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南方日报》联系我,说他们和佛山顺德区、北滘镇组织了一个调研团,有区镇干部,有企业,要到安徽合肥、芜湖调研学习。
合肥和芜湖的确是近年来中国的产业明星城市,但要和佛山、顺德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还是有距离的。
佛山是个地级市,2021年GDP为1.22万亿元,高出合肥800亿元左右。
顺德是佛山的一个区,2021年GDP为4064亿元,相当于安徽第二大经济城市芜湖的94%。
2021年顺德工业总产值达到11422亿元,在全国市辖区中首个突破万亿大关。顺德现有上市公司37家,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双万亿”实力,在县区一级罕有其匹。
北滘是顺德的一个镇。2021年GDP突破7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北滘拥有两家世界500强,美的、碧桂园。“给我一把螺丝刀,我能在北滘生产出任何一种家电。”这是过去对北滘家电产业链的概括,今天靠的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机器人和AI。
因为产业强,知名企业多,地铁直通广州,生活便利,北滘吸引了大量人才。北滘常住人口3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有45万,现有博士3000多人,硕士2万多人,本科以上10万多人。2022年3月北滘中学引进了15名高学历人才,包括3名清华北大硕士、2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名中山大学博士、1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
这么强的实力,要到合肥、芜湖进行“深调研”,我多少有点意外。
顺德区委常委、北滘镇党委书记唐磊晶说:“我多次听美的集团高管说芜湖的政府服务非常到家。美的1998年落户芜湖,当时只有一家企业,现在发展到14家,芜湖是美的除北滘总部外最大的生产、研发、销售一体化基地。合肥的产业投资,如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都非常出名。北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造成现代化科技都会中心,必须主动破除‘镇域思想’的制约,走出去学习。”
2022年8月21日到25日,我随“顺德区北滘镇合肥、芜湖深调研”一行,走进了十几家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并与两地的开发区、高新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进行了交流。
途中,正逢“寒气说”提出,而我们更多感受到的,则是发展的热忱,创新的活力,岁寒知松柏的韧性。
问题当然是客观存在的。如京东方,面临着液晶面板(LCD)的下行周期;如三只松鼠,2019年销售突破百亿元大关后,受流量红利见顶等因素影响,步入停滞阶段,正在强化供应链这一课;地方政府也说,财政压力不小。
但所到之处,我们看不到颓丧,听不到怨戾,看到的是拼力地搏,努力地创,坚韧地担当。
此行我见到的第一位企业家是洽洽食品董事长陈先保。他说:“做企业的人需要信心,消费者也需要信心,希望你这次调研,能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给人真实的信心。”
2001年创立的洽洽食品,2021年的销售额近60亿元,净利润9.29亿元,其中葵花籽的收入近40亿元。
把一个葵花籽做成品牌,一年卖40亿元,很了不起。花生也是很大的市场,但就没有“洽洽”,可能是因为没有陈先保这样的企业家。
安徽历来炒货兴盛,人们也知道炒制的瓜子吃多了上火,吃完了手脏,但只有到了陈先保这里,才真正用煮制的方式解决了这些痛点,并做成“百煮入味香”的品牌。洽洽创业第一年,就在央视黄金时段投了400万元广告,加上陈先保在糖烟酒公司工作时有渠道建设经验,“产品+广告+渠道”,很快成功。
但一直成功,比一时成功难得多。要坚持练内功、练基本功,什么时候飘飘然,就会吃苦头。
基本功之一是把原料搞好。在原料端,洽洽在不少偏远地区布局建设了原料种植基地,有种薄壳山核桃的,种碧根果的,他们输出种植技术,帮农民脱贫致富。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等地,洽洽每年推广种植的葵花订单面积有六七十万亩,累计带动了2万多前端种植户,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
洽洽还与种业公司合作,围绕消费者好吃、好看、新鲜的需求,不断研发,改良品种。
洽洽给我的启发是,一个行业的领导者,要努力把价值天花板往高做,让利益相关方都受益。如果总是向下,总是价格战,那整个行业就很不健康,也形不成什么积累。
现在,中国的食用向日葵在世界上有5项第一: 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种子科技含量第一,出口第一,从业人数第一(年从业人数200万以上) 。
新型研发机构是这几年的一个热词,指聚焦科技创新需求,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是政、产、学、研、用、金(融)紧密结合的新事物。
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已有2140家新型研发机构。
我们在合肥去了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哈工大机器人合肥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合肥工大智研院”),在芜湖去了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角信息智研院”)。三家机构各有特色。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院,由合肥市、经开区和哈工大合作,其模式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截至2022年8月已转化及培育科技企业7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有4个亿元产值的企业已具备走上资本市场的潜力。
合肥工大智研院,由合肥市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其模式是“校企共生”,即引导学校拥有科学技术成果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的企业有效结合,通过股权激励、自设立项目、“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等措施,助推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
长三角信息智研院,由中国科技大学和芜湖市政府共同组建,其模式是“科研立院、人才强院、产业兴院”,依托中科大的科研实力,以芜湖为试验和实践的初始载体,建设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有培育研发和科创的长远眼光,肯出钱出力,愿意提供“富养”的条件。
如财政支持,一般首个合作期为五年,按每年支持两三千万元计算,就是上亿元的投入。此外还有土地支持、基建支持(如代建办公楼和厂房)等。而短期内,政府并无经济收益,只是用符合科创规律的一些指标(如专利、人才)对合作方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二,抓住了紧密结合这个要点。
如在人才方面,长鑫存储和合肥工大的微电子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就进入企业做项目、发薪金。又如长三角信息智研院对接中科大,培养工程硕士,面向全国招生,第一年在中科大,后两年在芜湖的企业如海螺水泥、奇瑞等参与项目。
再如研发与产业相结合。长三角信息智研院针对海螺水泥在新型科技材料、高性能生物质基纤维、先进控制软件等方面的需求,与中科大的科研力量深度结合,并引进相关领域的国际人才加入。先进控制软件的项目已经孵化成公司模式,由智研院、海螺水泥、团队三方组成,不仅将在海螺的上百条生产线上进行成果运用,还向外部开放。这种项目就有了产业化的可能。
第三,有一支有情怀、专业化、市场化的队伍。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院的目标是“打造一批领军型科技企业”,院领导主动放弃了哈工大的教授职务,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有事业编制,完全市场化,像企业一样建立了使命、远景、价值观;合肥工大智研院的目标是每年培养6—8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团的企业家问了很多和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问题,智研院负责人对答如流,切中要害;长三角信息智研院的负责人原是芜湖信息办的领导,他们主动选择离开机关,要在科创大潮中有一番作为。
我们还去了上市公司科大讯飞,这是一家1999年创立的企业,最初就是中科大的大学生在语音领域的创业项目,今天已是一流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企业,在2G、2B、2C三个方向都有良好发展。我几年前来调研过,这次听说最近合肥市千方百计拿出了2000亩土地,在离现有园区不远的地方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产业园,科大讯飞是其中的龙头。
合肥放眼全球技术发展动向,打造“急终生智” “芯屏汽合”的产业名片,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切入—引进大项目—打造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的道路,社会已有广泛认知。
这次我们和相关政府部门、开发区有很多交流。产业精准谋划,政府精准支持,招商引智并举,项目高频调度,创新融资模式,这都是成功的经验。
2020年,合肥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12个重点产业,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如市委书记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市长担任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各县(市)区、开发区比照建立相同的工作机制。
我问,政府领导怎么可能都成为产业专家呢?
其实背后有国际咨询公司、著名产业投资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助力,他们结合已有的实践,编订出每个行业的全景图、未来投资路线图。而且多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园区已经培养了一批懂产业、懂投资的专业人才。所有大项目都有一套遴选、分析、过会、执行的机制。领导是在专业的基础上发挥项目拍板、亲自招商、协调服务等作用。
很多人说合肥政府敢赌,合肥领导说,我们不是赌博,是拼搏。
2008年前后合肥引进京东方第六代TFT-LCD生产线时,总投资175亿元,政府出了90亿元,剩余由银行贷款、政府担保。政府出资相当于彼时合肥一年财政收入的1/3还多,当时的市委书记说:“就算砸锅卖铁,玩命也要把它干起来!” 为此合肥甚至停建了地铁。
京东方在合肥已有3条线,2017年底建成的10.5代线投资四五百亿元,主要也是政府投入。等进入良性循环后,再向政府回购股权。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20亿元,合肥方面通过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4个主体出资180亿元,资本金根据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计划,分批按比例到位。由于合肥政府的产业投资有良好业绩记录,现在不少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在项目洽谈期就想参与进来。
我问,政府大举投入产业,会不会对民企有“挤出”的作用?
首先,合肥政府投的面板、芯片等项目,是民企投不动、不愿投的,而国家战略非常需要。比如京东方的面板出来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就开始降价,液晶显示产业逐步由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主导,“缺芯少屏”的少屏问题得到解决。新能源产业现在很热,但合肥引进蔚来汽车时,恰恰是蔚来最困难、找不到社会资本投资的时候;其次,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控制,而是打造产业的第一驱动力,等项目能自循环了,政府会全部或部分退出;最后,大项目都需要产业链支撑,这些产业链上有很多民企、外企,反而获得了机会。
从我们参观的合肥京东方及其配套企业、民企背景的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来看,情况确实如此。先导薄膜就是围绕给京东方配套专门到广东招过来的。
如果说京东方拉开了合肥的新兴产业发展序幕的话,20纪90年代芜湖市倾力支持的奇瑞汽车,则给芜湖的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芜湖有几个小汽车厂,但毫无竞争力,芜湖的领导认定汽车产业是未来,产业链长,带动性强,为此矢志不移要圆汽车梦,从长春的一汽引进了安徽同乡尹同跃。他们“谋于陋室,起于荒滩”,在农田荒滩、乱草茅屋上起步,没钱没人没技术,有的只是“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冲动和“干不成,我就跳长江!”的热血,有好几年甚至连汽车生产资质也没有,要找别的车企买资质。顶着“黑户口”,却成就了大业。
2021年,比亚迪在合肥投资150亿元做新能源汽车,在芜湖投资200亿元做新能源动力电池和配件。项目建设中,不管什么样的问题,芜湖政府的态度都是“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王传福的家乡——芜湖的无为经济开发区挂出了一个大条幅,“比亚迪为家乡争光,家乡为比亚迪助力”。一期项目3条生产线,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半年时间。
大项目的带动性很强。我听说,芜湖的领导和奇瑞的尹同跃董事长为了引进配套企业前来投资,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要见8批客人。
而奇瑞自身在发展中,也已孕育出伯特利、埃夫特、瑞鹄模具三家上市公司。像做工业机器人的埃夫特,最初就是奇瑞公司的设备科觉得国外的机器人维护成本太贵,自己鼓捣出来的。尹同跃说,奇瑞的“上市梯队”企业有一批,未来5年还将规划5家上市企业。因为奇瑞的探索,芜湖在新能源、农业装备、通用航空等领域都有一定布局,通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水平位居国内一线水平。
当各地纷纷到合肥学习产业招商经验时,其实这已是昨天的故事,合肥现在在做的是,在招大项目的同时,打造种子基金,从源头支持创新。他们希望通过生态建设,从一开始就哺育自己的孩子,而不只是到外地引大项目。
2022年5月,《合肥市种子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为在合肥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及优秀科研团队提供资金扶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就介入支持,帮助科研团队就地创办科技企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你们听到的都是‘投大’的故事,合肥现在更关注的是‘投早、投小、投科技’,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搬’出来,实现产业化,今年种子基金计划就投资70个左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止一位官员和本地专家对我们说。
早、小的科技项目从哪里来?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专班深入高校院所,摸排选拔符合条件的科研团队,在达成投资意向后就帮助团队梳理商业逻辑、公司股权架构等,提供“第一桶金”的申请流程也非常简单。
创新有风险,政府能容忍失败吗?据介绍,种子基金建立了风险容忍机制,允许基金出现最高不超过50%的亏损。超出部分,以相关基金管理机构所分得的奖励资金为限进行弥补。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我们在合肥听到了一个“留皖率”的概念,即到2025年,力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生留皖率逐步达到40%。
大学的办学方针也在调整,如安徽大学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双一流”主建学科,将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作为主攻方向,撤销了12个毕业生需求不旺的本科专业,停招了4个特色不够鲜明的本科专业,增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智能制造工程、生物制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8个新工科专业。安徽大学毕业生留皖率连续4年超过6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的毕业生超过80%。
在芜湖,从2021年开始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组建了“芜湖人才发展集团”,建立了规模5亿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建设了一批“紫云英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7天免费住宿,让他们以极低成本了解芜湖。凡此种种,把人才的招引、培养、服务、激励、保障整合起来,“用政府的力量来起到一个猎头公司的作用”。
2021年年初,芜湖把“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列为当年全市工作的“一号工程”,提出“十四五”期间,芜湖要累计引进30万名大学生。为此,书记、市长和其他领导分赴全国各地高校,开启了“百校宣讲招聘”活动。
2021年,芜湖吸纳3.3万名大学生在芜就业创业,同比增长105%。
在到合肥、芜湖进行专题调研前,我有一个疑问,政府、国资的力量这么强,民企还能得到多少资源支持?调研中发现,政府对于沿着生产性创新方向发展的民企的支持力度,一点不亚于国企。
美的集团自不必说,美的在芜湖(压缩机、厨热等产品)、合肥(冰洗产品)、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都有很大投资,是安徽家电产业的支柱之一。在美的等集团的带动下,安徽的冰空洗加彩电这四大件的生产台数已经位居全国第二。对美的,从省到市,历任政府都高度重视。
位于芜湖的美芝精密制造公司是国内最主要的空调压缩机制造商之一,产品供给国内外很多企业。美芝有一个供应商,粤美金属制品科技公司,位于马鞍山,为美芝提供压缩机配件,占其所需配件的45%。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政府专门协调,打破地域分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让粤美的配件能跨市运到美芝。如果不是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并担当风险责任,这是做不到的,那样的话,全球空调生产都会受到影响。
粤美的创始人严培棉在顺德和马鞍山的当涂县经济开发区都有企业,他是从顺德到马鞍山创业的,他说在顺德一年纳税2000多万元,在这里纳税5000多万元。这里的厂房够大,发展空间也大。他还当选了马鞍山市人大代表和安徽省第七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他拿着铭牌,很自豪地展示给我们看。
先导薄膜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在集成电路方面,合肥的目标是打造“合肥芯”“合肥产”“合肥用”全链条,为此招商人员跑到广州,说服高性能薄膜材料的引领者先导集团在广东清远基地之外,再在合肥建设新的基地,向京东方、晶合等芯片半导体公司提供半导体用靶材及薄膜材料。2017年,先导薄膜落户合肥,为合肥“芯”提供材料。前不久,他们获得安徽省“三重一创”重大工程项目的3000万元补助。
在芜湖市主干道长江南路和峨山东路的交会处,一块有湖有河、北临长江的两三百亩的土地上,有一座跨界的主题娱乐小镇——松鼠小镇。这块风水宝地的开发和运营者是民企三只松鼠,2019年上市时被誉为“国民零食第一股”。政府把这样的土地出让给三只松鼠,是看中了其创造力。
三只松鼠由“松鼠老爹”章燎原于2012年创立。他说:“我从我的家乡宣城市宁国县刚到芜湖创业时,我们只有两个人,一点资金,一个要在电商平台上打造坚果品牌的故事,但区里就很重视,区长每个周末都来开现场会。 所以芜湖一直都有开放、亲商的江城基因。 创业10年了,我很少去政府大院,10年加起来也就一二十次。反而是政府上门主动问我们有什么需求的次数多。海螺水泥过去是宁国的企业,后来总部被引到芜湖,奇瑞汽车是平地起高楼,我们三只松鼠也是外地人来创业,但我们在芜湖都成事了。”
三只松鼠公司党委书记潘道伟说:“记得我们刚创业时,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电商。市长去杭州等地出差,一回来就到我们这里,说在杭州听到了和电商有关的信息,来和我们分享。”
开放,包容,创新,让芜湖也成了一座电商城、直播城。所谓“万物皆可直播”,连卖果蔬、花卉、树苗的也在直播。据芜湖市直播行业协会的人介绍,2022年全市约有2000家直播单位,逾10万人从业。我们在美的的厨热产业园办公大楼看到,十几个直播室一派繁忙,美的总部在北滘,但很多产品的直播总部在芜湖。
我们在合肥调研的上市公司美亚光电是民企,2021年营收18.13亿元,净利润5.11亿元,净利润率很高,市盈率也很高,是一家典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它专注于光电识别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主要产品有色选机、X射线异物检测机、口腔CBCT 、耳鼻部CBCT等。
美亚的人工智能履带色选机,可以应用于大米、茶叶、中药材、杂粮、干果、果蔬等各种农产品,快速分色分级,剔除杂质。美亚的大米品质分析仪,可以在线检测大米各项指标,实时监控并调节产线运行参数,用数据指导砻谷、碾米、色选、抛光等设备实现精准生产,将节粮减损落在实处。
从制造业龙头到产业链配套,从互联网新消费品牌到专精特新,这些企业无不认可政府的亲商护商,而且都在扩张与发展。
这篇调研,从企业家之路、研发之路、产业之路、人才之路、民企之路五个方面,向朋友们汇报了我的观察与体会。
2022年8月25日上午,调查团一行召开研讨会,请芜湖相关部门、学者介绍经验,然后畅谈学习体会。
顺德、北滘的干部说,合肥、芜湖“无中生有”,在几乎是一张白纸上打造出那么多个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展示了企业的活力和政府的给力。政府既有传统的响应式服务,更有战略性的牵引,不仅画蓝图,更为落地扎根的企业做好全过程服务,很值得学习。
2021年末,芜湖市“1%工作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即围绕影响企业利润的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制约因素,采取集成、精准、务实的措施,努力实现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全市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或比周边同类城市利润率提高1%。 这种定量化的目标倒逼,也给顺德的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
顺德的企业家则对美的集团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美亚光电“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赞不绝口。
对我来说,还有几点体会。
第一,先飞地区的优秀企业,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以整个中国为坐标,在多地进行投资,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可行之路。比如美的,不是简单进行产能转移,而是在安徽打造新增长极,建设包括研发功能在内的综合性基地,起点很高。又因为后发,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规划建设,比以前的基地甚至可以做得更加现代化、数智化。至于人才、管理的外溢效应,更是难以估量。
第二,时势造英雄,风水轮流转。顺德的发展源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政策环境,加上“以港为师、对接国际市场”,以及强烈的市场化意识和本土商业文化传统,造就了原生态市场经济的崛起。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其所需要的产业形态、投资模式、知识禀赋、技术资本都会发生变化。如高资本投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仅依靠原生态的自然发育,不一定能生长出来。此时,那些拥有科教禀赋、政府敢为,又长期坚持制造业发展因此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有可能用创造性思维,开辟新赛道,实现新突破,一步就走在前面,一上场就成为新的主角。
第三,在一些战略性产业中,政府的手和市场的手,国资和民资,链长(政府)、链主(核心企业)和链条(上下游),通过建设性互动形成合力,至关重要。
第四,面对各种困难、别人的怀疑和一些先天不足的约束条件,不要畏惧,要自尊自强,尊重规律又解放思想。不是在约束条件下求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约束条件。很多条件原来不具备,那就创造条件,让条件具备。合肥、芜湖在产业发展中的撼动人心的力量,就是这种一定要争口气、不亦步亦趋、坚忍不拔开拓新局的力量。
第五,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创新发展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与其抱怨产能过剩,不如反思这种产能是不是一种落后的过剩。我在美的听说,他们的冰箱在2022年上半年销量并没有增长,但利润同比增长了80%,原因是结构变化了,中高端的比例高了,COLMO 品牌立住了,而这背后是系统化的创新。
谢谢顺德,谢谢北滘,谢谢《南方日报》的同行,我们一起在江淮大地感受中国经济的韧性,感受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创造之路,是怎么走出来的。那一个个热气腾腾的场景,我们共同见证。
北滘镇委书记唐磊晶在研讨会的最后总结中说:“让我们在暴风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而不是等着暴风雨结束。”
我们确实在困难之中,但当更多的人都有寻找阳光的心和行动时,我们岂会被困难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