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看手,也能知脾胃状况

手如同人的第二张脸,通过手掌能够看出我们全身的身体状况。中医认为,人体为有机整体,局部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密切。

在我们的手上,存在着6条经脉、八十六经穴、二百二十四个奇穴,手部集中了人体脏腑器官。所以,人体脏腑器官没有异常情况的话,可以由经、穴传递到手上,疾病信号也会反映至手掌的不同部位。由于双手为观察身体状况的门户,可以直接看出身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病理状况等。

通过观察手指外形,指甲颜色、形态,手掌纹理,手掌、手背颜色,根据触压手上穴位疼痛敏感程度了解身体健康状况。

一、从手掌色泽辨健康状况

正常手大小适度,薄厚均匀,与本人的人体形成正比。若手的肌肉颜色淡红或微红,皮肤表面光滑、润泽,手掌、手背肌肉丰满、有弹性,屈伸、握拳灵活自如,说明脏腑气血充盈,健康状况良好。通常情况下,脑力劳动者肌肤滑腻,体力劳动者手背肌肤粗糙。手掌颜色为稍白色、稍黄色、黄褐色或略黑色,但只要手部色泽光润明亮,都是正常手颜色。观测手掌颜色时应排除季节气候的冷热变化、运动、劳动,或精神因素波动,或物理、化学刺激影响引起的手颜色变化等因素。

二、从手掌色泽知脾胃

手掌色泽包括两方面:手掌光亮润泽程度、掌色变化,包括手指和手指、手掌和手掌、手指和手掌的正常、异常色比较。中国人为黄种人,正常手掌红黄隐隐,明润光色,颜色均匀。手掌偏黄说明脾胃气血不足。如果胃区,也就是中指根纹至掌根部横纹,竖直平分线中点及其周围区域偏黄,即为胃腑气血不和。胃区出现黄茧,则为胃腑湿热或慢性炎症。若胃区出现鲜红色针刺状斑点,可能是胃出血。胃区出现疏散白点,没有明显凹凸改变,可能是胃腑虚证或炎症。胃区暗青、暗黄或暗紫色,伴随着胃区皮肤干枯或凹陷,很可能是胃腑虚症或胃腑气血瘀滞,经络受阻。

三、从手掌肌肉了解脾胃

理想手掌掌部肌肉软硬适中,薄厚适宜,通透洁净,肌肉弹性很好。手掌发硬,说明胃的消化功能、脾胃运化功能出现了问题。手掌小鱼际、小指边缘的肌肉下陷,皮肤无光泽,多为脾主肌肉功能失调所致,还会伴随腹泻、腹痛现象。若手掌肌肉板硬坚实,弹性不好,颜色晦暗,预示着脾胃气血失和,消化功能差,体内废物堆积,新陈代谢的速度就会减慢。

四、从手掌寒热凉湿状况知脾胃

手掌寒热凉湿状况显示着脾胃气血状况。若双手发凉,则表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即脾胃虚寒。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疲倦无力,周身气血不足。手常常觉得湿湿的,容易精神疲倦、身体乏力者多为心脾两虚症。脾胃有积热,心火旺盛、心理压力大,常常精神紧张的人,手掌多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中提到:“胃中寒,手鱼之络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意思是说,胃中有寒气,手掌鱼际处脉络会呈青色。胃腑有热证,手掌鱼际处脉络会呈红色。手掌鱼际处脉络发黑,说明胃腑气滞血瘀。

五、从指甲半月痕知脾胃

指甲半月痕为观察人体气血循环状况的重要部位。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时,半月痕会变得模糊,甚至消失。指甲无半月痕者。虽暂时无病,也应迅速补养身体。若只是拇指有半月痕,说明身体气血处在透支状况,应及时调养脾胃。

六、艮位是脾胃反射区

中医把手掌分成了九个区,艮位代表脾胃,艮位在大拇指丘下半部,生命线下半部范围中。正常艮位应稍微隆起,在九区中位置最高。通常情况下,艮位肌肉软,颜色红润,杂纹少。若艮位有“井”字状纹,青筋浮起,颜色苍白青黄,按压时肌肉松软无弹性,则说明脾胃已经出现了病变。艮位明显松软,或按压后指印凹陷,不易消失,则说明脾经和胃经气血循环不畅,也预示着心脏气血衰弱。若艮位出现杂乱的纹理,说明胃肠功能紊乱,气血失衡;艮位上青筋浮现,说明脾胃不和。

了解自己脾胃的健康状况之后,可以经常进行手掌按摩,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就能够调养脾胃气血,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好处。具体按摩步骤如下:

一、按摩手掌。右手固定好,然后用左手掌跟推右手掌,从手腕推到指根处,反复推至发热。之后用同样方式按摩左手。

二、右手伸直,五指并拢,用左手拇指按摩右手掌,用旋转打圈形式从内向外慢慢扩大按摩范围,之后逐渐缩小范围。按摩的时候力度要大些,动作要缓慢。之后用同样的方式按摩左手手掌,双手按摩时间要一致。

三、推摩手指。用左手拇指指腹推右手手指,从指根推起,一直推到指尖,从拇指开始,然后依次推其他四指。反复按摩三遍,之后用同样的方式按摩左手。

四、揉按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把左手拇指指腹放到右手鱼际穴上,沿顺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之后沿逆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再将右手拇指指腹放到左手鱼际穴上,沿着逆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再沿着顺时针方向揉按1分钟。双手交替按摩三遍。

口唇无光泽、流口水,多半和脾有关,在《素问·五脏生成篇》里面有这样的说法:“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力。”意思就是说,脾主肌肉,而脾的运化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通常会通过口唇表现出来。

脾功能正常,口唇就会变得丰满、滋润、有光泽;可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口唇就会发干、无光泽,甚至脱皮。因此,口唇是否有光泽和脾的运化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女性的口唇不如欧美女性的口唇丰满、圆润,因为中国有很多女性存在脾虚症。

此外,流口水也和脾经有关。如果是小孩、老人流口水,旁人可能不会觉得大惊小怪,可如果一个年纪轻轻的办公室白领每次“小憩”的时候都流口水,可就让人笑掉大牙了。在《素问·宣明五气》里面有这样的说法:“脾为涎。”

那什么是涎?中医上认为,涎为津液,是口腔分泌的唾液中比较清稀的部分,起到保护口腔黏膜、清洁口腔的作用,进食的时候分泌量较大,利于食物的吞咽、消化。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是不会溢出口外。如果脾胃不和,涎液的分泌量就会增加,进而引发口涎自出等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口水”。

流口水多为后天脾胃虚弱所致,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虚,肌肉的弹性就会降低,变得松弛,口水就会外流。脾胃有热,火热会使得口水增多;脾胃虚寒,气虚不能收摄津液,口水就会清稀不止,便溏,面白唇淡。

下面就来为脾虚而爱流口水的女性推荐几款适宜食物:

一、板栗

也叫栗子,具有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之功。中医认为,栗子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壮腰补肾、活血止血之功。取板栗50克,粳米100克,熬粥食用,具有建运脾胃、增强食欲的功效。但是板栗生食难消化,熟食容易滞气,所以不宜一次吃太多,多吃容易伤脾胃,吃的时候应当细嚼慢咽,嚼碎之后咽下。

二、红枣

红枣具有补益脾胃之功,可治疗口水过多,效果非常好。《本草纲目》里面提到红枣具有健脾养胃、养血壮神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小枣都有健脾之功,但大枣主要功用在于降浊,小枣的主要功用在于扶本,入药的时候选大枣,小枣用于养,不入药。

三、山药

山药具有健脾益胃、助消化之功,富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平补脾胃的佳品。不管脾阳虚还是胃阴虚,都可以使用。临床上经常用山药来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症。

四、花生

脾胃功能不好的女性可以适量吃些花生,因为花生具有一定的健脾开胃之功。具体做法:取新鲜花生适量放到清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煮沸后倒入适量鲜奶,继续煮开,晾凉之后添加适量蜂蜜。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服用一次,具有健脾养胃、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

五、豆类

豆类,如四季豆、红小豆、白扁豆等,均为健脾的佳品。 dIm40PZy4WZht7U+LLepn4RZ0iLwrOGiJVlt/aLSyuv73YtasYPm1T6rK+7LwZ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