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识别价值与浪费

大野耐一被誉为丰田生产方式之父,他提倡直接去现场工作,在那里才能看到价值与浪费,毕竟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创造产品价值的过程。

“我是彻底的现场主义者。与其在领导办公室内冥思苦想,倒不如到生产现场的各角落,直接获得第一手的生产信息和感受直接的刺激。”

——大野耐一

1.价值和增值

价值是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客户愿意为之付费,如产品的外观、功能、可靠性等质量特性要求。例如,手机对顾客的价值是功能良好、不卡、信号强、可靠度高、通话质量良好、外观无破损划伤等;同样也包含对成本特性的要求,产品的价格要符合客户的期许。

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也是价值的体现。

增值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产品特性的要求,使产品发生物理或者化学变化的过程。

从增值的定义来分析,增值活动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两个前提条件。

(1)制造的产品特性满足客户需求,对客户来说是有价值的。例如,客户要的是手机,而工厂制造的是计算机,不是客户需要的,不增值;客户要的是红色的手机,而工厂制造的是黑色的手机,不增值;客户要求手机制造成本不超过1000元,而工厂花费了1500元,不增值。

(2)产品本身发生了物理或者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是指产品形状、颜色、外观发生变化,无新物质产生。例如,包装、钣金折弯、喷漆等,常见的组装、加工都属于物理变化,生产过程的大多数都属于这类。而化学变化是物质本身发生变化并有新物质产生,这类常见于化工行业,如化工合成或者分解。

2.Muda、Mura和Muri

在精益思想中,定义了在任何工作中存在令组织痛苦的3类现象:“浪费”“不均衡”“过载”。在日语中,它们分别是“Muda”“Mura”“Muri”。在这3类现象中,“Muda”往往是进行精益改善活动中最为关注的一点。当然,相比于其他两类现象,它也是其中最易于明确和消除的。

(1)Muda:就是浪费,生产过程中不增值的活动。浪费时间、资源,最终体现是浪费钱。

(2)Muri:是勉强、超负荷状态,是一种“费劲”状态,给员工、机器及生产系统很大的压力。例如,一个新员工,如果没有接受充分训练就接替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工人,那么他就可能不堪重负,从而效率低下、产生不良,最终导致浪费;工厂生产计划排产不均衡,生产线连续作业,员工得不到休息,设备得不到保养,可能会导致设备故障频发、产品品质下降,最终造成浪费。

导致产生 Muri的原因可能是Mura,也可能是无标准作业、员工缺乏培训、错误或不合理的工具、糟糕的生产现场、不合理的绩效考核等。

(3)Mura:就是不均衡、不规律化。一旦本来平稳进行的工作中断,或者零件、机器没有跟上,抑或生产计划发生意外,就会产生 Mura。假设作业员在流水线上工作,每个人都在重复规定的动作,然后送到下一个工人处,只要有一个人用的时间比别人长,就会产生Mura和Muda,瓶颈点工人超负荷,其他员工等待。要想避免 Mura,就需要每个人都调整速度,以配合最慢速度的人员的工作;生产与销售计划不均衡,生产时忙时闲,就会产生Muri,从而导致Muda。

Mura是根源,体现形式是Muri,最终导致更多的Muda。从改善角度讲,逻辑顺序应该是Mura、Muri、Muda。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Muda、Mura和Muri间的关联,因此,只要消除其中的一个就可以消除其他两个。

假设一个公司正在考虑为顾客运送6吨材料,有如下3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用一辆货车,一次就把6吨材料全部送去。但是这将会产生Muri,因为这将导致卡车超载而出现故障(卡车的额定载荷是3吨),从而导致Muda和Mura的出现。

第二种方案是运送两次,其中一次运4吨,另一次运2吨。但是这将会产生Mura,因为顾客所收材料的不平均将会导致收货仓库先出现拥堵,然后出现材料不够的问题。这种方案同样会导致 Muri,因为其中一次运输,卡车超载了;Muda也会产生,因为不均衡的工作节拍,导致搬运工人等待的浪费。

第三种方案是用这辆卡车运输3次,每次运送2吨材料。这种方案虽然不会产生Mura或Muri,但也将导致Muda,因为每次运输卡车只是部分负载。

消除 Muda、Mura 和 Muri的唯一途径就是共运输两次,每次运输3吨(卡车的额定负载)材料。

3.7种浪费

丰田生产系统认为,不产生附加价值的一切作业都是浪费,它把浪费分为以下7种。

(1)生产过剩的浪费:一心想要多销售而大量生产,结果在人员、设备、原材料方面都产生浪费。在没有需求的时候提前生产而产生浪费。

(2)不合格品的浪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废品、次品,会在原材料、零部件、返修所需工时数、生产这些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方面产生浪费。

(3)等待的浪费:在进行机械加工时,机器发生故障不能正常作业,或因缺乏零部件而停工等活等,在这样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浪费都是停工等活的浪费。

(4)动作的浪费: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动作、不合理的操作、效率不高的姿势和动作都是浪费。

(5)搬运的浪费:除了准时化生产所必需的搬运,其他任何搬运都是一种浪费,例如,在不同仓库间移动、转运、长距离运输、运输次数过多等。

(6)加工本身的浪费:把与工程的进展状况和产品质量没有任何关系的加工当作必要的加工而进行操作所产生的浪费。

(7)库存的浪费:因为原材料、零部件、各道工序的半成品过多而产生的浪费。这些东西过度积压还会引起库存管理费用的增加。

4.第8种浪费

精益生产中定义的7种浪费,通常都是有形的,可以觉察的。除此之外,还有第8种浪费,即未能使用的员工创造力:由于未使员工参与投入或未能倾听员工意见而造成未能善用员工的时间、构想、技能,使员工失去改善与学习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敏捷宣言》第一条要讲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强调的也是以人为本。

5.软件中的7大浪费

(1)额外的功能特性。根据Standish Group的调查报告(2002),软件发布之后功能被用户使用的频率如下:7%总是在用,13%经常在用,16%偶尔使用,19%几乎未用,45%从未使用。这也揭示了软件中的“80/20”准则,即20%的功能可以满足用户80%的需求。这些没有用到的额外的功能特性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大的浪费。

(2)部分完成的工作(库存)。“梳理完但未开发”的需求、“已完成编码但还未来得及测试”的功能、“已测试但还未被客户验收”的功能、“已验收但还未发布”的功能,都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库存。它们是第二大浪费。

(3)额外的步骤(过度处理)。对需求的过多细化及不必要的文档工作、对代码的过度“镀金”、迟迟不能交付都属于过度处理。

(4)寻找信息(上下文切换)。团队在开发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的打扰,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或者因为同时有多个项目在并行,需要在不同的项目间来回切换等,都会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带来人力浪费。

(5)软件缺陷。这是最直观可见的浪费。

(6)等待。无论是客户的等待,还是开发团队内部或者团队之间的互相等待,都是没有价值的事情。

(7)移交。当信息或者工作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需要花费沟通时间,同时因为沟通漏斗,导致信息丢失,都会造成浪费。 ZF+DUccDItzpthiMERpgCYOkWdL/UJcFPMcSVeX2RW7Dy8ILMo3D4zhOQUHm47b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