复杂的机构。在整个系统完成时应有技术人员6 000人,其中有副博士水平以上的人员500人至600人。这个单位可以名为航空设计院,直接在上述领导机构之下,其组成部分为:

空气动力学研究所,

材料研究所,

燃料研究所,

结构研究所,

火箭推进机研究所,

冲压推进机研究所,

透平式推进机研究所,

控制系统研究所,

运用研究所,

设计局,

试制工厂,

试飞站。

估计这个研究中心需要电动力15万千瓦,初期也要8万千瓦。需地约200平方公里。

4.生产工厂 这是航空生产的一系列工厂,它们把航空设计院的新型设计,大量生产。它们中包括金属及非金属原料工厂,各种零件制造厂,电器制造厂,最后才是飞机及飞弹制造厂。自然,燃料工厂也在这一系统内。这些工厂主要地是由第二机械工业部来领导,但有些也属于重工业部及石油工业部等。所以它们仍然要有一个统一规划的机构,这就是1.所述的领导机构。

三、国内现状

我国现在航空工业是十分薄弱的,我们在最近才从飞机修理阶段转入飞机生产阶段,有了飞机工厂和喷射式推进机厂。但是这两个工厂现在完全依靠苏联供给的图纸,自己还不能够设计新型飞机,更不能作出为设计用的工程及科学资料。至于飞弹火箭,我们是完全没有。

说到航空用的材料,我们的情况也是一样薄弱。现在只有一个年产20 000吨的铝厂。我们所必需的航空特殊金属还是要由国外进口。电子器材厂也是正在开始,还不能完全生产各种类型的零件。

至于航空研究,我们只有些主要地为教学用的风洞及其他实验设备。我们还没有专为研究用的设备,更没有大型为设计研究用的设备。所以可以说,我们完全没有航空研究可言。

人力呢?我们也是很薄弱。以整个力学来说,估计全国有180人从事力学教学;力学研究的高级干部,中间最有能力的,能做领导工作的只30人左右。航空人才只是力学人才中的一部分,人是更少了。我们可以开出下列的一张名单(很不完全的名单):

空气动力学方面:沈元,陆士嘉,庄逢甘,罗时钧,林同骥,潘良儒。

航空结构方面:王俊奎,钱伟长,王仁,杜清华,胡海昌,钱令希,郑哲敏,李敏华,范绪箕。

推进机方面:吴仲华,陈士祜,梁守槃。

控制系统方面:罗沛霖,林津。

火箭方面:任新民。

这是最高级人员。如考虑青年干部,估计尚可调处50人有两三年教学经验的。

四、发展计划

问题是如何从约15个高级干部和50个年青干部的人力中,以最迅速的方法,建立起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三部分:研究、设计和生产。显然地,我们看出,如果只能靠自己,这非二三十年办不到。要在短时间做到,非争取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的大力帮助不可。我们以为在原则上是:研究、设计和生产三面并进,而在开始时,重点放在生产,然后兼及设计,然后兼及研究。

具体的步骤是:

1.立即在国防部成立航空局,为全面领导机关。

2.选择我国航空最高技术人员10人左右,每一专业有1或2人,配合相应军事及政治人员,组织一 航空参观团 ,在二三月内到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参观及商议合作大体方案。

3.在今年暑期高等学校毕业后,选派两种人到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一种是到合作国家去学习飞弹火箭制造工业,同时请合作国家的专家为我国设计飞弹火箭制造的一系列工厂, 预备到1958年生产我国自制的飞弹及火箭 。第二种人,约300人,到合作国家学习设计及设计研究;这是建立航空设计院的基础力量。他们每人学一个专门方向,以2年或3年为期。同时请苏联及其他兄弟国家代我们设计大型风洞及推进机试验设备(也要利用我们在国外的上述留学生),争取在1957年 开始航空设计院的基本建设 ,1959年300名留学生回国再请兄弟国家专家200人来我国,配合青年干部600人, 开始航空设计院的工作 。以后每年加入青年干部600人,到1967年达到6 000人足数。

4.逐年扩大中国科学院有关航空的研究工作,在1967年到600人。

依照上述发展计划,每年需要高等学校航空有关科门的毕业生如下:

1956年 400人(100人工艺,300人设计)

1957年 400人(完全工艺)

1958年 400人(完全工艺)(开始飞弹制造)

1959年 600人(完全设计)(开始航空设计院工作)

1960年 700人(1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1年 700人(1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2年 800人(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3年 800人(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4年 800人(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5年 800人(2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6年 900人(300人工艺,600人设计)

1967年 900人(300人工艺,600人设计)

到1967年,共有工厂技术人员2 400人,设计院技术人员5 700人。

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七日

钱学森的意见书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于重点文字,他还画了下划线。一个在美国学习、生活了20年的著名专家,回国才不到半年时间,就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国内科学技术、工业基础和人才状况有如此详尽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创我国航天事业如此精当的意见,的确显示了他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极富远见的开阔思路和纵横捭阖的渊博学识,写出这样的意见的人确实是非他莫属。

在意见书中,钱学森以他的天才和智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重要意见。

3天后,2月21日,周恩来逐字逐句地阅读了这份意见书。他用粗粗的铅笔做了个别修改,又在标题下面替钱学森署上了名字。

意见书为什么称“国防航空工业”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研究组对此问题曾进行过专题讨论,认为:

1.1955年世界上宇宙航行的理论和概念正在形成中,直到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航天”才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义。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钱学森的倡导下国内才有了“航天”的译词。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航空工业已经初具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作用更是让航空工业广为人知。40年代德国研制的V-1火箭就是带有翅膀的飞行炸弹,早期苏美两国在V-2火箭基础上发展的导弹和运载火箭都被纳入空军和航空工业系统。钱学森遵从惯例把火箭、导弹归入航空工业,完全可以理解。

3.钱学森回国伊始,托运的家具行李还没有运到,一家人尚没有住进科学院为其准备的中关村新居,而是暂住在北京饭店501、502室。在美从事军方机密研究工作多年的钱学森,理所当然地具有保密观念。在意见书中用“国防航空工业”规避火箭、导弹等敏感字眼是很正常的。

4.有专家认为意见书中多次提到飞机,因此“国防航空工业”指的是如何搞“飞机+导弹”。理由是钱学森不仅是火箭导弹专家,也是喷气式飞机专家,周恩来有可能是让钱学森整体规划中国航空航天(飞机+导弹)事业的发展蓝图。

研究组认为,早在1951年4月,政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正式建立;1952年10月25日,新中国第一所航空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宣告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航空制造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1953年至1955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就有航空工业建设项目13个。因此没有必要1956年再请钱学森来做航空工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钱学森也没必要在意见书中多次提到希望得到苏联的帮助,而此时中国的火箭导弹(航天工业)还是空白。

5.从意见书1956年2月17日交上去后的结果来看,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成立,五院是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而并不是飞机研究机构。钱学森在《周总理让我搞导弹》一文中也写道:“后来我写了一个意见,又在西花厅开了一次会,决定搞导弹了。”

周恩来暗自思忖,看来这个钱学森果真名不虚传——不仅高瞻远瞩地勾画了我国导弹航天这一尖端技术的发展蓝图,而且令人信服地指出了可行的实施途径。他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这份意见书既高屋建瓴又具体翔实,从发展计划到具体措施,从组织领导到执行机构,从预先研究到研制生产,从专业配套到队伍构建,几乎在每一个层面上都考虑得细致入微,具有很强的顶层设计指导性和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周恩来对钱学森交来的“作业”相当满意。

2月22日,周恩来让秘书把意见书印发给各位中央军委委员。在呈送毛泽东审阅的那份打印稿上,他注了一笔:“即送主席阅,这是我要钱学森写的意见,准备在今晚谈原子能时一谈。”原来,共和国领袖们的心里,正谋划着“两弹”的惊天蓝图。

3月14日,早春丽日,杨柳飞绿。赶来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人们三三两两地迈进中南海西花厅,钱学森也列席了这次中央军委会议。他们顾不上欣赏海棠树上刚刚萌发的花蕾,来不及理会在草坪上悠闲戏耍的麻雀,急匆匆的脚步声把麻雀惊得呼啦啦地拍打着翅膀飞过了院墙。

这是个给历史留下特殊印记的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上传达了中央关于研制导弹武器的决定。会议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等筹备组建导弹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与设计,组建导弹科研机构、设计机构和生产机构。4月13日,国防部任命聂荣臻为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钱学森为委员。

5月26日,中央军委又召开会议,研究通过了聂荣臻综合钱学森意见提出的《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周恩来在会上说:“导弹的研究方针是先突破一点,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研究和生产;需要的专家和行政干部,同意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军队中抽调;同意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导弹管理局,由钟夫翔任局长,钱学森任第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56年10月8日,也就是钱学森归国的第二年,他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宣告成立。

《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是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奠基之作。1956年10月8日,也成了中国航天事业从原点起步的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45岁的钱学森扶助着0岁的中国航天,走上了艰辛的自力更生之路。

在一穷二白的国度里拥有中国人自己的火箭、导弹,已不再是梦想! n+x85ev/9qLtNt0niYHJqR0gHBuWQz/KAwKJhYcJ4BXda1qanvZbAspOpMNwrI8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