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日本,至今脑海里仍然保存着幼时在日本的一些记忆,这些记忆里一共有10件事,其中放风筝毫无悬念地居于首位。那些精致的物体从远处看是那么美丽,就像有人在天空中涂抹了微量却明亮的颜料。在大学时,我仍然着迷于风筝,但随着科学知识储备的增加,我欣赏它们的原因变得完全不同:风筝没有张力就不会飞。是风,吹动着它们由纸和木头构成的骨架,产生了翱翔所必需的升力。
从布道说教到自助书籍,人们常常用需要借助张力的风筝作隐喻来教授人生道理。我也打算用这种形式,尽管理由完全不同。“风筝原则”是多元化能够让团队成为超级问题解决者的原因。
已故的科学家凯瑟琳·菲利普斯(Katherine Phillips)专门研究多元化,是一名超级问题解决者。她以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工作。通过研究,她发现了一些关于群体动力的有趣现象。例如,当社会多元化程度高的团队成员初见时,他们总是会感到紧张。成员之间的沟通也往往是简短的,他们仍然对全新的、不熟悉的环境保持警惕。许多人情绪上感到不适,他们之间也普遍缺乏信任,他们更加关注对彼此的尊重,团队凝聚力也不强。
鉴于这种情感上的些许病态,你可能会认为多元化的团队更容易失败。但实际情况与基于经验的判断恰恰相反。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为什么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事情也需要人们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菲利普斯确实进行了研究,她和她的同事发现答案就在“风筝物理学”中。团队中最初的紧张气氛让人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由于显而易见的多元化差异,团队成员更有可能改变他们对团队成功的看法。有些人认为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达成一致的决策,有些人认为他们需要更加注重事实,摒弃偏见。一个自我清洁的动态机制就此开始形成。菲利普斯说:“只要在一个群体中增加社会多元化程度,就会让人们相信他们之间可能存在观点的差异,而这种信念会进一步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一发现是否对信任是群体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完全没有,尽管这一发现看上去确实与关于团队信任的观点相矛盾。在最好的团队中,成员仍然相互信任,但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紧张感。相反,他们利用紧张关系来获得成功,而且这种情况就像研究文献指出的那样常见,毕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了。
菲利普斯发现了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和一个不寻常的消息。坏消息是,一些团队在最初的互动之前,就已经处于紧张氛围中。好消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团队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问题解决者。不寻常的消息是,人们需要坏消息才能创造好消息。这真的就像放风筝,如果你想让风筝升空翱翔,那就需要利用吹在脸上的风,而不是背后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