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打造理想创意空间的理论基础

促生心流:抓住创意工作者的心

有“心流之父”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之称的匈牙利裔学者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他历时30年、访谈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91名创新者之后完成的《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1] 一书中提出以下观点。

许多文化都认为,物质环境会对我们的思想和感受产生深刻的影响。圣贤选择在岛上雅致的亭子里或陡峭的凉亭里写诗;印度婆罗门退隐到森林里去发现隐藏在虚幻表象背后的现实;基督教修道士很擅长选择最美丽的自然之所。在欧洲国家中,特别值得欣赏的山地或平原以前一定建有修道院或寺院。

……人们认为,这样的环境能激发思维,恢复头脑的活力,促进创造力的产生。

希斯赞特米哈伊所研究的“心流”概念,是指人们在专注进行某项活动(如工作、学习等)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是人脑最有效率的状态。然而,他的研究发现,心流有些“不确定性”。

不幸的是,没有证据(也许永远都不会有)可以证明,令人愉快的环境能够引发创造力。尽管确实有很多富有创造力的音乐、美术、哲学及科学成果是在极其美丽的环境中被创造出来。如果它们的作者被局限在车水马龙的城市小巷中或者贫瘠的乡村旷野中,是不是就不会创造出同样的成果呢?没有一个研究能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富有创造力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很难实施一项控制实验。

希斯赞特米哈伊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富有创造力的人士的思维活跃度与周边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论是在花园中闲坐、长时间散步、与朋友们交换意见,还是仅仅离开办公桌随意活动,短暂而迅速地切换一下身边的小环境,如果创意工作者们在焦灼、艰难的思考中能够身处激发创造力的场景并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正在思考的难题短暂移开,去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就更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或者重新审视自己面临的问题,换个思路,再次开始探索的旅程。

这就如同登山,攀登者未必能够一路向上、顺利登顶,他可能会迷失方向,又或者陷入面临选择、不知所措的窘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攀登者能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及时转换视角,大胆尝试变化,或许就能独辟蹊径,继续前行。

不只希斯赞特米哈伊这一位心理学家在探究激发创造力的奥秘。自从现代办公空间在商业社会中出现之后,一个多世纪以来,想解开这一复杂因果关系的企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艺术家,甚至社会活动家、未来学者,都尝试过回答这个问题,也总有人继续寻求关于这个问题的更理想的答案。或许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评价就是创造”。你怎样回答一个问题,也表明你会怎样去做。也正因如此,回答才有意义。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无法由别人代答,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意味着珍贵的契机,可以让答案通过提问者创造出来。

现代办公空间的设计师就是不懈尝试提出更好解题思路的一个群体。空间设计师的工作价值体现在,使用他们产品的用户能够借助空间所激发的创造力来完成工作。然而,设计师们想要为空间产品构建一套有效、吸引人的产品逻辑,并不容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空间设计师们服务的对象是创意工作者——这是世界上最难定义和取悦的一类客户。创意工作者千人千面:一些人感性、凭直觉做事,另外一些人思维严谨、有条不紊;一些人在工作时会因为周边的人声鼎沸而让他们的头脑运转得更快,另外一些人则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保持专注;一些人喜欢与团队成员挤在一起,另外一些人需要界定清晰的边界,确保工作的私密感。此外,很多创意工作者的工作方式还可能随着项目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改变。而且,创意(无论是文化创意还是科技创新)这种思维活动不像事务型工作那样有流程和规律可循,它的生发过程十分玄妙,既需要创意工作者在办公桌前埋头苦干,也需要创意工作者暂时离开工作场所,去做一些看上去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无数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变得更为活跃,与周围的环境确实是有关的,但绝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也很难量化。

另外,在现代商务活动密集的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老旧建筑,许多办公空间设计师的工作,是基于对老旧建筑进行翻新改建和赋能展开的。在“城市更新”的范畴中,设计师面对的绝大多数建筑,如工厂、仓库等,一开始都不是为办公这一目的建造的,其中存在着大量消极空间(negative space) 。简·雅各布斯在观察了自己居住的社区对旧建筑进行的改造后,发现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成本,更能吸引创意十足的小公司。雅各布斯总结说,要想吸引那些充满活力、风格随心所欲和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意工作者,“旧观念有时能用在新建筑上,但新观念一定要用在旧建筑上”。这就对空间设计师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采用有创意的手法,将各式各样的消极空间变得更为积极和实用。

如果仅从空间产品的角度来看,空间设计师们常用的“创意元素”是有样板的。以谷歌为例,自2003年谷歌搬入名为Googleplex的庞大园区之后,它开放的工作区域和充满奇思妙想的公共空间,就成了创意工作者在创造理想工作环境时最主要的参照物。2010年之后,“共享办公”这一概念兴起,众创空间WeWork的设计理念一度风靡全球。几乎每个空间设计师都能快速罗列出一些广受创意工作者们欢迎的空间元素,例如,开放的布局、挑高极高的天花板、舒适的公共空间、大量的休闲娱乐设施、绿植与精心设计的灯光、艺术品或“酷范儿”十足的室内软装等。

但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总结,面对建筑及空间,空间设计师最终还是要“将人们的生活感受作为基础经验主义方式来进行思考”。在一个人们要长期居住或工作的空间或建筑里,叠合着人的身体性、对工作和生活的真实感受、设计者本身的想法、来自外界的影响和使用者各式各样的需求。在安藤忠雄看来,即使空间设计师事后在对一个吸引人的建筑或空间进行复盘时,能总结出它所具备的所有成功要素,但如果他们不注入思考与感情,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只是一味机械地复制、组合这些要素,都不可能真正抓住使用者或在其中长时间生活的人的心。

安藤忠雄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中国创意产业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印证了。在国务院印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引导和带动下,在过去20年里,中国各省市和国家级的各类科创和创意产业园不断涌现。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园区重复建设、同质化等问题也在变得日益突出,产业园的空置率在不断上升。这充分说明,在空间产品层面上,如果空间设计师一味模仿谷歌或WeWork的风格,仅仅在空间里不走心地放入一些大众所熟知的设计元素,如现代雕塑、工业风的装饰、休闲设施、绿植等,是无法让产业园区这种空间产品具有真正独特的吸引力的。

想要打造一个独一无二并能激发用户创造力的空间产品,空间设计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解决希斯赞特米哈伊在心流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如何将令人兴奋和让人安静思考的环境叠加起来,如何为身在其中的人提供行动的自由、交流的便利,并尊重个人的创造力。实验证明,当创意工作者可以更加自由地掌控和改变周边的创作微环境,使之更符合个人需求时,才会显著提升创造力。空间设计师不仅需要贴心地创造出创意工作者们所需要的空间环境,还要为人们留足在其中自由改变和腾挪的余地,才能让心流更为自由地流淌。

液态环境:营造创意生产力网络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凯文·邓巴(Kevin Dunbar)绘制了一份产生好创意的信息地图,他把有利于信息交换与流动,因而也有利于创意产生的机制称为“液态环境”,反之则是“固态环境”。从那之后,建筑学家和室内设计师也开始研究如何创建一种新的工作环境,从而为促进信息的液态流动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持。

“空间究竟能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确实很难测算和量化。”陈红说,“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好的空间产品应该能转化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比如,待在德必的园区里,个人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提高;创业者或中小型企业主的事业发展顺利,他们能获得更多的机遇。哪怕这个空间仅仅能让大家每天上班时觉得心情不错,这也是一种生产力上的提升。”

在德必,总经理陈红负责领导设计师们进行空间设计,他接触到的德必客户都是创意工作者。不论是文化创意还是科技创新,他们面对的客户基本上是高学历和知识密集型的,这类客户所具有的创意及创新能力,代表着中国未来的生产力。德必将自己服务的绝大部分企业归为“轻公司”这一类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德必这家总部位于上海、以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为主业的企业对核心客户的标准画像。“这些人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工作强度都很大,我们做园区的初衷就是为这些人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让创意工作者们能够在其中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并让创意工作者提出更多、更好的创意。”陈红说。

根据陈红个人的体验,再加上和客户们的访谈、交流的结果,他认为,如今创意工作者们的工作时长绝非每天8小时,要想出好创意,人们即使形式上已经下班,但大脑仍旧会被工作占用,会在潜意识里持续斟酌和思考。“如今,创意工作者们在办公场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如果按8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算,那么他们一天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园区度过的。”陈红说,“创意工作者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长往往多于8小时,因此,我一般是以8+3(11小时)为基础,去考虑园区空间要为他们提供的服务。”

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创意工作者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体育锻炼、生活琐事、社交休闲、创意思考和短暂休息等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活场景会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这种不断变化的工作模式对陈红和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设计师不但要为客户提供一个舒适的办公地点,还必须能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高度融合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自如地转变身份、状态和心情。

陈红认为,德必的空间产品必须具备以下两种功能:一是关注个体,为身在其中的个体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缓解压力,提振精神;二是建立连接,即营造一种交互的环境。这种交互是多个层面上的交互,不仅能让人和人、公司“邻居”之间增加交流,而且能让园区和所在社区最终呈现出连接与融合的状态,即在利于产生好创意的液态环境产生“水波效应”。这样一来,信息和机会就能在个人、公司、社区间顺畅地流动,为身在其中的人带来更多机遇以提升创造力。

陈红说:“这就是德必在上市时将自己的主营业务归纳为‘商务服务业’的原因。”从一开始,陈红就认定,德必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在这个空间的基础上,再辅之以各种运营和服务,最终创造出一种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特殊产品。

“很多用户形容自己待在德必的园区中的感受时总会说‘很舒服’。”陈红说,“不要小看这个词,‘舒服’是一种很难量化的感受,它最终会转化为一种无可替代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提高客户的黏性,为德必建立起牢固的品牌护城河。”这种体验的背后,其实就是德必在空间产品中嵌入的独特设计原则在起作用。有了这种体验,再加上德必业务体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园区在各个城市的合理分布,最后就能出现“德必现象”——有不少客户因为公司成长而不断扩大租赁面积,在原有园区不能满足公司业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不得不“搬家”,但无论“搬”到哪里,这些公司总会首选德必的园区。

德必集团的两位创始人——董事长贾波和总经理陈红认为,“这种能给用户带来真正价值和独一无二体验的空间产品,就是德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他们把通过创新空间设计,最大限度且持续改善创意工作者的环境体验,进而激发灵感,提升效率,也即创意空间对创意人士的独特赋能,称为“空间生产力”。

[1] 《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分析了91名创新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提出了令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丰富而充盈的实用建议。该书中文简体字版由湛庐引进,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编者注 LFXvc/EyJb1u+r9jkzXPASs8DANTzuh2gaqQs+1g/DzVCsP9gZQlfYxdQjJSxAn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