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辛亥革命前的赵凤昌

赵凤昌,字竹君,堂名惜阴,故又字惜阴。1856年(清咸丰六年丙辰)生于常州。父早逝,刻苦自学。30岁左右就去广东当广东藩台姚觐元、两广总督曾国荃、张之洞幕宾。特别得到张之洞赏识。张之洞到武昌任湖广总督时也把他带去,升为总文案(相当于秘书长)。1893年(光绪十九年)晚清政局爆发了“张之洞大参案”。据刘成禺的民国笔记小说《世载堂杂忆》记载,这是大理寺卿徐致祥受名翰林周锡恩鼓动,为周锡恩报私仇,利用张之洞一些缺点而向皇帝告发造成。其中包括指责张之洞误用赵凤昌,赵替人钻营差缺,声名狼藉等。原来起因是1891年张之洞寿诞时,周锡恩抄袭前朝龚自珍的《阮元年谱序》,改头换面写了一篇寿文送去。张之洞是当时大学问家,博览群书,但对此也未识破,反而向人称赞周文写得好。赵凤昌识出后私下告之张之洞,张之洞一查《龚定庵文集》,果真发现此事,从此疏远周锡恩,认为他“文人无行”,而更加信任赵凤昌。周锡恩后来做了京官,就鼓动徐致祥参劾张之洞,攻讦赵凤昌。最后皇帝定案时,对张之洞加以保护,不同意这一大参,但对赵凤昌则措施严厉,不但革职而且还勒令回籍,永不叙用。赵做了张的“替罪羊”。张之洞对此心中明白,除表面上革了赵的职外,并未勒令回籍。而是让他到上海住下,在武昌电报局挂名支薪。赵凤昌从此终身隐居上海。但他并未赋闲,在1909年张之洞病逝前,实际上是一直在为张之洞当情报员。用现代语言讲,就是搞“幕后公关”。

赵凤昌辛亥革命前在上海已居住了十几年。他利用张之洞的影响,加之自己精明能干,因此广结四方好友。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同盟会,以推翻清廷为目标,他们与康梁保皇派形成对立。在国内,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在《辛丑和约》后迫于内外形势的压力,也只好假惺惺“仿行立宪”,“实行新政”。慈禧死后,清廷在中央成立资政院,各省设立咨议局。一批资产阶级立宪派人物顿时活跃起来,南通的张謇、福州的郑孝胥等也在上海成立起了“预备立宪公会”。一方面与清廷争权,另一方面也反对革命派活动。赵凤昌加入了预备立宪公会,成为其中活跃成员。当时与赵凤昌常来往的还有浙江的汤寿潜,广东的唐绍仪、梁敦彦,湖南的袁希龄、胡无倓,以及他的常州同乡庄蕴宽、屠寄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 IbiNUJIuGhzSk0EnJw0F+kXdEK3k+4FxM9HA5y2wm++naWMUo//6HCD6dO2zS2Q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