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秋水轩尺牍》弁言

尺牍也叫书牍、书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信。周作人先生曾认为,它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近年来,对尺牍的收藏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尺牍作为传达信息和沟通感情的载体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当我们坐在电脑前打开自己的邮箱,看着荧屏上过往即逝的E-mail时;当我们在手机上查看微信中的语音信息时,是不是还能想起那旧日韵味深远的尺书鲤素,由此而产生一些怀恋之感呢?是不是会有一种遗憾和怅惘?

尺牍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时没有纸张,书信是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长约尺许,因此谓之尺牍。后来有了纸张,书信用纸也大致以尺许为度,于是也就因袭了尺牍的称谓。书以代言,言以达意,尺牍记事陈情,抒发胸臆,也就成了所欲言的载体。于是性灵溢于纸上,笑语生于毫端,对于接受尺牍的人来说,开函诵读,又有一种无比的亲切之感。此外,中国的尺牍又讲究称谓不讹、行款无误、封缄有法、纸墨相宜,达到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完美。因此可以说,尺牍是具有文学、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美学与艺术价值的综合体。

尺牍不仅有书牍的别称,千百年来还被誉为尺素、雁书、雁帛、雁音、鱼雁、鱼书、鱼素、鱼笺、鲤素、尺书、尺简、尺翰、尺函、玉札、玉函、玉音、瑶函、瑶草、瑶章、瑶札、华翰、朵云、云笺、芝函、云锦书、青泥书、飞奴等,至于对他人书札的敬称,更是不胜枚举。

尺牍的起源,以清代姚鼐的观点,是周公的《告君奭书》。尺牍的最早形式,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之间和上层贵族往来的公书,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完成了公书的私人化和尺牍由贵族向平民的发展。

明代向被人们称为尺牍的辉煌时期。在这一时期,既有关注时政、针砭世事的淋漓之笔,又有论及学术、探究艺事、怡情山水、寄托情思的性灵之作。所涉猎的范畴极为广博,兼及历史、文学、哲学、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如王世贞、屠隆、归有光、李贽、袁宏道、陈继儒、徐渭、汤显祖等人,都可谓文风迥异的尺牍大家。像为人所熟悉的《玉茗堂尺牍》,就是汤显祖的尺牍专集。

清代秉承了明代的尺牍风格,有钱谦益、顾炎武、洪亮吉、吴锡麒、袁枚、李渔、俞樾这样的大家作品。清代中叶以后,开启了家书的兴盛时代,例如最为今天读者追捧的《板桥家书》和《曾国藩家书》等,这种家书中阐述的训诫已远远超出家庭的范围,已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古代通信不发达,即使在平时,云山暌隔,能借寸楮以报平安,上纾父母之远念,下慰儿女之孺慕,鱼鸿尺素也是维系人们思想情感交流的唯一介质。说到情,书信尺牍中最能够表达各式各样的情,诸如亲情、爱情、友情、柔情、豪情、闲情等,于是尺牍书信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宣泄的载体。尺牍书信也不仅仅作用于异地的互通音信,即便是近在咫尺,有时也能传布不便于交谈中直接表达流露的感情和语言。

尺牍与文章的区别大致在于前者是写给特定对象阅读的,而后者是写给大众看的。旧式文人的书札互往,除去礼节之外,还有一种情调,或者说是一种文化底蕴形成的情致。尺牍虽为只言片语,也可见其心绪与忧患,人情冷暖隐含其中。以诗词代书的形式也是中国尺牍常见的体裁,例如广为后人传颂的李商隐《夜雨寄北》,顾贞观《金缕曲》等,都是情真意切,极为感人的诗词尺牍。明清以来还有大量的书札尺牍论及学术,直抒个人的学术观点和见解,成为治学论艺文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明代董其昌关于书画方面的论述,就多见于与友人的往来书信之中。清末缪荃孙的《艺风堂友朋书札》,收录了当时一百五十七位著名学者的数百通论学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则收录了极为丰富的版本学资料。因此可以说,历代尺牍的内容之中,绝对不止于音信传递、事务往还、道德训诫等,我们可以从尺牍中了解更多的世情时事、学术动态、掌故轶闻等信息,搜寻到前人生活最可靠最真实的轨迹。

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体的尺牍别开生面,将这一沟通人际关系的媒介赋予了更多的文学色彩,例如胡适、俞平伯、朱自清等人的书札言简意赅,极富当时的时代气息,少了几分旧时的繁文俗套,多了几许新的思想和真情。

旧时的书札有很多格式上的讲究,如上款的各种不同称谓、敬辞;正文后的各种申悃和请鉴、问候;下款署名前的各种谦称等。这些东西距离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是那样陌生和遥远。我们今天互通音信,可以不再讲究这些繁文缛节,但对这方面的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的。尤其是在不甚明白之前不要随便乱用,以免闹出笑话。我记得在20世纪的50年代,许多邮局的门前还有代写书信的,那时我还小,也喜欢站在背后看人写信,那写信人起始的第一句话总是什么“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或“父母大人膝下”之类,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和不解。其实这种程式化的虚套在现代社会就大大可以废除了,书牍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当是真挚的思想情趣和自然流露的性灵光辉。

旧式的尺牍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总的要求必须立意简明,措辞得体,行文流畅,用词典雅。此外,接受尺牍的对象也存在着长幼尊卑,交谊深浅的问题,因此口吻语气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至亲无文,语宜质朴。长幼有序,言戒轻佻。或有所咨商,则宜委婉陈词,或有所申辩,则宜虚己剖分”。

尺牍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的讲究,旧时的尺牍总会在提称语之后,先有几句应酬和寒暄的话,之后才是正文,也即书信的主体。最后是致候和谨颂以及署名。

因此,在旧式尺牍通行的年代里,人们也希望有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优秀尺牍范例。很多名家的尺牍多散见于其文集之中,不是十分集中的。于是除了那些教人书写尺牍的俗套读物之外,也就出现了一些可以作为尺牍范例,而又有阅读欣赏价值的选本。清末以来,一向被奉为尺牍圭臬的选本大致有三种,也被称为“清代三大尺牍”,即乾隆时期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清末许葭村的《秋水轩尺牍》和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袁枚是有清一代的散文大家,诗坛领袖。而后两者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失意文人,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以文案师爷为业,也就是代地方首长起草文书的秘书,除了留下这两部著名的尺牍之外,未见其他作品传世。许葭村和龚未斋大约都不是两人的本名,而是他们的字或别号。从尺牍的文学和思想内容上看,也都无法与袁枚的作品相提并论。袁枚的诗文无不体现着其性灵的纯真与立意的高远,而后两者则是无法望其项背和与之匹配的。从这两部尺牍的内容和背景上也很难看出鲜明的时代印迹。

许葭村与龚未斋是同时代的人,又有乡梓之谊,因此,在这两部尺牍中也有一些是他们互为应答的往来信函。《秋水轩尺牍》收入了许葭村的各种尺牍二百余通,多以致函人和事由为小题目。自清末到民国初年,这两部尺牍之所以流传不衰,应该说有着两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就是《秋水轩尺牍》的可参考性。

旧时的尺牍,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家书类。基本是父母子女、夫妻眷属、兄弟姐妹、族人子侄之间的往来书信,这种书信情真意切,无须过多的雕琢遣词。

二是通候类。这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书信形式,多用于朋俦、同窗、同事、同好、契友之间的相互问候。而一般的通候书信,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作为骨干,就很容易流于空泛和俗套。所以通侯类尺牍看似普通,实则很难,既不可过分卑屈,也不可盛气凌人,更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因此在用词方面切实得体,能有深情挚意洋溢于字里行间。

三是谋事类。这一类书札多数有求于人,无论是谋事、谋职,都应该谨守不卑不亢的原则,既不能过于谦卑,又不能轻佻浮夸,给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四是荐聘类。所谓荐聘,实则包括了两类,即推荐和延聘。推荐是为人谋事,而延聘则是为事请人。这两者不同的是,前者需要如实陈述被举荐人的真实能力,品行道德,使对方有所了解。而后者要申明对被延聘人才能的器重,使得对方有知遇之感。这种书信也须措辞得体,虽是婉转周至,但又不失真诚,让人读后为之动容,不忍拂其心意。

五是请约类。这也包括了请托和邀约两种,请托的内容相对复杂些,事由不同,措辞也应该有所区别。而邀约则宜开门见山,如果是悠游雅集的请约,不妨用词典雅,融入情感为佳,但是行文最好短劲,无需过多的铺陈。

六是庆贺类。用于对方的喜庆之事,如婚庆、寿庆、生育、毕业、升职、开业、乔迁等,一般都不是前去道贺,而是以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祝贺。这类书信应该简短明了,最忌在庆贺中夹杂自己的失意和牢骚,破坏了对方的喜庆心情。

七是唁慰类。唁,是对对方家中失去亲人的吊唁;慰,是对对方遭遇到的不幸表示安慰和关心。这类书信,开头的寒暄和应酬语应该尽量省略,也不可过分提及对方的具体伤心事,更不能在书信中陈述自己的得意之事,应该以真情慰藉对方的情绪。

八是允辞类。这种书信一般是答复对方的来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应允和推辞两类。应允即是承诺,这种答复应该让人一目明了,既不可忸怩作态,也不应骄横浮夸。而推辞的书信就比较难写了,既是拒绝,必然拂逆对方的心意,引起对方的不快,于是这就需要在叙述中语蕴含蓄,但又有自己的理由和难处,尽量使对方的不快减到最低的程度。

九是称谢类。一般概括了答谢、道谢和谢赠几类,其实都是表达谢意。这种书信,应该真诚质朴,不让对方产生虚与应酬的感觉。

旧时的尺牍基本不外乎在这几大类之中。当然,许多文人的以诗词代书和学人挚友间论学论道的书信是不在此列的。

尺牍书札是如此的复杂,书写和措辞又有这样多的讲究,因此对于一般人来说,修写尺牍并非容易事,需要一些可参考的范本的帮助。尺牍的选本也就成了市场的需求。这也就是《秋水轩尺牍》在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流行之前广泛行于世的重要原因。

《秋水轩尺牍》所收录的二百余通书札,几乎囊括了以上所述的各大类尺牍形式,可谓是应有尽有,于是《秋水轩尺牍》的实用性也就特别彰显了。

其次是《秋水轩尺牍》的文采。

尺牍的文采是撰写尺牍人身份和学养的体现,我在前面说到的,小时候在邮政局门前看到的那些代书人是不可能有多少文化素养的,他们基本以代写家书类的书信为业,很少会有其他的类别,因此翻来覆去永远是那几句话。但凡能够自己提笔写信的人,总会尽量将书信写得文雅一些,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字斟句酌,于是就需要参考一些文雅书牍的范本,而《秋水轩尺牍》正是满足了读者的这一需求。

许葭村虽一生失意,只能在幕下做个文案师爷,但毕竟是读书人,为长官代笔,也不能都是官样文章。历代文翰、风花雪月、典故诗词、骈文辞赋是要烂熟于胸的。因此在《秋水轩尺牍》中,尺牍书札的修辞造句是十分讲究的。虽然各种尺牍都不太长,但是修辞典雅,又不尽重复,读来有种行云流水、宛自天然的感觉。

清末以来,《秋水轩尺牍》曾印行了无数个版本,但是基本上只有标点本,很少有注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文字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是有着较大困难的。尤其是所用的典故和许多生僻的文辞,已经远离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和文体。如今,由章焯琪先生对这部尺牍进行了注译,使这部流行不衰的尺牍以更新的形式以飨读者,是一件很好的事。同时也在书中附有部分古代尺牍的书影和文献书目,不但可以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得懂,感受到那个时代文字的魅力,还能获得更多的有关古代尺牍书札的知识。

对于旧式的尺牍,在今天可以完全不再使用那种形式,但还是需要有所了解的,更有个别追求儒雅的年轻人,即便在电子邮件中,也还喜欢以文言致函,他们也感到自己语言掌握的贫乏,修辞句炼的肤浅,那么像《秋水轩尺牍》这样的书或许能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今天重新注释并印行《秋水轩尺牍》,可能不会再有书写信函的可参考性,也不会有多少人再以此为范本。但是,对于我们了解尺牍书札这一重要的古代文学类别,尤其是在今天的书札收藏热中,对于研究前人书牍信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2018年3月12日于彀外书屋 470IaHiiZC3zTharR6lxIfEWzFkEuN6GZf57HP6mSmunbLzK8H2cbmx+2VzQg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