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凿破鸿蒙

我们通常会把人类的绘画活动理解为一种“创造”活动,这是因为只有绘画为人们在自身生存的现实空间之外,另外为视觉感知开辟了一个与现实空间并行的、供想象活动的新空间。这个新空间的诞生,依赖于创造者绘画意识的觉醒。

在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上,可以看到先民在想象的空间中,绘画意识觉醒的最初萌动。

在没有进行绘画活动之前,任何一个物质平面都只是一个平面,而只要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绘画活动,哪怕只是开初的一笔,那个平面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有待开发的想象空间,哪怕此时它还只是一个混沌未分的状态。绘画活动首先是对平面进行空间处理,也就是通过对空间的分割,创造出某种形式,利用这些形式之间的关系,构成绘画活动追求的美感。

彩陶艺术对于陶器表面提供的平面进行空间分割,大约是从两个角度出发的。首先是圆形陶器周围有一定弧度的立面,这个可以向左右延展的立面会被设计成一个回环的结构;其次是圆形陶器的俯视面,这一俯视的圆形面通常会被设计成一个向心的圆环结构。

在彩陶表面进行空间分割,主要是使用兽毛笔画出的线条。这些线条可以简单地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直线,包括向上下和左右不同方向倾斜的直线与重复的平行线,这种线条构成稳定的方形与三角形、网纹及其变体等。此外,向左右延伸的直线和平行线会环绕器身,构成表面图案的分区,并造成图案的整体感。

马家窑文化彩陶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

齐家文化,兰州市八里窑崖头出土,口径9.5厘米,高22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马家窑文化彩陶

甘肃兰州沙井出土,高40厘米,口径13.5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第二类是各种曲率不同的弧线和重复的平行弧线,以及由连续弧线构成的波浪纹、卷涡纹、螺旋形、圆形或圆圈形。此外,左右延伸的波浪纹也会环绕器身,在平衡的线条中增加动感。这些不同曲率的弧线流畅地蜿蜒起伏、转折回旋,仿佛可以让人听到原始的音乐。

第三类是各种大小、轻重不同的点,有些由随意轻快的一笔完成,有些则着意做出一个规则的圆点。这些大小不同、位置各异的点,在流畅如乐曲韵律般的大量弧线纹中间,仿佛音乐的重音,或者伴奏的鼓点,恰如其分地揭示出图案的内在节奏。

简单的绘画技术经过绘制者天才般的组合,变得极其复杂且新意迭出。虽然由直线构成的方形、三角形及曲线构成的圆形,通过对称造成的静止感、秩序感,颇给人以“顿之则山安”的印象,而由曲线构成的流动感强烈的波浪纹、卷旋纹向不同方向的趋势,利用不对称的倾向性,造成各种运动感,亦有“导之则泉注”的感觉。但这两大类互相矛盾的线条的巧妙组合,在每一件不同的陶器上,都能构成极其和谐的装饰效果。

彩陶装饰纹样所创造出的生机勃勃的境界背后,是难以被遮掩的和谐与宁静,这是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最值得重视的精神指向。

舞蹈纹彩陶盆

1973年青海大通出土,高14.1厘米,口径29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彩陶图案除了平面分割造成的艺术效果之外,还有一个更值得重视的艺术手段被熟练地、大量地使用,那就是对于画面空间的深度开掘。彩陶中白色使用最少,大量使用的是黑色,而大多数红色都是发暗的赭红色,只能被视为一种辅助色,在黑色的花纹与较为明亮的底色间形成过渡,以使视觉上显得不那么过于生硬。因此,从这样的角度理解,似乎更接近创造者的视觉感受:由线条构成的图案部分和没有图案的空白部分所着意形成的黑白对比,也就是虚实对比,构成了画面深度空间的开掘。

如果我们把这种对比理解成阴阳,则能更好地懂得创造者特别重视留白的处理。在很多地方,创造者对于留白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对有线条图案地方的重视。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粗壮的黑色线条间十分小心地留出的活跃生动的白线,甚至比有线条画过的地方更为醒目。“虚实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是后来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原则。虽然在新石器时代还没有这种理论总结,但在造型艺术上,这种阴阳互生、黑白互动的艺术手法,在彩陶图案上得到了极其熟练的应用。其结果就是,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具有一定深度的视觉体验,使得平面已经不仅止于平面,更具有了重叠甚至纵深的效果。这种利用视错觉的艺术手法进行平面分割的图案,更加深了意味上的丰富性,使得器物表面不再是简单、混沌、突兀、单调的一片,而是看起来更觉活泼、生动,更能吸引注意力,更令人感到由衷的愉悦。

仰韶彩陶从造型到装饰图案都充满了活力,其健康的精神状态、自信而坚定的生存意志、对于自然界美的体验与深度的表达、活泼爽朗的生活态度、简洁明快的艺术手段,以及在整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独特表现,都不能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当安特生在1921年发现仰韶文化彩陶的时候,西方学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主要原因是,他们感觉到仰韶文化彩陶与古代中亚地区诸如安诺(Anau)遗址出土的彩陶有某种相似性,因而猜测仰韶彩陶文化有可能是从西往东传来的。这种想法引导安特生继续往西寻找,果然在河南、陕西以西的甘肃境内,又发现了马家窑、齐家、半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

但是,随着后来数十年黄河流域更多新石器遗址被发现,以及充分展开的更加深入的研究,证明仰韶以西的遗址其时代都较仰韶为晚,而仰韶以东的裴李岗文化甚至早于仰韶文化一千多年。半山遗址处于最西侧,更往西则新石器文化的遗存就逐渐消失,这一地域与中亚还隔有相当遥远的距离。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原生地,就在黄河下游南岸今河南北部一带,再逐渐向东西两侧传播,向西到达半山遗址一带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安特生之后,中国彩陶文化与中亚关系的议题已经很少有人再感兴趣了。

诡异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左右,新兴起的龙山文化很快就全面取代了仰韶文化。从考古遗址上看,以极精细的蛋壳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直接叠压在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之上,彩陶时代就此结束。龙山文化延续的时间比仰韶文化更短,大约在距今三千九百年前,具有早商文化特征的遗址就全面取代了龙山文化。

这一段并不太长的史前时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文化更迭,令人十分难以理解。我们只能说是历史的步伐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突然加快,至于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今人已经绝无可能知晓了。 BaT6+W46uk6mvWQE0KUCBJUOnG27YKGZWMGLeNen29CjXgDyZ+Cffuw/UwUvyC8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