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一心为孩子,想要让孩子过着甜如蜜的生活,可是把孩子搁在“蜜罐”中久了,孩子就会忘记蜜还是甜的了,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才能体会到自己虽处的生活环境有多幸福。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可瑞士的家长们绝不允许孩子养尊处优,他们很重视吃苦教育,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瑞士的女孩从十几岁开始到别人家做女佣,上午工作,下午上学;而男孩到了一定年龄后会参加一定的锻炼,以培养自立能力。中国的家长也应当向瑞士的家长学习,从小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头。
张冻的妈妈是小区的清洁工,每天早上楼层的人都能看到张冻的妈妈带着张冻打扫楼道,小区里的很多人都认为张冻妈妈的做法不对,孩子才刚读小学一年级,就让他做这种“粗活”,很明显是不疼爱孩子。
其实不然,张冻的妈妈说:“让孩子吃点苦没什么不好的,我不想孩子看我是个清洁工就疏远我,我要让他明白,我赚钱养活他很辛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偷懒,所以我的工作一点都不丢人。”
每到周六日、寒暑假,妈妈还会带着张冻到小区的其他地方做卫生,风雨无阻。张冻也很愿意帮妈妈分担一部分辛苦。即便是节假日,张冻的闹钟也总会定的早早的,从来不耽误“工作”的时间。
虽然到了寒冬和夏季时妈妈也心疼张冻,但是妈妈坚信,娇惯的孩子难以成才,只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才会越来越懂事,才能自立。张冻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因为他知道,每一分钱都是妈妈辛苦赚回来的。
张冻的妈妈并没有让孩子闭口不谈自己的工作,而是带着孩子一起感受自己的工作,体会到妈妈的艰辛,更加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妈妈怎么做才算是有意识地让孩子吃苦头了呢?
就像张冻的妈妈那样,带着张冻打扫卫生,和张冻一同吃苦,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张冻想放弃时,看到妈妈在认真、辛勤地劳动着,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家长是孩子的榜样,看到家长吃苦流汗,孩子就会不好意思放弃。家长可以抽时间带孩子扫大街、干农活、做家务等等。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吃苦,孩子在吃苦的过程中流下了辛勤的汗水。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如跑步、打球、登山等,都能够锻炼孩子的毅力、吃苦精神,并且能够增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生活中,家长应当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些障碍,让孩子去面对、去攻破,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可以让孩子去向外国人问时间;让孩子到超市中做几天短促等,不但能赚零花钱,还可以让孩子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孩子喊累、说难时,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继续下去。家长的鼓励能够提升孩子的勇气,激发孩子内心之中战胜困难的愿望,等到孩子战胜挫折、困难时,家长应当适时肯定、赞扬孩子,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用更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经济在日益发展,家庭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可似乎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条件的优越而变得更加懂事、坚强,相反,甚至变得不能自立、暴躁……
张春华是六(5)班的班长,由于家庭条件富裕,张春华从小就受到各方面的教育:音乐、美术、舞蹈等。尤其是在音乐方面,张春华表现出了让人惊叹的天赋。
在一次学校歌唱大赛上,张春华上台演唱老狼的《同桌的你》时不知怎么地跑调了,台下哗然一片,张春华羞愤不已,歌儿还没唱完就一路跑回了家,一连几天,张春华都不愿意去学校,无论家长和老师怎么劝她,她就是不回学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爸爸妈妈非常焦虑。
其实,现代社会中像张春华这样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在条件优越、家长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因为遭受批评而自杀的孩子不在少数,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现代孩子的心灵是多么脆弱,一句批评的话语都接受不了,那么长大之后如何面对这个社会?
所谓挫折,即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追求达到特定目标时遇到的不能克服,或自认为不能克服的障碍、干扰,使得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消极情绪。通常来说,孩子的身上有这样的特点: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追求目标的过程缺乏准备——遭遇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能力缺乏,遇到困难时不知道怎么应对;缺乏自信,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孩子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家长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地希望孩子全能、全优,因此,在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尽量满足孩子,尤其是物质需求。在这种无形的影响下,孩子也逐渐对自己形成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变得要强、输不起。
家长一味地迁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极力满足,使得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是自己想达到的目标就一定能顺利达到。并且,家长的过度保护、包办,使得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发展,难以培养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等到孩子独自去面对生活、竞争时,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不当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麻烦。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勇于面对挫折,不能时时刻刻替孩子应对,要知道,挫折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验。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缺点,家长应当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并且根据孩子身上的优缺点提出合理期望,激励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却看不到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就会认识不到自身缺点,而以自身优点为傲,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得孩子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挑孩子身上的毛病,讥讽孩子,甚至对孩子不抱期望,孩子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缺乏自信,容易通过逃避的方式远离挫折。
一句话: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合理会阻碍孩子的顺利成长。不合理的期望会使得原本不会引发挫折感的事情(比如正常失败、容易克服的困难等)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不合理期望会加大孩子遭受挫折的几率。反之,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合理,孩子就能够对自身做出正确评价,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动不动产生挫折感。由于孩子可以正确地评价自我,能够预见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困难,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就能够客观、冷静地去应对了。
榜样对孩子的成长来所有着重要影响,它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性格。给孩子树立不畏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但能够提升孩子勇于面对挫折的信心,还能够让孩子明白:对成功人士的态度不能仅仅停留在羡慕的层面,更应当钦佩、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份成功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那些不断经历挫折,并且能够在挫折中进步的人才可以取得成功。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述些成功人士受挫的事例,并且向孩子表示,自己希望孩子能够向这些名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经得住挫折。孩子生活的过程中,最好的榜样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孩子。
孩子也可以以自己为榜样,家长可以将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记录下来,等到孩子再次面对挫折时,家长可以把孩子之前的经历提醒给他,让他知道,自己是坚强的,以前可以战胜挫折,现在同样可以。
孩子年纪尚小,面对很多事情时都会感到无助,尤其是于东挫折时,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无从应对,很可能会被巨大的挫折打击的提不起“奋战”的精神。能力强的孩子,面对挫折时善于抗挫,不易受挫,即使受挫,也能够积极地从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孩子的很多能力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
孩子面对问题时,父母千万不可代替孩子做决定,可以给孩子提些意见,教孩子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等,最终的决定应当由孩子自己来下。这样的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还能够提升孩子的自立能力、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家长应当有足够的耐心,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能让孩子自己处理就不要擅自帮孩子应付。通常情况下,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缺乏面对困难的精神,容易受挫折。
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不要以为整理衣物、刷锅洗碗是小事,正是这些小事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精神,同时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家长不可能守护孩子一生,早晚有一天孩子会面对挫折的。为了让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家长应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其设计有益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吃点苦头,提升孩子应对挫折的勇气。
很多家长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采取的“口头教育法”,而没有将教育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家长不忍心、不敢将孩子置身于困难中。可是,面对挫折时需要的是坚强的品质,而不是口头说教,孩子必须经历挫折后才可能超越挫折。所以,家长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孩子创造轻松、满足的环境,更不能剥夺孩子接受困难、挫折的权利。让孩子参加适当的活动、劳动等,比在家中说教更能让孩子拥有抗挫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