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说过,他跳出了“卖咖啡”的思维惯性,意识到人们享受咖啡的关键在于喝咖啡的过程能营造一种聚会式的、艺术感很强又能连接日常生活的氛围。这一思维转变,最终造就了星巴克如今风靡全球的空间设计风格。而日本最时髦的书店“茑屋”的创始人增田宗昭则说:“必须持续关注来自消费者(顾客)的观点,这是我一直以来最在乎的事情。”增田宗昭成功地涉足书店、电器店、百货店等不同业态,他经营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始终“让自己站在圈外人的角度来思考,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商店及商品就会发现有太多东西必须改变”。连锁便利店7-ELEVEn的创始人铃木敏文也一直强调,想在零售领域中不断创新,就必须抛开“便利店”这一狭窄的专业领域去思考,要通过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深刻理解顾客的心理,做到对顾客需求的感同身受。
以上几位世界知名的创新型企业家的思考表明,要想以创新能力打开市场竞争的格局,一种必要的做法就是“转变视角”。创新学研究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对此总结说,用过于简单和传统的方法看待竞争与创新,无非就是将市场上同类公司现有的产品和服务集中放在同一个赛道里进行比较,力争做到最佳,这是最常规,但也是最不可能出彩地创新产品的方法。要想深刻、完全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只有转变视角,从“需要帮助他们完成哪些任务,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考角度,或者像陈红所说的那样,以“长时间待在这个空间里也会很舒服”为核心去思考,才有可能找到客户期望的本质,从而创造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从世界范围来看,办公空间设计越来越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室内设计师、建筑师、空间规划师、产品设计师都在其中贡献灵感,努力使自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前沿公司甚至应用了人类学方法——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eration)、影像民族志(Video Ethnography)和对象测试(Object Testing),来理解办公室人群的行为,并据此改进设计方案。
在办公空间的演进史上,一位无法回避的人物是开启了办公室开放设计风潮的罗伯特·普罗普斯特(Robert Propst)。没有经过任何设计方面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反而成为普罗普斯特的优势,使他摆脱传统设计的束缚,能够探索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据说,同普罗普斯特一起工作很是“精彩”,只需要一个小时,他就能重新“发明”这个世界,他的思路像烟花那样绚烂。
克里斯坦森建议创新者们用分析故事的方式去理解和描述消费者所做的选择、遇到的困难,而不是将其简化为数据和理论。
一家公司不理解客户为何会选用其生产的产品,或者为何选择其他公司的产品,那么即便这家公司持有的数据再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
克里斯坦森推崇的这种构建产品的方法更像一种整合工具,需要大量的实地走访和与客户的接触。一个敏感的创新者不但可以从自身角度挖掘出“需要完成的任务”中功能性与实用性的部分,也能从面对面的用户访谈中去慢慢触及消费者们看不见、说不出,但又至关重要的功能与情感层面的需求。克里斯坦森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对客户需求的所有认识拼凑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想象自己正在拍摄一部纪录短片。”
而德必这部空间产品研发纪录片的主角,应当就是一个在园区各种场景中穿梭且时常需要获得帮助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