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抓住主导权:掌握“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艺术

你容易觉得疲惫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无法掌握工作的主导权。特别是在日本,许多职场人士认为只要客户提出需求,就必须马上处理。

例如,我认识的某个在IT顾问公司担任顾问一职的人,他的工作境况可以说非常悲惨。那些客户不是只有在遇到麻烦时才打电话给他,有时甚至大半夜也会打给他。他说,客户半夜给他打电话的时候,还会带着醉意跟他说:“我现在在酒店喝酒,你马上给我过来。”他的客户认为,就因为自己是客户,所以可以理所当然地要求该IT顾问提供任何服务。

这完全不像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

但是,若采用其他方法,或许可以摆脱“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在此,我以销售业务为例,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方法。

·销售模式大致分为以下3种:

第一种是最基础的销售模式,常见话术:“这部复印机非常棒,您要不要购买?”

第二种销售模式被称为方案型销售。首先,销售员会询问对方:“您在找什么样的复印机呢?你平常使用复印机的频率大概有多高?”在得到回答后,销售员会说“我可以给您提供每月使用成本更低的方案”,以此展开推销。日本企业开发的电子商务(B2B,Business-to-Business)业务模式便是如此。

最后一种是见解销售,谷歌公司采取的销售模式就是这种。简单来说,在询问客户需求前,先研究清楚客户需要什么,再告诉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或不了解的事,然后展开推销,这就是所谓的见解销售。

谷歌公司会通过分析数据来开展销售业务。比如,谷歌销售员会对潜在客户的网站进行数据分析,如果发现营业额或浏览人数的增速不如想象中快,就以这个分析结果为基础,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有可能是这个原因”“若这么做,营业额应该会有所增长”“顺带一提,竞争者正在做这些事”“在其他业界是这么做的”,这些都是见解销售模式中销售员的常用话术。

当客户听到这些以数据资料作为依据的提案时,他们可能会发现“原来我们公司没有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才做得这么不顺利”“这么一来就太完美了,若项目负责人可以拿到预算,就有可能成功促成一笔大生意”。

以完整的数据或见解为基础,思考对方需要什么东西并主动提供。换句话说,就是在客户提出要求之前先一步弄清客户的需求。若能在销售过程中打造这种建设性关系,彼此都不用为了一些不值得费神的小事通电话。在销售过程中,相较于用乏味的话题填充谈话的间隙,围绕对方所需的信息进行谈话,对对方来说更能有效利用时间。

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到销售业务之外的工作。

被动等待对方提出要求,然后根据要求随机应变、采取行动,真的容易让人疲惫。最好在对方提出要求之前,就已经预先准备好对方需要的东西,然后积极进行提案。

这样做不是为了配合他人,而是依照自己的工作需求来行动,如此一来,工作就不会那么累了。

有时候,为了避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需要制定出“不得不遵守的事项”,并让对方知晓。例如,位于日本东京的谷歌分公司规定,不管是公司内部会议还是和其他公司的人员开会,都不可以将会议时间安排在下午6点以后。提前制定好规则,所有人都会遵守,这样和公司内外的人沟通时也会比较方便。

询问期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下面这种场景:

客户:“我要××。”

你:“好,马上准备。”

乍看之下,这种迅速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对方或许并不需要你马上处理,明天再做也无妨。

如果客户提出任何要求你都马上处理,很快,客户就会深信你为他提供任何服务都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应对方式,不但会让自己喘不过气来,最后也有可能宠坏客户,制造出所谓的“奥客(多指很难伺候的客人)”。

为了不被客户或上司牵着鼻子走,我想跟陷入这种被动情境的人分享一句话,那就是:“我该在什么时间之前处理好这件事呢?”当你被客户提出要求时,记得问对方这句话。

除了询问对方期限外,还有一点也请大家注意:当对方提出要求时,问清楚他/她要的到底是什么。

敝公司的员工偶尔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先生寄电子邮件来了,彼得先生请赶快回信。”

我的下属很紧张地催促我。

“请等一下,××先生需要什么呢?什么时候需要呢?”

直到我跟员工确认时,他才说:“啊,我没仔细问……”

如果没有弄清楚“对方需要什么”,就只能凭着猜测来行动;如果不知道“对方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期限”,你就会焦虑。

或许这就是日本独有的、倾向于彼此心照不宣的、有默契的、一来一往式的工作文化吧,但只要用一句话确认,就可以减轻工作上的压力,同时也能减轻自己的焦虑。

除此之外,当被对方告知“请在这天之前完成”时,我也不会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立即着手进行。如果在“不知道为何要在这天之前完成”的情况下就展开行动,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养成不马上响应的习惯

“不马上响应”是全神贯注于工作且不感到疲倦的必要技能。

最近,我在某个活动上听到了这样的见解:“有了笔记本电脑之后,就没有多余的时间了,因为随时都可以工作。如果有人发来电子邮件,就必须马上回复,没有时间放松。”

的确,我经常看到有人在星巴克等地方工作。坐在我隔壁桌子的人,把笔记本电脑的通知设定成有电子邮件发过来就会跳出提示窗口的模式。在这种便捷模式下,只要一看到小窗口跳出来,他就马上回信。

如果一收到电子邮件等新消息,就马上一一回复,你几乎无法专心工作。我的做法是,把新消息通知全部关掉,然后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来检查邮箱或社交软件有无新消息。

事实上,我会把需要马上回复和不用马上回复的邮件分开处理。

我认为,如果不设定优先级,一有工作就马上处理,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并且感到累。因此,为了不疲倦地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在自己的大脑中给各项工作明确排出优先级(最好不要独自决定,必要时和主管确认)。

在谷歌公司,有些团队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定了如下规矩:

◆晚上10点之后不看邮箱。

◆周末不发邮件。

就算心里十分记挂,但我还是坚持“晚上10点后不看邮箱”。

下午6点之后,若非急事,我通常不接电话,而是隔天再回电话。很意外,所有人都对这一点欣然接受。

“不要配合他人的状况来工作”,希望大家可以将这点牢记在心。

不要反射性地工作

让我们换个话题。

大家会不会在接到工作任务后,因为已经做过很多次了,就完全不假思索地“反射性”工作?事实上,反射性地工作只会浪费时间。

某家公司委托我们举办为期半天的工作坊(一种线下交流活动,通常由10~20名成员组成,主讲人是在某个领域富有丰富经验的人。成员在主讲人的指导下,通过参加活动、讨论等形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研习活动。虽然研习活动的时间是半天,但工作人员却在活动进行时跟我说,“等一下请和这个人碰面”“接下来是这个人”,一直进行了四五次会面。在工作坊研习活动开始之前,我认为只要在事前进行一个小时的讨论,基本上就没问题了。但对方却没有整理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是依照过去的方法,反射性地安排工作。

很多人完全凭感觉做事,他们会说:“细节还没确定,但我们还是先碰个面吧。”丝毫不觉得这种一时兴起的谈话剥夺了他人的时间、给他人造成麻烦。

这种情形不只发生在甲方与乙方之间,在上司和员工的关系中也很常见。

主管一时兴起,就把内容还不是很明确的工作丢给下属,这样做只会让下属疲于奔命。如果主管一直抱着“无休止地使唤对方”的念头对待下属,那么他们绝对无法成为事业上的伙伴。

为了避免反射性地做这些没有必要的工作,你必须很直接地将自己的意见传达给对方。

每当我参加不是很有必要的会议时,我经常以开玩笑的方式提问,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对方。

“今天的议程是什么?”

“为什么要开这个会?”

“这些事情发个邮件就可以说清楚了吧?”

当然,说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面带微笑,语气幽默。 uVNsv7Aa5CdJk3ZAn+TQsSm/8fGPMdNwoj39jVkTqObC1XufWjGFOjFUWtydm5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