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现实与理想往往不能兼顾,成就大事的人往往在琐事上不能用心。宗庆后就是想干大事的人,有得就会有舍,真正的选择就是顺从自己内心所想,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宗庆后可能是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年轻创业者那般丰富,因此他的工作时间占据了他的绝大多数时间,他的时间观念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在宗庆后的观念里,没有节假日,他的全部都留给了工作,留给了娃哈哈,娃哈哈企业就好像是他心爱的孩子,他用自己的全部在爱着它。即使现在身价百亿、功成名就,宗庆后依旧不改原有的行事风格,勤勉做事,不分昼夜,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
其实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宗庆后在工作上无休止地付出,在其他方面则要疏忽得多。由于常年驻扎在公司,或者是经常出差在外忙碌,宗庆后回家的时间非常少。这一点宗庆后可以说有一点不称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上学时读几年级;娃哈哈坐落在美丽的杭州,总部距西湖只有几里之遥,可是宗庆后创业20载居然都没有去过。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现在在我们看来宗庆后的做法可能是不近人情的,可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宗庆后就是那样的工作忘我的人,他希望可以做出自己的事业。有时候现实与理想往往不能兼顾,成就大事的人往往在琐事上不能用心。宗庆后就是想干大事的人,有得就会有舍,真正的选择就是顺从自己内心所想,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宗庆后的性格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庆后小时候的家境不是很好,生活上很是清苦。可是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给了宗庆后一个很好的教育。母亲告诉他,做人要有理想,要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要立志向先祖宗泽学习,做一个有理想的男儿。宗庆后从小就有了这种英雄情结,幻想自己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喜爱阅读史书,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被宗庆后所推崇。宗庆后还读过对他影响很深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生命呐喊长久地印在宗庆后的脑海里。
宗庆后属于厚积薄发的企业家,在40岁之前没有在商业中崭露头角。不过这种事业心和远大的抱负是很早就扎根在心中的。早期的上山下乡磨炼了宗庆后的意志,为后来的投身商海提供了精神滋养。当宗庆后40多岁出来创业之时,受到了不少的白眼和嘲讽,认为创业是年轻人的事业,宗庆后这样的岁数就该早些歇歇了。可宗庆后不管这些,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不管有多晚,都会有实现的可能。宗庆后的商业偶像就是李嘉诚,他被李嘉诚白手起家、经商有道的精神所感染,立志要做“杭州的李嘉诚”,这在旁人看是笑话,可却是扎根在宗庆后心中的理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宗庆后的发展轨迹证明了这句话。
“李嘉诚前20年的成绩,还没有我宗庆后15年做得大。”宗庆后说出这句话来掷地有声,他想成为大陆的李嘉诚就要有这样的魄力。后来事业有成的宗庆后也认为自己和李嘉诚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两位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的代表;两者的产业都是多元化经营;两个人都是敢拼敢干、有远大抱负的人。成功的人肯定有他们的成功之道,可是在当时没有预料能够肯定成功,这样的魄力和豪情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所以创业者虽多,真正能够成就伟业的是凤毛麟角。
不过宗庆后创业的时候已经42岁,已过不惑之年,比起李嘉诚20岁创业来说要有更多的艰辛和魄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理上的年龄只是很小的一方面,宗庆后认为精神上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有这方面的激情与干劲,就能够有所建树。
宗庆后从小小的销售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朝自己的理想迈进。娃哈哈的发展历程就是宗庆后理想实现的过程,这期间宗庆后用严格的要求进行自我规划,并且把自己的精神带入自己的团队之中,使得整个创业队伍都有一种拼搏向上的顽强精神,每次遇到艰难险阻都会在大家的协作下顺利度过。宗庆后始终将娃哈哈作为自己理想抱负的寄托,把它的发展作为自己理想实现的途径。就这样,宗庆后看着娃哈哈一步步变强变大,慢慢发展成为中国饮品界的领头羊,一种英雄凯旋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宗庆后不会停下他的脚步,他会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在娃哈哈跨越百亿大关的时候,宗庆后马上提出了他的“第三次创业”的宏伟目标:第一期的目标是3~5年实现200亿元;第二期目标是5~10年实现1000亿元。在这个目标的带动下,娃哈哈已经成功实现第一期的目标,正在向第二期的目标发起冲击。60多岁的宗庆后干起事情来并没有花甲之年的倾颓,更多的是像年轻人的风貌。老当益壮,正因为宗庆后有一颗不老的心,用他那昂扬的姿态,迈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