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谷种类多,营养更多样

谷类食物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主粮,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的食谱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论语·乡党》中讲:“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就指出在孔子时期,当时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是要多食谷物主食的,而要少吃些肉的。《灵枢·刺节真邪》中:“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也说明了五谷是人类后天生长活动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也曾写道:“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意思也就是告诉人们要常食五谷煮制的食物,并且人体消化吸收的好,那身体才能健康长寿。所以说,五谷食物是我们日常饮食中最具营养的和最需食用的食物。

常食谷类食物可保持人体生理机能的正常的代谢和需求旺盛,维护我们身体健康。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这很明确地指出五谷在我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尤其我国近期调研发行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一书中,就比较清晰地指出了五谷杂粮食物位于整个膳食宝塔的底部,是我们整个膳食食用结构的基础;同时也告诉大家,在日常饮食中在保证摄入食物多样化时,还是要以谷类食物为主。谷类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几乎全部的能量和一大部分的蛋白质。一般一个成年人一天的五谷摄入量应该至少得300克,其中包括米饭、馒头、玉米等。

此外,说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则更多的是针对病患在身的人而言的。生病的人要能吃得下饭,身体的抗病力才能更强,身体才能恢复得更快;如果生病的人吃不下食物,不但会疾病难愈,很可能他的生命也难长久了。中医学认为:人体“四时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人体内胃气的主要来源就是谷类食物。常食谷类食物对我们的健康长寿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过五谷的分类,即是:“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孟子》中则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而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种类一直在不断扩展,到明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五谷就有47种之多,其中谷类食物有33种,豆类食物有14种。到了现在社会,人们所说的“五谷”,所含种类更是广泛,开始泛指各种主食食材,统称它们为“五谷杂粮”,其中好、就包括谷类,豆类,薯类,坚果干果类等。比如谷类的小麦、大麦、稻米、燕麦、高粱、荞麦、小米、薏米等;豆类的红豆、黄豆、黑豆、豌豆、扁豆、绿豆、蚕豆、刀豆等;薯类的红薯、土豆,芋头、山药等:坚果干果类的杏仁、腰果、榛子、松子、核桃、栗子、花生、南瓜子、红枣等等。

现在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朋友,为了减肥选择放弃主食,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干涩,脸不蜡黄无光泽,抵抗力下降,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成了病怏怏的不健康女人,自己的形貌也大打折扣。这真是很冤枉的。营养学家认为:最好的饮食其实就是平衡膳食,要平衡膳食就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人们减肥,美体的基础。所以,女性朋友要减肥,就不能不吃五谷主食。

古时有“一谷补一脏”的说法;像常食大豆可以养肾,常食大米可以润肺,常食小米可以养脾,常食高粱可以养肝,常食小麦可以养心等等。五谷养五脏,五谷食物中的营养丰富、全面,蛋白含量高,特别是其所含的蛋白质具有提高人体营养吸收,增进智力和骨骼发育的作用,同时膳食纤维的含量也非常高。水产类和畜禽类的肉制品中却不含纤维素。

五谷食物的营养丰富,其食疗的效果也很突出。像五谷中的维生素,可缓解疲劳,预防感冒等;铁元素可引起食欲,预防胃溃疡等症;钾元素可缓释郁闷不安,避免肌肉麻痹等症;铜、锌等微量元素则可改善人体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调整胃口,增加食欲;其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软化血管,减低心血管方面的发病率;其中大量的膳食纤维,有效减缓糖类的吸收,降低饭后血糖上升速度,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很好的补助作用。

现在越来越的人开始认识到常食五谷杂粮食物的养生保健作用,五谷食物也悄然地出现在人们日常饮食的餐桌上,同时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杂粮食品。五谷食物正在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至少要摄入25克的膳食纤维,以保证我们的身体的正常代谢。但事实上,在日常饮食中大多数人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是不够的,仅有9克左右。

如果人体长期缺乏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不但会影响肠胃功能,还会因缺乏进食纤维后所产生的饱腹感,而很容易造成我们进食过量,进而导致肥胖。富含纤维素的五谷食物都具有减肥瘦身的功效,并且五谷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零添加剂,完整地保存了其营养成分。五谷食物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

五谷种类多,营养各有特色;像玉米中的膳食纤维,小麦的细腻口感,小米的健脾护胃,以及黑色谷物的驻颜美容等等。以此,我们可以在日常饮食中把几种谷物混在一起食用,既达到了营养全面的效果,又可在养生保健的同时享受美味。何乐不为那!

药食同源,是“药”?是“食”?

“药食同源”是说人们服用的药物和日常食用的食物从一开始就是不分开的,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相传在神农时期,古时先人为寻找食物,遭受了诸多疾患,病痛之苦。当时神农氏哀悯百姓,不畏艰险开始了“尝百草”的伟大工作,终于发现了那些是可食用的,那些是不可吃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食物除可充饥外,还具有减轻病痛,疗愈疾患的作用。神农氏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后,就选择了那些最为安全,营养的“百草”,作为人们日常果腹充饥的食物;另外一些具有某些特定功效的“百草”,按其性能,用以防患治病。所以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期,人们是没有把食物和药物划分开来的。

有关“药”与“食”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论述相当深刻:“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其实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对身体毒副作用大的药物食用的量要小一些,而毒性小的食物食用的量相对地多一些,以药对治病证,病去则适可而止;而对于谷肉果菜,则应常食,以祛病补养人体,但也不可过量食用。所以“食”和“药”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对治病证的急缓和轻重作用的程度不同而已。“药食同源”,就是想告诉大家治病强身,保健养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身体的需要。所以人们在平时“食”“药”的选用不可太过,也不可不足,合理食用就是在养生保健。

药物即食物,食物也是药物。这样的食物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种类繁多,比比皆是。像粳米、黑米、薏米、山药、生姜、莲子、大枣、红薯、绿豆等等,它们既是有丰富营养价值,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又是作用温和,疗效很好的药物。唐时的《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很好的点出食物和药物本不区分的,也就是“药食同源”的意思。

很早以前,中医学中就有“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理论;即认为:一大部分的食物既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也是可治病的药物。事实上,食物和药物一样,都能防治病患。古时,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总结出了不同食物间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食物和药物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区别开,它们在医疗疾病中各自承担不同的治疗部分,很难将它们清楚地区分开来;这也是食疗的缘由。中医药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物质都可归属到中药的范畴中。严格地说,在中医药里,药物和食物是不区分的,只要对治病症既可。

中药多源自天然材质,且大部分取自动植物和矿物质;而人类所常食用的食物,也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只是有些物质,只可用于治疗疾病,另外一些则可充作人类日常饮食中的食物,但这些食物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也可做药物用来治疗疾病,同时还不妨碍充作饮食,这就形成了药食两用。这样一来的药物和食物,区分起来也就不那么的泾渭分明了。但它们在食用和功用上还是有不同之处的:药物的药效强,短时间内的药用效果明显;食物的食疗则不然,虽然即时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及中药显著,但长期服食,自然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还有一点就是,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但一般是不可常吃的,而食物却是人们天天都离不了。人们在日常饮食中,除了需要食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外,还会因不同食物的不同性味对人体的代谢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时间长了,这作用的效果就变得很明显了。所以,我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选择膳食食物。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饮食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可以通过不同食物间的饮食搭配,来治疗人体的一些疾患,从而慢慢地形成了药膳食疗学。药膳食疗是将中医学知识与烹调相结合,以食物为主,药物为辅,烹调制成的具有疗养效果的膳食的行为。这样“寓医于食”,既有日常饮食的营养价值,又可起到防治病患,强健身体的功效。所以说,药膳是一种药物功效和食物美味兼具的特殊膳食,在让人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食物的美味。

千百年来,在人们生活饮食的过程中,历经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伟大著述的探索,发现,以及编纂,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将食物和药物融为一体了。中医学首重治未病,而这关键点就是得遵循人体自然治疗的原则,因而食疗膳食是要知道每个人的个体特性所需宜的和所禁忌的地方,“对证下药”,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中国体制分类与判定》,将国人的体质大体上区分为9类:

一.气虚体质,主要症见为:气不足,易盗汗,疲倦无力,舌淡红,脉像弱,容易感冒,病后康复缓慢等。此体质多需益气补血,多食一些有补益功效的食物,像糯米、小米、大麦、黄豆、花生、红豆等,少吃破气耗气类的食物,如山楂、大蒜、花椒等。

二.阳虚体质,主要症见为:身体阳气不足,容易手足不暖,畏冷怕寒,易患肿胀,泄泻,舌淡胖嫩,脉沉迟等。此体质多需补阳益气,多食一些补阳温阳类的食物,像山药、红枣、栗子、燕麦、核桃等,忌食性凉的食物,如柚子、西瓜、柿子等。

三.阴虚体质,主要症见为:津液亏少,口干舌燥,手足心热,脉数细,易疲劳,失精难眠等。此体质多需活气补阴,多食滋阴清热的食物,像绿豆、糯米、小麦、紫米、黑芝麻等,少吃肥腻燥烈的食物,如胡椒、生姜、白酒等。

四.痰湿体质,主要症见为:体型肥胖,痰湿凝聚,口黏痰腻,多痰,易消渴,容易中风,麻痹等。此体质多需健脾通气,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像玉米、大米、薏米、红豆、蚕豆等,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如糯米饭、甜食、海鲜、肥肉等,酒也不宜饮用。

五.湿热体质,主要症见为:面垢油光,容易长痘,口苦口干,大便不畅,湿热内蕴,小便短黄,舌质偏红,易患黄疸,疮疖,淋病等。此体质多需活血祛湿,多食一些清淡,甘平,甘寒类的食物,像薏米、小米、绿豆、红豆等,忌吃一些辛辣,燥烈的食物,如辣椒、葱、姜、酒等。

六.特禀体质,主要症见为:突出特点是易过敏,常表现为先天失常,有生理缺陷,易患哮喘,花粉症,荨麻疹及药物过敏等。此体质多需滋阴补阳,缓解过敏,多食一些清淡,均衡,益气固表类的食物,像小麦、红枣、糯米、山药等。

七.血瘀体质,主要症见为:多是血腥不畅,容易长斑,肤色晦暗,口唇暗淡,易患痛症,血症,脉涩等。此体质多需行气活血,多食一些活血化瘀的食物,以求“已通为补”的效果,像黑豆、黑木耳、花生、红豆、核桃等,忌食一些寒冷的食物,如西瓜、白菜、冬瓜、冰品等。

八.气郁体质,主要症见为:多因气机郁滞而导致精神抑郁,忧虑脆弱,舌苔红,苔薄白,易患脏躁,郁证,百合病及梅核气等。此体质补中行气,解闷降压,多食一些行气活血的食物,像豆制品、蚕豆、荞麦、高粱等,忌食一些辛辣物、浓茶、咖啡等刺激品,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九.平和体质,主要症见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气血平和,精力充沛,平时较少患病。日常饮食要全面合理,吃一些补气养血,滋阴壮阳的食物,像红枣、红薯、核桃、瓜子、栗子、花生、大米、薏米、莲子等。

《养老寿亲书》中就明确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可见药物虽好,也不如我们日常饮食中合理膳食,营养身体不生病,来的轻松和健康吧。 UGki0cD6nAuxII2Ma9aAUU3pUtgKCHrAnLbbqWn8pv6rKznUW0mw9PTVdDUGRo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