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流状态:稳定高水平专注力,让创造力翻倍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职场人的办公地点和上班时间都受限于公司的管理制度,例如:工作要在工位上进行,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等。

事实上,这种大家都在相同的场所和时间工作的办公模式和在工厂上班没什么两样,属于一种流水线式的管理模式。

但在现在以及未来的职场中,这种流水线式的管理模式并不适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白领阶层需要更多创造力。

针对这一点,重要的是:

◆管理自己的“专注力”。

◆管理自己的“能量”。

谷歌的某位高管曾说:“一流工程师能创造出的价值是普通工程师的300倍。”这体现了专注力的差别。此外,通过能量管理使专注力达到较高阈值,他/她也可以在“不疲倦”的状况下拿出更好的工作成果。

在第1章,我将为大家阐释如何提高专注力,第2章则讲解如何对能量和情绪进行管理。

何为心流状态

怎么做可以提高产出呢?答案十分简单,那就是专注。

人类的大脑无法一次学习太多事物,只能专注于“当下的瞬间”。大脑想到过去、现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或某件事情时,意识就会往那个瞬间去。当我们的大脑处于工作状态时,如果有人来跟我们说话或分派其他任务,意识便会出现波动,专注力也会被破坏。

想提高生产力,他/她就必须做到工作时不四处张望、不被杂念干扰,只专注于“当下的瞬间”,这才是最具效能的工作术。

听了上面这些话,可能有人会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啊,而且,我们从上学开始,不就一直被老师要求专心吗?”事实确实如此,但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只会遵守老师的教导,并不知晓其中的原理。当大脑的运作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后,成果与运作机制的联系也会变得更加明显。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全神贯注地埋头于工作、兴趣或某项任务时,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心理学上称这种状态为“心流状态”。进入心流状态时,因为意识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所以你能有最佳表现,同时还会产生充实感和自我满足感。

提出“心流”这个概念的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曾说:“一个人若能进入心流状态,不管再困难的事都有可能完成。那种感觉使你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只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与自我之间的联系。”

进入心流状态的人会有绝佳表现

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曾针对“心流状态”进行过名为“心流基因体计划(Flow Genome Project)”的跨学科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入心流状态后:

◆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提升4倍。

◆学习新技术的速度会增加两倍。

◆大脑会分泌提高动力的5种脑类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内啡肽、大麻素、催产素。

◆不再感到疼痛或疲劳。

长时间低效率工作会让人感到非常疲倦,但若能进入心流状态,他/她就可以做到“不疲倦地工作”及“短时间内有高产出”。

在受到职场人士的关注之前,“心流”这一概念常在运动领域被提及,比如,解释某一运动员有绝佳的表现时,会提到他处于心流状态,现在,心流在商业界也受到相当高的关注。

麦肯锡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经营者进入心流状态,可将公司的生产力提高至原来的5倍。因此,若想创造极高的附加价值和工作成果,不只是个人,整个团队都必须进入心流状态。此外,心流状态的效果不只影响当下。哈佛大学泰瑞莎·阿马比尔(Teresa Amabile)教授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进入心流状态的第二天会有更强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心流状态具有持续提高创造力的效果。

生产力提升两倍的秘诀——进入心流状态90分钟

心流状态有数不尽的好处,然而中止后想再度回到心流状态,最短需要15分钟。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难得工作正做得起劲,却被领导分派了其他工作,结果节奏被打乱了。

调查结果显示,在理想状态中,要取得有效的工作结果,知识工作者一天当中最好可以有30%~50%的时间是不受任何干扰的。但是,大家应该也明白,一天中很难有这么多可以集中精神的时间。

按照研究“心流基因体计划”的主持人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博士的说法,每位职场人士一天平均只有5%的时间可以进入心流状态。换言之,假设一天的工作时间为8小时,每个人每天只有不到30分钟的时间可以进入心流状态,甚至有很多人连这30分钟都没有。而且,美国微软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人的专注力平均持续时间为12秒,到了2013年却变成8秒。科特勒博士假设,如果每人每天有15%(以每日工作时间8小时为例)的时间可以进入心流状态,那么心流状态的持续时间大约是1.5小时,即90分钟,与前述5%的心流时间相比,工作生产力提高了两倍。

因此,打造出让员工不受干扰、进入心流状态的工作环境,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进入心流状态的17个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通过进入心流状态提高生产力,问题是:到底怎么做才能进入心流状态?也许有人会说:“如果可以随时随地集中注意力,那我们每天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然而,有的时候,急于集中精神,人反而会更加无法专注。

在日本,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对心流的研究,人们也逐渐了解到进入心流状态是有条件的。前文提到的科特勒博士认为,进入心流状态共需要17个条件,其中,个人条件7个、团队条件10个,论述如下:

·个人进入心流状态的7个条件

心理条件:为了将意识集中于当下所需做的调整

1.制定明确的目标:让自己明白“现在正在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当你正在做一项工作,光是让自己意识到“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就可以提高注意力。如果能将正在做的事和必须做这件事的原因写在工作手记或待办事项中,你的目标会更加明确。

2.实时反馈:当你有了明确的目标,你还需要实时关注“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了解结果与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用过辅助学习软件的朋友应该有过这种体验:当你写出答案后,马上就能得到反馈——立即就能知道答案的对错以及答错的原因。在下一次的学习中,你会自发地下更大的功夫,以得到正确答案。这种实时反馈模式到了工作上,则表现为定期回顾工作表现和检查工作结果,来判断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情况。

3.难易度和能力的适当平衡:将工作的难易调整到不令人畏惧,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可以做到的程度。

如果总是做一些简单的事,时间久了你可能会觉得无聊,反而无法集中精神。工作时,偶尔将目标设定得稍微高一点。比如说,在40分钟之内完成平时需要花费1个小时才能做完的工作。

环境条件:调整周边环境

4.影响甚巨的目标设定:设定高风险、高回报的挑战。

越是挑战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就越能加强紧张感。若有机会,你不妨主动尝试做这类工作。

5.打造让人满心期待的环境:创造兼具“崭新性”“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这3个要素的环境。

在做了许多例行工作后,偶尔完成一项新颖又在意料之外的或复杂的工作,会让人更有成就感。相较于从事例行事务的人,每天接受不同刺激的人会怀着期待的心情上班,而且也会因为尚未熟练掌握工作内容而保持饱满的专注力。

日本小田原地(Hamee)公司为让员工有一个充满趣味的办公环境,将几间办公室打造成了不同的风格,每个风格都有对应的名字。比如,取名为“杜拜”的房间属于阿拉伯风格,名为“卡萨布兰卡”的房间则设计成了度假别墅风。光是身处这种让人充满期待的工作环境,就足以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创造可以使人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环境:如果能在公司创造一个让员工自由活动、充分调动五感的工作环境,那么员工会更好地投入工作。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员工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如果员工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嘴里一边念着一边思考,或是一边走路一边思考,相信我,好点子会如泉涌般从大脑中流出来。在行动中思考,可以进一步提高专注力。

创造性条件

7.发现模式、破坏模式。

处理棘手问题时,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面临的问题上,但当我们找出这个问题的规律,能从容面对麻烦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我们也会因缺少专注力而开始懈怠。因此,在完成任务时,我们可以遵循一般的、足以解决问题的工作模式,也可以不局限于已经得心应手的工作模式,尝试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让心流状态保持下去的秘诀。

·团队进入心流状态的10个条件

社会性条件

1.明确的共同目标:所有员工都应该清楚整个团队的共同目标。

在谷歌,每周五都会举办活动,全体员工都可以参与,活动气氛非常热烈。高管会在活动上发表充满激情的演讲,演讲主题包括: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为什么是由我们来做这件事?这些鼓舞士气的演讲总能让团队融为一体。

2.良好的沟通:定期给予回馈,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职场上,良好沟通可以让大家感到安心,也是专注于工作的基本,这一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会介绍。在谷歌公司,“给对方好的影响”这件事,是员工进公司第一年就要遵守的原则之一。

3.掌控感:只有在能完全掌控的领域,员工才拥有完成任务的信心和挑战高目标的勇气。

如果员工无法在工作中获得掌控感,企业中就会有越来越多“不会自主思考”的员工。

4.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勇于做有风险(失败的可能性较大)的事。

身为团队成员,必须有一起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从事没有风险的工作时,人的潜在能力无法得到尽情发挥。团队中,只要有一个成员认为“这项任务与我无关”,不去承担风险,团队的心流状态就会被瞬间破坏。避免让团队的心流状态被破坏的关键是:让所有员工产生一起承担风险的紧张感。

5.严格:在严格的环境中创造自我。

团队的领导者必须给成员制定一致的行动标准,让员工在严格的环境中创造自我,并逐步建立起一个严谨的、专业的团队。

6.平等的参与:团队的每个成员在项目中必须负担同等的任务。

员工的不满来自公司的不平等对待,这是每个管理层都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7.共同语言:基于团队中彼此了解的、特定的沟通风格。

所谓共同语言,简单来说,就是可以连接彼此的想法、宛如暗号般的东西。有了共同语言,员工不再需要花时间反复确认自己有没有融入团队,他们相信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并安心投入工作。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煤炉(Mercari)这家日本企业,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一是“放手去做!(GO BOLD !)”,这句话经常出现在员工们的日常对话中。当众人犹豫不决时,这一共同的企业文化支撑他们做出比较大胆的选择。

8.抛却自我:整个团队都变得谦虚。

如果某个团队的成员只在意自己的表现,与其他成员在如何独占成果上彼此竞争,该团队是绝对无法进入心流状态的。团队能进入心流状态的重要一点就是:团队成员抛却自我、学会谦虚,专注于整个团队的成果。达到共同的目的,从心底里认同彼此,具有高度心理安全感的团队是这一切的基础。

9.倾听:养成专心听彼此意见的习惯。

人处于“对方愿意专心听自己讲话”的状态,能全身心投入对想法或意见的陈述中。因此,如果在团队中可以形成不论何时都能专心倾听彼此意见的工作氛围,新的点子就会源源不断地从成员头脑中涌现出来。

10.对话时,一定要从“确实如此,除此之外……”开始。

倾听之后,就进入彼此尊重的沟通环节。对话时,一定要从“确实如此,除此之外……”开始,这么一来,不管是谁、说了什么话,都可以被活用并得出结论。意见被倾听并采纳所带来的心理安全感和满足感,可以使员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惊讶地说:“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竟然有17个!”也会有人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但还是无法进入心流状态。只要一提到心流,他们就会认为那是一种非常高尚、可望而不可即、就算努力也无法达到的境界。日本庆应大学研究所系统设计与管理研究科,针对心流进行研究的世罗侑未女士推翻了这个想法。她的研究以上述17个条件中的个人心理条件为基础,归纳出人即使在从事“非嗜好课题”(自己不喜欢的课题或工作)时,也可以进入心流状态的结论。

她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17个条件就算不能进行全部调整也没关系。即使环境不能改变,并且无法马上改变团队的状态,个人还是可以通过努力有目的地达到心流状态。

“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然后全神贯注”,这是我在每次演讲时一定会说的开场白。只要你在每个时刻都能保持好奇心、全神投入,就会出现好的循环而非坏的循环。在那个时候,个人的人生选项也会跟着增加。 ht1Uw343PS0qW9H7NfXF2IPAWJV7ZawakuFoSe7/DlBjHjtKwWLbjcYdKALMMPP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