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血为气之母,气血相随

当我们谈及“气血”这个词汇的时候,总是将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气是血液生成以及运行的动力,而血是气的载体和运输基础。气以温煦和推动为主,而血以滋养身体为主,所以血运行的地方,气一定会到,而气所到之处,血未必是跟随的。

作为人体生命的主要力量,作为构成人体的两大生命要素,中医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医理论讲,气为阳,血为阴,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讲:“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是一种动力,而血是基础,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生命体中不存在无气之血,也没有无血之气。

小张是一家合资企业的员工,最近因为身体不适到我的医院就诊。我便对其身体情况进行了询问。他最近总感觉胸闷、气短,往楼上搬一些稍微重一点的东西就会气喘吁吁,需要调整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状态。我经过“望、闻、问、切”后得出结论,小张是非常典型的气虚症状。我便给他开了一个方子。小张接过方子观看,看到上面有阿胶、红枣一类补血的药物,感觉很奇怪,自己是气虚的症状,为什么还要开这些具有补血成分的药呢?

看着满脸疑惑的小张,我便解释道:“气血是分不开的,血是气的载体,而气依托血而生,所以补气的时候,同时需要补血。气血双补才能从根本上治疗气虚。”小张若有所思的点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在他走之前我提醒他,调养精神、体育锻炼也是不能少的。只有营养、运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气虚症状。不久以后,再次见到小张,他说自己气虚的症状基本消失了,同时也比以前开朗多了。

气可以说是生血的催化剂,血液的物质基础是水谷精微,但是这些东西不可能自动转化成为血,只有在气的作用下才会形成血。气如果很旺盛,则精转化成血的能力就会大大加强;气如果很虚弱,那转化的能力就会很虚弱,甚至是血虚。所以,气虚时就会出现血虚的情况,脸色也会变得暗淡,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所以,从中医理论讲,就应该做到“气血双补”。

然而关于气的作用,在清代的《血证论》是这样讲的:“运血者即是气”。也就是说血液的运行,主要是依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如果在气上出现问题,气滞或气虚,就会不利于血的运行,严重的会造成血瘀。在治疗血瘀病症的时候,在活血化瘀的药物中还会加入一些行气导滞的药物,才能让疗效变得更好。如果是因气虚而造成血瘀,治疗的时候就应该以补气为主要治疗方法,再添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

还有就是气可以摄血。摄血是指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主要是指脾气的摄血作用)。血液为什么会循规蹈矩地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呢?就是因为脾气有很好的摄血作用。假如脾气变得很虚弱,没有了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就会出现很多不摄血的病症。此时,就应该及时的补脾益气,缓解身体的症状。

中医学中常讲“血为气之母”,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气存在血中而行血;二是说血是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在《黄帝内经》中讲:“营行脉中”,这里的“营”说的就是“营气”,营气就是在血中的气。总之,知道了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就知道如何更好地补养气血了。 dosCv59sWznWi5ozEpUcFgN/MzgI9LJvzwEkTILwFIWxByYNUfZndvD3Z93aXI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