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快到省试了。”
“只是不知这主考官到底是谁?”
“我倒希望是欧阳公,他做主考官,那可是众望所归!”
在众学子的翘首企盼下,嘉祐二年(1057)正月的某个清晨,宋仁宗终于公布了省试的考官名单。主持这场省试的,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要知道,北宋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苏轼刚到汴梁时,以第二名考中的不过是发解试。考生们只有通过发解试,才能成为举人,并且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进一步的省试。
苏轼心里明白,若要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那省试就是仕途的关键点。正所谓“一考定终身”,在这样的压力下,即便是天之骄子苏轼,也免不了心里打起鼓来。
这边苏家父子枕戈待旦准备应考,那边欧阳修等考官也忙得脚不沾地。北宋士大夫如云,官吏更是烂若星河。欧阳修与几位副考官要“锁院”五十日,以备为皇帝选拔最优秀的考生。终于,省试如约而至。
应试那天,苏轼、苏辙同其他应考的考生一样,半夜便起床收拾行装。他们带好面饼、冷饭,便向着考场进发了。此时,那些汴梁精英亦各怀心事,无暇顾及看上去一表人才、意气风发的苏家兄弟。众人在禁军侍卫的监督之下鱼贯而入,每人一间斗室,各自做各自的答卷。
北宋的考试采用糊名制,考官并不知道考生的名字。而且,在答卷之前,考生亦不知道自己要论的题目究竟为何。当时,负责阅卷的参详官叫梅尧臣,此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大文豪欧阳修亦是好友。当他取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不由得眼前一亮。
“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宋人多爱孟子,而苏轼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亦颇有孟子之风。梅尧臣只略读了一遍,便觉得颇有意思。不过,令他为难的是,苏轼引用了一段“皋陶杀人,尧帝救人”的典故。这段典故,即便是梅尧臣饱览群书,亦未曾听过。于是,梅尧臣便将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交予欧阳修审阅,请他定夺。
欧阳修初读这篇论时只觉得口角余香,于是赞不绝口。可当梅尧臣问及这篇典故时,欧阳修也犯了难。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篇论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足以点为榜首文章。
可就在欧阳修要将此篇文章点为第一名时,他又一次陷入了怀疑。原来,因为实行糊名制,欧阳修并不知道这篇论乃是苏轼所作。在他看来,在场的诸位才俊中,唯有自己的门生曾巩有能力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为了避嫌,欧阳修特意将这篇论点为第二名。
考试结果出来后,欧阳修方才知晓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竟然出自苏轼之手。不过,好在省试并非殿试,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亦没有那么明显。苏轼、苏辙兄弟双双通过,他们只有欣喜,并未抱怨。
获得第二名后,苏轼前去拜谢梅尧臣。梅尧臣与苏轼聊天时,便谈到了那段“皋陶杀人,尧帝救人”的典故。谁知,苏轼竟然满不在乎地称,这段典故是他临时编造的,并没有出处。梅尧臣不由大惊,这苏轼竟然如此胆大妄为,在重要的省试时竟然乱编典故。但随后,梅尧臣又不由得大喜过望。苏轼凭一篇杜撰的典故,就能让整篇文章的逻辑严丝合缝,这也足可见此人才华绝代了。
这边梅尧臣解开了疑惑,那边的欧阳修也迫不及待地向苏轼“请教”起来。无奈,苏轼只好给欧阳公讲了一段《三国志》的故事。
当年,曹操在夺取幽州之后,便将袁绍的儿媳甄宓赐给了曹丕做媳妇。北海太守孔融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便给曹操写了一封信,称周武王伐纣之后,就把妲己献给了弟弟周公,以此嘲讽曹操恶行。后来,曹操专门就此事去问孔融:“武王伐纣后,姜子牙斩杀妲己,世人皆知,怎得你却说武王将妲己赐给周公?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孔融听后微微一笑:“我不过以你的恶行来推测古人,这都是我的推断,哪里有什么出处呢?”
说完,苏轼便向欧阳修请罪。谁知,欧阳修听得瞠目结舌,半晌才说道:“你这也算举一反三、通今博古了。他日,你的成就必然在我之上。”
这并非欧阳修的谦虚之言,与苏轼结交后,欧阳修便时常称颂这位小友。他甚至还对梅尧臣说:“读苏轼的文章,实在是令我十分畅快。我当为他让路,放他出人头地。”
后来,欧阳修在苏轼某次拜访回去之后,还指着苏轼的背影,对自己的儿子欧阳奕说道:“且看此人,三十年后,被世人传颂的便不再是我了。”当时,欧阳奕见父亲如此抬高苏轼,便有些不服地看向梅尧臣。谁知,梅尧臣却并不否定欧阳修,而是笑着说道:“当年韩愈掌管洛阳的国子监,曾冒雨走了一百五十里泥巴路,专程拜访年仅十七岁的少年李贺,成就了一段佳话。今日欧阳公对苏轼赞不绝口,亦算得上一段佳话了。”
此后,欧阳修便将苏轼视作自己的门生,还特意带他拜见了当世的文豪高官、青年才俊。其中不但有富弼、韩琦、曾巩,还有王安石和司马光。正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凭一篇论获得了欧阳修的青眼,一夜之间,便信步跻身于当世名流之间,实在是令人感慨而又称羡。
梅尧臣曾说,苏轼归于欧阳修门下,此乃天意。在欧阳修的引荐下,苏轼亦弥补了未能与范仲淹一见的遗憾。当时,朝廷有位大臣名叫范镇。范镇忠肝义胆,敢于直言上谏宋仁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范仲淹的名言,也是这位范镇的座右铭。与范镇结交后,范镇告诉苏轼,范仲淹官至宰辅,家中却无甚值钱的东西。当年,范仲淹在荆楚蛮夷之地为官,他并未自叹自艾,反而教化了一方百姓,名垂千古。或许,与范镇的结交改变了苏轼的心境,也为苏轼后面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总之,苏轼得到梅尧臣、欧阳修等当代大家的眷顾,于他而言自然是一大幸事。然而,苏轼的这种靠才华赢得的际遇,却让许多落榜的考生心怀不满。众落榜考生们纷纷指责欧阳修阅卷不公,甚至还有学子作了攻击欧阳修的文章,广为散布,这件事一直闹到三月份宋仁宗宣布殿试开始才算告一段落。
不过,这也不能怪落榜考生们学艺不精。事实上,落选的考生中,有不少人亦是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的。奈何,嘉祐二年的考生含金量实在太高,在这一届考生中,入榜的有未来的三位宰相、八位执政。而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人,随便放在哪一届考生里,都算得上三甲的水平。
然而,在众多学子中,欧阳公却独独对苏轼青睐有加,这份青睐甚至超越了对曾巩的,这也难怪众学子会如此怨怼了。或许,这便是苏轼与欧阳修之间惺惺相惜的默契,以至于时隔多年后,苏轼仍愿意为欧阳公挥毫一书:“醉翁遣我从子游,翁如退之蹈轲丘。尚欲放子出一头,酒醒梦断四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