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一个面积和人口双重意义上的大国,出于国家治理的需要,中央在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将很大比例的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给予了地方政府,以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加因地制宜地制定公共政策。我国全口径财政支出中地方支出占比达91%,全口径财政收入中地方收入占比达到75%。若仅计算公共财政预算口径的话,则地方支出占比为86%,地方收入占比为55%。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事权与支出责任,地方财政运行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基础当中的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地方财政发展存在着地区不均衡的问题。各地区在财政收入稳健、财政支出优化、债务可持续、社保基金可持续、预算管理规范等多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均衡之处。地方财政发展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水平的差异,并且反过来又扩大了各地区公共服务提供的差距,不利于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就是通过优化财政体制,促进地区间财政发展的均衡,进而带动公共服务提供的均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

本报告构建了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从财政收入、支出、平衡、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刻画了各省(区、市)财政运行情况,反映了地方财政发展的变动趋势与区域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看,本报告设计了财政发展指数的研究框架,定量刻画了我国各省份的财政发展情况,为地方财政在不同维度的比较提供了参考。从现实角度看,本报告不仅对各地区财政发展进行了数据“画像”,还形成了地方财政的“体检报告”,反映了地方财政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可以为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完善“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提供决策依据,为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锚定重要政策着力点。 Zq7FS7DhcguLDlwxrNObahZ8/8vWcIycuOllm3b8qfGs9cil83CP3ISH71wZPt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