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从创意园区到创意城市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
联合国创意经济顾问

现代城市生活中,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办公空间构成了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劳动者”从事本职工作、创造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普遍场域。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劳动者从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入办公空间,他们从事文书工作或操作各类办公设备,“白领阶层”由此形成,专业用于室内办公的建筑空间大量出现:有的是高耸入云的写字楼,有的是众多独栋建筑错落有致组合而成的产业园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正是现代办公理念催生的多元化办公空间塑造了城市的建筑形态,也改变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极大加速了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从事科技、文化等创意工作的个体劳动者的价值得以尽情释放,人们通过打破传统“格子间”束缚的自由组织和交流协作来完成工作任务。办公空间的设计也与时俱进,日益强调个性化、人性化和移动化,其目标是努力为创意工作者打造出有助于活跃思维、激发创意、缓解焦虑的新型创意空间,从而提升组织的价值创造效率——这便是《唤醒空间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当我们把观察的视角从个体放大到组织,从建筑放大到城市,就会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组织形态的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从社区营造到城市更新,从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新经济形态,必然会带来产业发展的全新变革。随着AIGC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意园区率先开展数字化变革,引领新一轮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浪潮,“文旅+科技”“数智+场景”等新模式在园区建设中竞相涌现。在全新变革之下,以激发创意生产力为核心诉求的组织形态和空间营造也在同步转型。以科创和文创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合了科技和文化的双重力量,对于城市品牌推广、区域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应和社区、街区、城区实现联动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会客厅、图书馆和后花园,成为促进创意工作者头脑风暴、畅快交流的社交平台,成为拉动区域创意经济发展的超级能量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规模化、产业垂直细分、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促进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对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在全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我国目前拥有3000余个文化产业园区、3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面向新时代,新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园区最具活力的动能。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园区智能化升级成为热点,数字(虚拟)文化产业园区备受关注。文化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以新业态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品质。要在做好文化产业园区定位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研判园区发展趋势,助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一线城市,集聚着各类文化资源。这些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融入城市更新进程,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创新步伐,在城市园区建设中探索人工智能新路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创新高地,较好地发挥出文化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遍布全国的众多产业园区中,成立于2011年的德必集团,是将产业园区这一空间形态,同助力科创、文创企业发展这一服务形态有机结合的市场引领者。德必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其旗下的产业园区已扩张到北京、杭州、成都、苏州、南京、长沙等城市及欧洲、北美等部分海外地区,形成了跨城市、跨区域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优势,并且成功打造出了德必易园、德必WE、德必运动LOFT等系列品牌。从《唤醒空间生产力》中,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德必集团对于空间设计、社区运营、企业服务和城市更新,已经形成了具有独创性和系统性的方法论,这些都是从数十个不同形态的产业园区的开发和运营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本书包含了大量翔实的案例和细节展示,并有从设计师到企业客户的现身说法,有效诠释了“何为空间生产力”“打造创意空间的底层逻辑”“创意经济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几个关键命题。

在开发建设层面,德必集团尤为重视将创意元素融入街区和社区,鼓励创意型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灵活改造空间的样貌,改变空间与人的互动方式。在几个标志性的园区如成都川报易园、上海外滩WE、北京天坛WE等,都能够直观看到这种“创意激荡”的氛围。在运营服务层面,德必集团强调“社区共建”,每个园区的运营团队并不仅是管理者的角色,更重要的作用是“连接”。他们协调多方资源、搜集用户意见,从个性化的视角,为入驻园区的用户做好服务,不断调整改进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空间设计。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要在产业集聚、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市场主体将成为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的中坚力量,城市能级将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压舱石,特色定位将成为产业园区摆脱同质竞争的主要手段,深耕运营将成为产业园区存量时代的底层逻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与新兴科技、历史文化、城市社区相交融,打造真正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创意城市”,形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园区建设者、产业引领者、城市管理者,皆任重而道远。期待这本书中的经验和观点,能够成为全行业的有益借鉴。 QVnEIs9ZcKzP7ILT599zCq3DoOSSMhjMHZjJYS+PdTVO0Z/nouu4+Cl7HcxByd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