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无处不在,人们通过商业实现价值交换。一切都在商业环境中发生,看似免费的产品是通过攫取用户注意力获取价值的,赠予的礼物也有人情成本蕴含其中。因此,商业是最好的公益。
知识工作者通过“人-货-场”模型实现商业目的。
首先,“人”是做生意的知识工作者本人,负责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来换取价值。这里我们谈论的生意是小生意,而不是经营一家公司,或动用千百人的大生意。
其次,“货”是指产品和服务。每个人都可以列出自己能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要对每一个能产生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重视,哪怕是一元钱的项目也可以列入其中。因为,人们不注意的小细节往往可以变成大生意,就像吉利剃须刀就是在日常生活琐事中产生的小创意。
知识工作者通过列清单,可以明确自身能力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考虑每一个产品和服务在多长时间内能发挥出价值,以及价值有多大。要想衡量价值,有多少“货”可以交易非常重要,因为可交易的才是资产。交易会形成循环迭代,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小循环迭代,一方面是搞清楚“货”的定位,另一方面是搞清楚“货”的定价。
定位是指“货”卖给谁,自己愿意交付什么样的“货”。通过列清单会发现,自己擅长并能交付“货”的方式有很多,但基于个性,并不一定每一种都愿意做,因此,需要同时满足可交付且愿意做两个方面。
定价是指“货”卖多少钱,别人愿意支付多少钱换取我们的“货”,这要通过市场去检验。有些“货”在过去能卖出去,现在已经很难卖出去了,比如,五笔打字培训班。
最后,“场”是指在哪里卖产品和服务。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场域有多大就意味着生意有多大。应该列出所有场及场的规模,比如,公众号平台是一个场,粉丝数量是这个场的规模,决定了生意能做多大。只要有商业闭环存在,生意就可以做。场是资源,场的大小决定生意产生的价值能否翻倍。
“人-货-场”模型并不是一个让你陷入思考的模型,而是一个通过列清单帮你做出选择的模型。选择了什么样的“人-货-场”,就意味着选择了做什么样的生意。这个模型可以帮自己出谋划策,但不能给别人出主意,因为其中涉及个人选择。
“人-货-场”最好的践行者是提早储备能力的人。只要做生意就会有风险,但风险大小取决于碰到想做的事情之前有没有储备好能力。单纯因为看到利益才想做,只能靠一时运气,很难把生意做久。提早储备能力的人会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客户为之付费的触达路径最短,成为“人-货-场”模型的生动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