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苦干勤劳,会学习,爱读书

宗庆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换来的成果。不像一些富二代、啃老族,宗庆后在创业之初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的,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宗庆后身上的勤劳朴实、对于学习的渴望,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能够借鉴的宝贵财富。

宗庆后总结了自己成功的三个基础:勤劳、机遇与坚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功的因素是主客观统一的结合,没有自身精神的养成,即使机遇摆在你的面前也会失去。

宗庆后能吃苦的精神是自小就养成了的,由于家庭条件的清苦,宗庆后在少年时期就很懂事,他会积极替家人分担劳动。小时候的习惯行为会伴随人的一生。即使后来宗庆后身居高位,也没有忘记自己是劳苦出身,什么事情还是喜欢亲力亲为,还是会积极地为企业跑业务,能够做到的事情尽力自己完成。

宗庆后读完初中就中止了自己的学业,到社会上去打拼。这个时候,宗庆后知道自己没有很出众的特长,如果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只能靠自己的力气和勤奋。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学过汽车修理、卖过爆米花、打过零工,尽管都没有长时间地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是宗庆后没有放弃所有可以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社会阅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16岁的时候,宗庆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独自到外面闯荡。在马木农场招人的时候,宗庆后毅然填上了自己的名字,想出去见见世面、学点东西。来到这片土地上,和想象的场景有很大的出入。马木农场只是一个人烟稀少、土地荒凉的蛮夷之地,干的都是些挖盐挑盐、拉土堆石的活儿,开始的时候不免令人有些沮丧。可是宗庆后的性子让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虽然这里很苦,可是锻炼体格、磨炼意志的好地方。正是当时的革命乐观主义在他心中燃烧,相信“人定胜天”,只要自己勤奋肯干总会熬出头来。在别人叫苦连天的时候,他的小身板却没有丝毫的怨言,就是埋头干,用工作量说话。有的大个头的工人看他弱不禁风的样子,嘲笑他干不了重活。宗庆后用实际行动堵住了那些人的嘴,让那些人更惊讶的是这个身体孱弱的小伙子那种不服输的坚韧品质,为了干成一件事可以付出许多人达不到的精力与耐力。在马木农场的一年里,宗庆后的艰苦奋斗为他赢得了全舟山“上山下乡积极分子”的称号。

宗庆后在草场搞竞赛在当时也非常的红火。为了发展生产,宗庆后主动发起生产力竞赛,提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挖土坑、拉石块、堆石方,干得那是热火朝天。有意思的是在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工人高大威武、身体壮如牛,在力气上有很大优势。宗庆后跟这些人比赛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可宗庆后从不服输,他在白天劳动落后的情况下,到了晚上就会偷偷地起床,叫上小伙伴,到了工地趁着夜色继续劳作。等收工检查的时候,宗庆后所在的队依旧是稳拔头筹。这反映了宗庆后身上的那种坚韧勤奋、永争上游的可贵精神,也是创业者魄力的重要体现。

在草场期间,宗庆后业余的最大爱好即是阅读书籍,包括一些英雄传记和古典名著,这让他的视野更为的宽广,以一种更为宏大的历史观来看待问题。宗庆后最推崇的人是毛泽东,他把《毛主席选集》经常带在身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避实就虚”“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等毛泽东思想对宗庆后影响深远,他认为这不仅仅是革命战争理论,也是人生的生存哲理,这对宗庆后日后管理企业的理念也有不小的影响。宗庆后爱读书,好读书,尤其喜欢历史类、人物传记类以及管理类的书籍,《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他的枕边之书,改革开放之后,宗庆后由于管理企业的需要,也会读些企业经营理论的书籍。虽然宗庆后爱读书,却从不读死书,对于书中的理论不盲目地接受,无视书的权威性,只把它作为提升自己的手段。

正是这段时间的历练使得宗庆后更加能吃苦、肯吃苦,他读书的习惯也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尽管在马木农场和绍兴茶场的经历相对比较枯燥,没有那么大的传奇色彩,可正是这种沉淀使得宗庆后厚积薄发出来的力量更加的惊人,也让他在创业中不怕苦、不怕挑战、勇往直前。

宗庆后的勤劳肯干、爱学习贯穿于他创业的各个阶段,他也不因身居高位而有所怠慢。“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宗庆后是一个不忘本的人,他认为优良的传统要继承下去,勤劳不懈的本质不能丢。在创业的初期,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卖冰棍、雪糕,满街地吆喝;在经营饮料的时候,他既是公司的老板,也是勤劳的搬运工。尽管现在已然位于中国富豪榜前列,宗庆后依然是身体力行,有些事情都要亲自去做。这源于一种习惯,即使公司的一些很小的账目他都要自己签发同意意见,命令才能够执行。晚上有的时候到一两点钟,困了、累了的时候就在办公室眯一觉凑合一下就够了。2008年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63岁的宗庆后白天开会,晚上继续为娃哈哈的事务操劳,真是企业家中勤奋的楷模。这样事事亲为的精神宗庆后已经保持了20多年,依旧不改。

有一次,宗庆后的喉咙需要做一个小手术,因为在医院里面没有办法办公,在术后第二天就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但是没有办法说话怎么办?他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手里拎着一块小黑板,拿着粉笔到生产车间检查工作。而且检查非常仔细,觉得有疑问,他就会停下来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如果得到的解释不是很清楚,他就擦掉,再将问题重新写一遍。这样宗庆后才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下达最正确的指令。

在众多的企业家当中,宗庆后可以说是最勤奋的之一。一年365天,有200天是在公司的办公室办公,其余的时间也在跑业务、下基层。家人一年都见不到宗庆后的面,女儿上的几年级,宗庆后都不清楚,对工作的勤奋到了这样的程度。2002年8月,为了选择分厂的厂址,宗庆后在12天内将大半个中国跑遍。令人惊叹的是,他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热情,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痴迷的态度,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娃哈哈每年都会开现场订货会,宗庆后需要一个月内走十多个地方,往往同一句话要在不同的地方进行重复,一个非常简单的政策需要对经销商进行反复的讲解。这份韧性和毅力,恐怕企业界之中是少有的。

宗庆后是一个极为勤俭的人,每年他为自己的消费不会超过5万元。在选择服装上,以合适、舒服为主,从来不讲究名牌;吃饭也从来不讲究档次,直到现在,豆腐、咸菜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起草的通报、指示一直都用打印纸的背面;他现在用的手机也是非常普通的,只要能接电话就可以了。不管去多远的地方出差,他坐飞机只做经济舱;这与当前那些奢华的企业巨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宗庆后每次出差都会到机场的候机厅买书、看书,他认为这个时间用来学习最合适。宗庆后养成了在机场买书的习惯,主要以管理、成功人士传记为主。他非常喜欢阅读,而且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但是又不为书中的内容所囿,对其中的内涵加以理解就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了。

宗庆后阅读的速度非常快,一本书看完通常只用两个多小时。宗庆后喜欢翻看一些管理类的书籍,但是绝对没有偶像色彩。他并没有记住那些管理大师的姓名,只知道专门搞竞争理论的迈克尔·波特,甚至那些口碑非常好的书,他也很少去看。他有一种反抗权威的能力与魄力,这是他长久务实精神的一种体现。他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脱离实践的理论只能是无用之书,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有些书籍有意将一些浅显的道理讲得佶屈聱牙,以此来故作深奥,达到显示自己学术水平的目的。宗庆后对这样的书籍嗤之以鼻,认为是一种典型的“本本主义”,也是读书的大忌。

宗庆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他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勤劳换来的成果。不像一些富二代、啃老族,宗庆后在创业之初是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的,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宗庆后身上的勤劳朴实、对于学习的渴望,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能够借鉴的宝贵财富。

拥有强大的自信,敢于冒险

没有自信的创业者是不可能将事业做大做强的,因为他连大的事业想都不敢想,又何谈做呢?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对于创业路上的青年才俊是最好的箴言,不要囿于固定的模式、既有的成绩,而要把眼光放长远,将自己的潜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宗庆后在经营娃哈哈企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娃哈哈模式”,在娃哈哈企业内部实行的是一种民主集中制,团队的意见只供参考,决议宗庆后完全说了算。有的时候即使员工普遍反对的决议,宗庆后依然固执己见要坚持下去,表现出一种近乎专制的坚决。宗庆后的独断来自他对自己的信心,自信能够把握事态的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了宗庆后的决定总会给娃哈哈带来幸运与发展,宗庆后是娃哈哈前进的掌舵人。

宗庆后天生不惧任何苦难,有的事情看似难于上青天,可是偏偏就在宗庆后手中办成了。宗庆后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从来不给自己定下条条框框的约束,只要自己想要达成的事情,即使再难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这既是他对自己自信的表现,也是他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激励着他。别人以为有风险的事情甚至风险很大,宗庆后都要试上一试,结果也多会向宗庆后料想的方向发展。宗庆后有时候看起来是一个矛盾体,他自诩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可是他同时还有很强的冒险精神,正是这种二元的统一让宗庆后在处理事情上既能够敢于冲击新的挑战,也能够充分地把握事物的规律,量力而行。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宗庆后的事例证明了自信在创业路上的重要性,没有自信的创业者是不可能将事业做大做强的,因为他连大的事业想都不敢想,又何谈做呢?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对于创业路上的青年才俊是最好的箴言,不要囿于固定的模式、既有的成绩,而要把眼光放长远,将自己的潜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宗庆后在创业之初已经年过不惑,这样的年龄在别人看来是桎梏,可是对于他来说是一笔可贵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岁月的洗练、时间的考验,宗庆后能够看明白更多的事情,能够把眼光盯在更为辽阔的层面,这样的人生舞台才会更加的光芒闪烁。

回顾宗庆后的创业之路,几乎每一步棋都是一步险棋,可是宗庆后总会表现出比别人更多的自信。

1988年,宗庆后的公司推出了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上市,手里只有10万元流动资金的宗庆后居然签下了杭州电视台20万元的广告合同;在1991年的时候,只有100多人的小厂居然将一个拥有2000多人的杭州罐头食品厂兼并,并且承担了该厂7000万元的外债,“小鱼吃大鱼”;从宗庆后赚得第一桶金开始,他感觉到保健品市场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果断地进行战略转移至饮料业;1998年,在很多反对声中,这其中也包括了达能的反对,非常可乐隆重推出;从1994年开始,投资数十亿元,在全国29个省市组建了100多家生产型的分公司,冒着生产、管理失控的风险,率先实现了中国饮料行业的“销地产”生产力布局,极力增加自己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在与达能的企业控制权之战中,他非常果断地将下属企业的董事长的职位辞去,以退为进,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统领全局……凡此种种都是宗庆后的神来之笔,娃哈哈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与成长。可以想象如果娃哈哈没有了宗庆后,那么它的发展境遇肯定会大打折扣,无法与今天的辉煌成就相比。

宗庆后创制“非常可乐”品牌的时候,显示了他力排众议的决绝和高尚的民族情怀。在宗庆后接触可乐市场之前,前面已经有不少的民资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自己的精力研发产品,也有一些成效,天府可乐、少林可乐都名噪一时。可是由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过分强大,这些民族品牌如昙花一现,衰败在中华大地上。这造成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长期霸占中国碳酸饮料市场,没有人能够和他们竞争。可是宗庆后不吃这一套,看到自己同胞们在商场竞争中倒下,他毅然扛起了国产碳酸饮品的大旗,带人开发出属于国人自己口味的非常可乐。这在当时引起不少人的嘲笑,认为他的结果注定失败,和国际饮品界的两大巨头竞争是不会吃到好果子的。可是宗庆后对于自己在饮料行业的地位非常自信,他自信地说:“谁说碳酸饮料市场一定就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我的非常可乐一定会三分天下有其一。”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宗庆后的信心十足,尽管他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可是这次的冒险真是不小,“非常可乐,非常可笑”“非常可乐,非死不可”的话语时不时地传到宗庆后的耳朵里,这时候是他的自信支撑着他无视这些流言,终于等到了非常可乐的春天。

宗庆后的骨子中有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和重视,也成就了他的自信。在自信的性格中还有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在他身体中打转,这让宗庆后不满足于现状,着想于长远,勇于探索未知,争取自身最大价值的实现,娃哈哈就是他创造出的奇迹。 PEBV3/yCbNMK8t7wJ6EqIAgi09PYon+C8Mn0Hl+JBV3aAZ7zkcsiUFXmqru76Q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