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曼托瓦

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然而他却将出生于公元前70年的维吉尔视为精神上的导师。

法国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画过一幅油画《地狱里的但丁与维吉尔》。为什么相隔一千三百多年的两个人会站在一起呢?这要从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单相思说起。1282年,但丁在佛罗伦萨一座桥的桥头邂逅了令他魂牵梦绕的贝雅特丽齐。然而贝雅特丽齐后来却嫁给了伯爵,并于1290年,在她只有二十四岁时不幸早逝。这使但丁备受打击,曾经沮丧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重新振作起来,全身心投入创作了《神曲》,并把贝雅特丽齐这个形象安排在这部不朽的杰作中。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根据《神曲》的描述,把头戴橄榄枝桂冠的但丁和维吉尔画在一起,维吉尔左手扶着但丁的右臂,引导他去看地狱里七宗罪的场景。在《神曲》中,维吉尔在带着但丁看完地狱和炼狱之后,就在要去天堂的时候悄然离去,这是因为但丁特意要让最心爱的贝雅特丽齐引领他去天堂。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地狱里的但丁与维吉尔》

由此可见,但丁认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维吉尔,另一个是贝雅特丽齐。维吉尔继承了古希腊诗歌的传统,他创作的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和田园诗《牧歌》,对包括但丁在内的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的文学家和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欧洲之父”。去意大利旅行,不能错过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的故乡——曼托瓦。

曼托瓦距离克雷莫纳七十多千米,是一个被湖水环绕的小城。公元前10世纪,伊特鲁里亚人定居于此,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但历史仍然相当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我们开车到曼托瓦的时候已是傍晚,没有霓虹灯的街道上处处流露出积淀已久的古意。第二天早餐之后,从留宿的民居走出来,沿着波河支流,在路边散步,眼前的景色,宛如维吉尔在《牧歌》里写的“蒲芦绕堤,青碧如带,莓苔丛生的泉眼,温柔如梦的草甸”。我跟王梓说:“我们走进了诗意盎然的世界。”

来到比别纳剧院时,正好赶上10点钟开门。剧院只有三百六十多个座位,比德国拜罗伊特的边疆伯爵歌剧院还要小。站在舞台上看四层弧形包厢,会误以为是带有小阳台的早期洛可可风格建筑立面,当所有包厢的灯打开之后,就像是几十颗璀璨的宝石层层镶嵌在王冠上一般。当时,设计者比别纳按照奥地利女王的要求,为皇家维吉尔学院兴建了这座小巧玲珑的剧院。开业一个月之后的1770年1月,十四岁的莫扎特第一次来意大利时就在这家剧院演奏小提琴,如今,剧院入口处放置了莫扎特的雕像和石碑,用以纪念那次演出。

比别纳剧院内景

曼托瓦汇聚并保留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主城区的公爵宫。这是统治曼托瓦公国的贡扎加家族的官邸和住地,宫内由宫殿、教堂和城堡三部分组成,有五百多个房间、三个广场和十五个庭院,全部看完的话,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可惜目前仅向游客开放四十几个房间。因为家族的衰落,宫内原有的两千多件包括油画和雕塑在内的艺术品都被拍卖,只留下了不能搬走的湿壁画等等,显得美中不足。

走进公爵宫,会被那些湿壁画、挂毯、镜廊以及能够产生视觉错觉的穹顶所吸引,尤其是画满整个婚礼房内的湿壁画,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安德烈亚·曼特尼亚之手,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

贡扎加家族并不像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一样酷爱艺术,之所以收藏了众多的艺术品,完全得益于1490年嫁给曼托瓦侯爵弗朗切斯科二世·贡扎加的伊莎贝拉·德·埃斯特(以下简称“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1474年出生于费拉拉公国,从小就受最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能用古典拉丁语阅读古罗马时代的文学作品,在很多贵族妇女目不识丁的年代,她确是凤毛麟角。嫁到曼托瓦之后,继承了费拉拉公国贵族化审美的伊莎贝拉不仅给贡扎加家族带来了热爱艺术的氛围,还以其富有品味的着装,让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宫廷里的贵妇人争相模仿,从而引领了意大利和法国贵族们的时尚。伊莎贝拉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不但在曼托瓦兴建了意大利当时最好的图书馆,还对油画和雕塑独具慧眼,购藏了众多艺术品,甚至在国库亏空时不惜变卖自己的珠宝,也要赞助画家并持续收购她喜欢的油画。达·芬奇就是伊莎贝拉资助的画家之一。1499年年末,达·芬奇住在公爵宫的时候,为伊莎贝拉画了一幅半身像,虽然着色并未完成,但那幅素描像酷似达·芬奇于1503—1506年间画的《蒙娜丽莎》。迄今为止,到底谁是《蒙娜丽莎》画中的模特,一直有各种说法,看了这幅素描,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挤满了埃尔贝广场,他们大都排着长队等待进入公爵宫参观,广场上的圣安德烈大教堂就显得冷清了许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教堂的内部没有一根柱子,阳光穿过圆形的天窗照在墙壁的壁画上,将古典之美映射出一种石雕般的视觉效果。

达·芬奇在曼托瓦公爵宫为伊莎贝拉·德·埃斯特画的侧身像

埃尔贝广场上的公爵宫外景

圣安德烈大教堂内景

曼托瓦的城市性格非常鲜明,宫殿和教堂内部奢华至极,而街道则极尽朴素,如果不去公爵宫和圣安德烈大教堂,只是单纯地走在街上,完全想不到曼托瓦曾经拥有几百年辉煌的过去。

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学生朱利奥·罗马诺为贡扎加家族在郊外设计建造了用于避暑的泰宫,并且绘制了大量的湿壁画。泰宫与曼托瓦市中心的建筑一样,都是外表单调而内部奢华的风格。朱利奥·罗马诺画在穹顶的湿壁画,其奇特的设计、不对称的构图和华丽的场景,堪称矫饰主义美术的杰作。

朱利奥·罗马诺在泰宫内绘制的湿壁画

12世纪时,曼托瓦人截住了波河支流的河水,在小城周边建起了三个人工湖。每当夜幕降临,湖水映出那些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各式建筑的倒影,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维吉尔《牧歌》的诗意。然而白天的曼托瓦却给人一种黯淡和忧郁的印象,因而剧作家们就把悲伤与痛苦的角色安排在这座城市里。莎士比亚写《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把罗密欧从维罗纳流放到曼托瓦,罗密欧就是在这里听到了朱丽叶的“死讯”而悲痛欲绝。威尔第于1850—1851年写歌剧《弄臣》时,将剧情设定在16世纪贡扎加家族掌控的曼托瓦公国,浪荡的公爵在这里诱骗了弄臣的女儿吉尔达,让弄臣悲痛欲绝。

走在曼托瓦的市区,看到两名英国歌手艾尔顿·约翰与斯汀将在曼托瓦举办演唱会的海报,又改变了我对这座小城的印象。如今在意大利,除了极小的村镇,要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城市,怕是不易了。

坐在瓦伦汀的车上,我睡了二十多分钟,醒来之后,又用了二十分钟把对曼托瓦之行的印象写在笔记本上。写完最后一句话,抬头一看,车子已经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开进了维罗纳。 SZKMfXi5yqLMgXFpDOrRzP3Q/IMxPeYkm8VqYq4Fd3yEQH1OHPi3pU/h/JNQul1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