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饶正锡在长征路上

咏 慷

在总后勤部的老副部长饶正锡同志去世前的最后几年,笔者曾多次到他位于京西永定路的寓所,采访过这位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老红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虽然时空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许多人和事,却依然深深地镌刻在饶老的脑海里,特别是长征途中看护队的两三名小青年,以及跟随他多年的老马夫李德茂……更是常常强烈地拨动着老将军的心弦!

1934年8月中旬,红三军团在高虎脑、万年亭结束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在这次战斗中,红三军团卫生部的第一任部长、饶正锡将军投身革命的引路人之一何复生英勇牺牲了。9月,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任命饶正锡继任卫生部部长。

由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不得不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战略转移,于10月中旬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时,红三军团卫生部有300多人,其中机关100人,担架队200多人,挑药担子的挑夫20~30人,还有一个24人的看护队。每逢打完一次仗,伤病员都很多,上级要求不能丢掉一个伤病员,而照顾伤病员的任务主要就是靠看护队的小青年。

长征时,部队中配有“三夫”,即马夫、伙夫和挑夫,其他则都叫“员”,如看护员、警卫员等。上级配给饶正锡的马夫名叫李德茂。他是江西兴国人,雇农出身,50多岁了,比饶正锡父亲的年龄还要大,却一直没有成家。长征出发时,三军团副官处给饶正锡配的驴骡体型很小,别人都看不上眼,只有李德茂说,别看它长得不起眼儿,但这可是一匹好牲口,既有劲,性情又温驯,好喂,能吃苦耐劳。于是,管理科长便让李德茂给饶正锡当了马夫。在年轻的战士面前,李德茂颇有长者风度,对看护队的小青年很照顾,小青年对李德茂也很尊重,都叫他老李。哪个小青年病了,不用饶正锡吩咐,李德茂就主动安排生病的小青年骑上马歇一会儿。

因长征出发得十分匆忙,带的药品更是有限。尽管长征途中曾经攻占许多县城,然而由于受反动派的宣传,人都跑光了,西药很难搞到,只能买一点儿中药。红军进入云南后,药品就基本上都用完了。当大部队抵达云南省马龙县时,军委侦察队截获到一辆汽车。它是云南省主席龙云给军阀薛岳运送地图的,车上带有一些白药精、万金油、八卦丹。就是这些简单的药品,可帮了红军的大忙。遇到红军战士头疼、脑热、肚子痛,他们就都是给一丁点白药精或万金油,吃了居然也能管用。然而,就这样的“药品”,很快也都用完了。于是,外科药只有盐水,内科则啥药都没有。由于药品匮乏,伤病员只能忍耐着。实在忍不住了,就给一点大烟土吃。罂粟,居然成了红军治伤治病的药品。那时候,因为云南、贵州军阀带的都是配有烟枪和步枪的“双枪兵”,而且强迫老百姓种植大烟,因而大烟土在他们和土豪、劣绅那里很容易缴获到。一些老百姓家里穷得大姑娘都没有裤子穿,角落里却摆着一碗一碗的大烟土。就是靠这个东西,竟然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看护队的24人,全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他们的工作十分辛苦。行军路上,伤病员的急救,以及吃的、喝的,都要由他们负责。每次出发前,他们都要先给伤病员上好药。不能走的,要把担架整理好,用担架抬着;能走的,看护员则要一路陪着走。伤病员如果掉队,看护员就得跟着,以防他们丢失。常常是部队到了宿营地,看护员还没到。有时大家正在吃饭,或者次日部队又要开拔,他们才匆匆赶到,来不及稍微休息片刻,便又得跟着部队继续行军。即使他们哪天能够跟着大部队一起赶到宿营地,也得首先给伤病员烧水、洗脚、看病、换药,然后服侍伤病员睡觉。直到把伤病员完全安顿好了,他们才能顾得上做点自己的事。而等把这些事情做完,也差不多到了第二天又要出发的时候了。

当时,饶正锡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小青年生病,或者掉队。如果这些小青年病了,掉队了,整个医疗工作就失去了主力。况且在当时艰险万分的情势下,掉队,就意味着失去依托;掉队,就意味着牺牲。行军途中,一些反动武装时常朝红军打冷枪,看到掉队的红军战士则极其残忍地整死,然后还要把他们的衣服完全剥光。有一次,一个名叫邹国仁的看护班长和他看护的一副担架一起掉了队。那担架员正在病中,小邹本人年龄又小,实在抬不动担架,只好陪着伤病员慢慢地走。在路上,他们看到刚刚被反动武装杀害的红军战士,心中很是害怕。紧赶慢赶,直到下半夜,才赶到部队的宿营地。

为了防止看护队的小青年掉队,饶正锡想了不少办法:一是引导、教育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二是想方设法减轻他们的行军负担,如当时每名红军战士要带3天、7天或10天的粮食,饶正锡就决定将看护队的粮食都集中起来用牲口驮运;三是如果小青年病了,就让他们骑上牲口休息一会儿。由于看护队编制上没有牲口,只能靠领导干部的牲口来解决。

那时候,副官处给饶正锡配一匹驴骡,而他想,自己才23岁,年轻体壮的,除驮战士们的行李外,很少骑它。于是,这匹驴骡就成了看护队的一匹救护骡子,哪个小青年病了就骑着休息一下。可别小看这匹驴骡,关键时刻它却是很管用的,曾经救过不少人的命。有一次,饶正锡的文书尚中谷、看护员谢方圆同时病了,他自己也不舒服,但他和尚中谷都坚持让给看护员骑。就在爬一座高山时,尚中谷只爬到半山腰就精疲力竭,一头栽倒下去,从此再也没能起来,长眠在巍峨的山下。

刚刚走出草地,红军队伍又遇到一条很宽的河流。河水汹涌澎湃,又凉又急,许多强壮的汉子下去都支撑不住,更不要说那些身单力薄的小青年了。饶正锡最担心的是激流会冲走那些身体单薄的小看护员。最后,还是李德茂管理的那匹驴骡帮了大忙。饶正锡让小青年们拉着驴骡尾巴,相互搀扶着并肩前进,一趟两位。最后,终于全部平安地渡过了这条河。

1935年10月,队伍胜利抵达陕北,24人的看护队,牺牲了8人。先烈们长眠在漫长的征途中,热血浸透了他们的足迹,许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更没有哪怕是最简陋的一座墓碑。然而这支由24名小青年组成的看护队,却几乎成了饶正锡将军生命的一部分,小鬼们在恶劣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和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都使他终生难忘。

由于李德茂是侍弄牲口的一把好手,这匹牲口一直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到延安后,军队粮食不够吃,要自己组织运输队运粮,这匹驴骡便要被抽去参加运输队。李德茂与它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实在难舍难分。饶正锡就劝李德茂:“老李啊,只要革命发展,好马总是会有的,就让它去它该去的地方吧!”就这样,这匹驴骡离开饶正锡参加了运输队。后来,上级又给他配了一匹马,李德茂依然给饶正锡当马夫。

抗日战争胜利后,饶正锡被调到教导旅工作,按规定不能带李德茂走。李德茂也感到自己年龄大了,想回乡成个家。临分手的时候,饶正锡托一位同志给李德茂办手续,又把自己当时唯一能值点钱的一件大皮袄送给了李德茂,还将自己仅有的一点津贴费都给了他。

后来,因戎马倥偬,天各一方,饶正锡将军再没有机缘见到李德茂。然而,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都会深深地想念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马夫。 YaeINadoUMG5nZF8iBuj5iy7BdHgANeV0MZ6W84IPyq08kjVF39h/++qcjcyEu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