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的书札文化

书信,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书札,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是集文献、史料、文学和艺术之大成的特殊体裁。

书札的起源

书札的称谓很多。书,是文字组成的内容;札,就是把竹简编起来。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这就是简牍。大块的木片或竹片,一般称为“牍”,窄条的、需要拼连起来的叫作“简”。通过绳或带子,把它穿起来,就变成了“简编”。简编的意思是把竹简编起来,编起来就是札,扎在一起,就叫“书札”,或者是书牍,或者是简牍,称谓有很多。

春秋的时候,书牍和书札多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涉,而非私人物件。国与国之间,所谓合纵连横,就是用书牍。

书札可以分为简、札、牒等;以通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公私书札,又可以分为表、状、笺、启、移、教等,这些书札的形式,一直到中古时期都有。给长官的、进献皇帝的,或是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互相来往,都有不同的叫法。因此,书札不仅仅是私人的书信往来,也包括了公事之间的往来。

书札包括的范围是很广的,尤其在战国以后,已经从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扩大到私人的交往。所以,广义的书信包括公文、官员或一般朋友之间往来的“私书”以及个人家庭通信的“家书”。公文书札基本是通过驿站来传递,私人信件的传递,就只能通过各种不太规范的渠道进行,包括委托私人代交,即委托做官或探亲访友者等各种渠道和形式。由此,书札就有了各种称谓,如尺牍。尺牍指的就是信件,在中国文化史或文学史上是一个特殊的题材。尺,指的是它的外在形式,以尺为限,基本上是一尺左右;牍,是指它最早的时候写在木片上。

造纸发明之后逐渐有了专门写信用的笺纸。笺纸有大有小,但因自尺牍来,所以仍加“尺”字:尺书、尺翰、尺锦、尺简、尺纸、尺函,这是一些别称,雅称就更多了,大都来源于一些诗文轶事,比如说“鱼雁传书”,即通过鱼和雁来传递,所以,“鱼雁”就代表书信。“鱼书”是放在鱼腹里面的,由此延伸出“鱼笺”。“雁帛”就是雁衔的帛书,“鲤素”就是塞在鱼肚子里的素书。还有一些很客气的话,实际上是谓之对方的,比如说玉札、玉函、玉音,都是对来信的称呼,“玉”是好词,是一种敬称、雅称。“玉音得悉”“顷奉瑶札”,都是说你传递给我的消息我收到了。还可以把书信称作“瑶草”。认为对方的书信很华丽,可以称作“华翰”。又作“朵云”,因为云彩是会飘来的。

历代书札的文学价值

魏晋南北朝以后,书札的使用非常广泛。唐宋古文很多都是在书札里面的,如韩愈的干谒书等。干谒是唐朝的一种风气,书信的某些词句看起来像是阿谀奉承或吹牛拍马。比如李白有《与韩荆州书》云:“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很多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所以颇有微词,觉得李白那样放浪不羁、洒脱豪迈的人,怎么也能那么吹牛拍马啊?实际上是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干谒书是在参加进士考试之前,拜见当时文坛的领袖或大官僚时所上,要把自己的履历、才能抱负等,都写在书信里面,使之了解自己的理想志愿和文采,以便为自己取得功名散布影响。所以像韩愈、李白等人,都写过干谒书,以此抒发自己的抱负。柳宗元的散文里面,相当一部分取自书信,宋代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书信。《全唐文》《全宋文》中的与某人书,都是书信。这些书信,写得非常美。很多古文的价值,正是通过书信来表达的。所以,书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明清是尺牍与书札最辉煌的时代。特别是明代的书札,有着非常强烈的批判精神。有这么一句话,“不骂官不动笔,不诉苦不作书”。写信就骂人,不光是骂官,什么人都骂,并且表达自己的痛苦。明代书札,同时又是性灵之作。表达真感情和真性情,是明代书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从文体上来说,明代书札又是一个甜媚工致的小品。如“三袁”,还有其他的一些明代的作家,很多美文都是在书札之中,甜美、工媚、精致。另外,明人还好说佛论道,所以“禅”在明人的书札里有很重要的地位,谈禅说道也很多。一些剧作家,比如汤显祖,作“临川四梦”,“飞花一路,云卷云舒”。他的《玉茗堂尺牍》像他的戏剧一样,是很美的,从明朝末年到清代,屡刻不衰。虽然没有官刻,但有私刻、坊刻,版本很多。而明代的大画家徐文长(徐渭)就是“不诉苦不作书”的典型代表。他的写意画不但影响了明末,也影响了有清一代、民国时期和今天。无论是吴昌硕还是齐白石,都是受了徐渭的影响。当然,也有写得很洒脱的,很逍遥的,比如李渔。再有就是像尤侗,很名士,很放浪不羁。

近代的新文化运动,造成了白话文的流行,对旧式书札也有一定影响。其中冲击最大的就是格式、称谓、写法、文辞。但是,新文化运动对书札的冲击相对又是最小的。因为对旧式文人、一般老百姓而言,可以不买账,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都受新文化运动很大的影响,唯独书札,仍可以按习惯采用旧体,因此在新文化圈子外面是受到冲击最小的。

家书抵万金

家书在各种书札中是最常见的,但对一般人而言意义最为重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面有一句“家书抵万金”。在战乱之中,一封家书便是最大的慰藉和温馨。就是说,越是在艰苦和动荡的环境之中,家书才越显得弥足珍贵和无可替代。

由于书信不仅是传达私人的客观信息,同时也是其主观感情的表达。所以书札是历史上私人生活和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反映。中国的书札文化,不论在文人之间、官场之间、老百姓之间,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到了使用汉字的周边国家。在日本,书札的形式跟中国很相像。首先是竖写,而且是由右至左写。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古代,信叫作“消息”,但是今天用的汉字是“手纸”。为什么叫手纸?就是可以放在手上捧读的纸。发音上说是“てがみ”。叫“消息”很确切,因为“消息”就是信息。中国也有对书信非常贴切的比喻,叫“千里之面”,就是说,远距千里,关山暌隔,但是如同见面一样。从前写平安家信,都是说“见字如晤”,即见字像见面一样。

大家都读过、关注过的《傅雷家书》,是一部特殊年代中很平实感人的作品。当时傅雷之子傅聪到英国去,被认为是叛国的,受了很大的压力,傅雷当时又是“右派”。在这样特殊的年代,傅雷给傅聪的家书,内容却非常平实。开头是“亲爱的孩子”,非常亲切,没有“见字如晤”这种虚套子,说的都是大白话,底下的签名就是“爸爸”。在我们今天的书信中,以这样平实的东西为好。

近代书札的形式种类和基本要求

近代私人书札的形式和种类很多,如平安家书、实用书札、友朋书札、论学书札等。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有很多人不会写字,所以邮局门口常常有人摆摊,“代写书信”。如果是给父母写,那么上来就是“父母大人尊前敬禀者”,所有代写书信的都是这一套,没有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友朋书札,是好朋友之间往来的一些书札,逢年过节或者有喜事的时候表达祝福,也有一些问候的书信。如清末学人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就是讨论学问的,有很多论学的价值。《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是张元济和傅增湘的来往书札节选。张元济是我们近代的大出版家,傅增湘也是大文人。还有清末的学者王懿荣论学的书札,都是讨论学问的。

书札如按一般往来和事类分又有通候类、谋职类、举荐类、请约类、庆贺类、唁慰类、允辞类、称谢类等。通候类就是普通问候类,用于联系问候;谋职类是找工作;举荐类是荐举人选;请约类是相约做事;庆贺类是庆贺喜庆之事,如婚宦、生子;唁慰类是丧事吊唁和慰问;允辞类即对对方之要求或接受或推脱;称谢类,即对人对事表示感谢。还有特殊的,如以诗词代书类,即写诗以代词,可以更好地表达感情和意境。另外又有情书一类。中国的书信以表达含蓄见长,这一点与诗文不同。例如乐府诗,已经很暴露很大胆了。但书信是到了近代新文化运动以后,才有大胆的、激放的、很缠绵的情书。例如梁实秋致韩菁清情书,是他晚年给三十多岁的女子写的情书。他天天写情书,四个月写了一百二十多封,老夫聊发少年狂,感情很真挚,后来便集成《雅舍情书》一书。

书札也是多重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载体。比如叶圣陶的书札,用普通的钢笔书写,一点装饰也没有,就是实用性的,没有太多审美的信息,但具有文献价值。这里有康生写给当时北图赵万里先生的信,康生的人品坏,但是字很漂亮,对文物对版本都很熟悉,信很有文献价值。因为康生的很多东西都被封存了,书札是史料的旁证和补充。最近广东的大收藏家王贵忱先生寄给我袁世凯写给赵尔巽的书札。开头称“次帅仁兄大人节下”,“节下”一般只能指节度一省或几省的政务、兵权的人物,“愚弟”指袁世凯,里面谈到赵尔巽和徐世昌关系的一些问题,也颇有史料价值。

书札的基本要求是“立意简明,措辞得体”,即说话要简明,措辞不能逾度。“格式合度”,“行辈有尊卑,交谊有深浅”,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语气,交谊深的可以比较随便一点,交谊浅的就得含蓄委婉一些。“至亲无文,语宜质朴”,亲人之间不要玩弄辞藻,至亲要说白话,越质朴越亲切。“称谓不讹,行款无误”,在称谓上不要发生错误,否则闹笑话。如男学生称男老师可以是“夫子”,但女学生就不宜,因为在古代,“夫子”有“丈夫”之谓。“封缄有法,纸墨相宜”,比如信纸反着叠,字朝外,只有两种情况,要么表示绝交,要么就是报凶,给人一个精神准备和提示;纸墨要相宜,如对于丧事,就不能用红帖。

称谓和敬语

书信的称谓也很重要,对长辈,对父母、岳父母,对长官、业师、同辈的父母等,或者对平辈和晚辈,都有固定的称谓。

对长辈的称谓缀语,有“夫子”“大人”“仁丈”等;对平辈,有“兄”“先生”。如果是同学,不管年长与否,都要称“学长”。启功先生对比他小二十岁的人,只要和他念过书,都叫“学长”。对晚辈可以直呼其名;世交晚辈可以称“世兄”“世讲”,此种情况,收信人比寄信人晚一辈。对于夫妇,可以用“伉俪”,但只能用于年龄比自己小的平辈,或年轻的晚辈,而不能用于长辈。

从提称语来说,对于父母,可以称为“膝下”“尊前”等。对于师长,可以称为“函丈”“坛席”“讲席”,对于平辈的称呼比较多,可以称为“左右”“足下”“阁下”等,对于晚辈语气就比较随便,称为“如面”“知悉”等。

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称呼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政界的平辈,可以称为“钧座”“台座”等;对于军界的平辈,可以称为“麾下”“勋鉴”“节下”等;对于学界的平辈,可以称为“讲席”“座右”“著席”等;对于女性的平辈,可以称为“妆次”“慧鉴”“芳鉴”等,“懿鉴”是对中年以上的女性而言,指她的行为举止可以作为典范。在特殊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称谓,“苫次”是家有丧事,“礼席”是指正在丧仪之中。如果是对于多个人而言,可以说“同阅”“公鉴”。

以前在旧式的书信后面有“思慕语”“阔别语”,就是自别后表达思念的。“颂扬语”则是适当的赞颂对方。另外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请安表达方式,对祖父母可以称“叩请金安”;对亲友可以说“敬请崇安”;对师长可以说“恭请诲安”;对平辈可以说“即请大安”等;对晚辈就很随意,可说“顺问”,顺便问一下的意思。请安、问候语也有不同的分类,用于政界的可以称为“钧安”“政安”;用于学界可以称“文祺”“文绥”“著安”“撰安”;用于女性可以用“妆安”“闺祉”;用于旅途之中的,可以说“旅安”“客安”;用于家居与阖家可以说“敬候潭安”“敬颂潭祉”“顺颂潭祺”;用于夫妻之间可以称“俪安”“双安”;用于贺喜的有“燕喜”“喜安”;用于贺年的有“恭贺年禧”“敬颂新禧”;用于贺寿的有“祗祝嵩龄”“恭叩遐龄”;用于吊唁可以用“敬请礼安”“兼候孝履”;用于问疾的可以用“痊安”。

署名下的敬辞又有不同。用于祖父母及父母可用“谨禀”“敬禀”“谨叩”“叩上”;用于长辈可以用“谨上”“敬上”“拜上”“谨白”“顿首”“拜启”;用于晚辈可以用“手书”“字”“白”“手示”“手白”“手启”;用于补述,信写完了又想起一些事情,可以用“又启”“又及”“又陈”“补启”“又禀者”。

文中的抬头,即涉及收信人本人的称呼的时候,写“顷奉来函”,“顷奉”空一行,“来函”要另起一行。对于自我的称谓,对长辈(非父母、祖父母)可以自称“愚晚”“晚”;对平辈可称“弟”“愚”“仆”“鄙人”等;对晚辈称“余”“予”等。

笺纸与函封

书信是多重文化的载体,是文学,是文献,是艺术,可以承载法书,可以融入感情,其作用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笺纸的种类一般有素笺、八行笺,包括乌丝栏与朱丝栏。对尊长或新交宜用八行笺,吊丧或在服中忌用朱丝栏八行笺。信笺的折叠要先一直折,次一横折,大小略如信封。若反折是用来报凶,或表示绝交,最应避忌。信笺缮写,通幅必有一行到底,不宜行行吊脚。凡抬头处(指涉及对方名讳)应另起一行。普通有三抬、双抬、单抬、平抬、梛抬五种,最通用者为平抬与梛抬。平抬即是涉及受信人或长辈,提行另起书写,与其他各行平行,以示尊重。梛抬即是原行空一格。涉及自己尊亲时也宜抬头。字体宜用楷书,对尊重者尤宜如此。

笺纸中有特色的是彩笺,就是纸上印有淡淡的画,比如花草人物等。也可以把宋版书的书影淡化,做成笺纸。“薛涛笺”,就是唐代的女诗人薛涛发明的笺纸,很小,是为了写诗的。

彩笺是书札美学的一个标志,鲁迅和郑振铎先生就曾收集了美笺数百种,出了十余辑《北平笺谱》,把当时的大画家如陈衡恪、陈半丁、齐白石、吴昌硕等人的画,木刻水印成彩色笺纸出版,当时卖几百块钱,现在已经值几十万了。

另外还有个人专用的笺纸,还有用戏报做成的笺纸,也是很好的京剧史料,笺纸的种类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CoKNQvQKQ+6ZokskSy41mbfKrtclVeWQHKjOAmp6iCmliVbI69KZLxocAqq6p2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