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交往手段和人的形态变化

人的交往过程,实际上是人们的相互需要过程。当一个人需要必须从他人那里得到满足时,一般首先是把自己的东西成为他人的需要,只有成为他人的使用对象,自己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满足。

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与行为规范,这是一种外部的对立。这种外部的对立,表现了人的内在对立,即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对立。在这对立的两极上,一极是当作个体需要的自然人,在相对需要形态上;另一极是当作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在需要表现形态上。但这种关系的表现方法却是相反的,即在个体需要上表现了社会需要,在社会需要上表现了个体需要,人们的相互关系正是由这种表现而表现的。人实际上都是个体需要之人,人的社会需要性,只观念地表现在人的资格上,人的资格使和你对立着的行为规范,当作你现实的需要形态。行为规范实际上就是社会需要形态,公职人员当作社会需要的担负者,成为你相对需要形态的活的需要表现形态。人的交往过程,是由这样一个形态变化完成的: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由行为规范再到个体需要。当你个体需要转化为行为规范时,是你已经成为他人的个体需要了,从而,你取得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实现了你的资格;当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需要时,是行为规范与时时变更的个体需要相换位。由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的转化,是你的个体需要上升为一般的社会需要形态;由行为规范到个体需要的转化,是行为规范表现了你的相对需要,表现了你个体需要的社会一般的性质。由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由行为规范再到个体需要,这个过程按其物质内容说,是个体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循环,即由个体需要开始,又在个体需要的结果上结束。

由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的转化,这是人的第一形态变化。人的第一形态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从而获得资格上确认,和行为规范对人们正常生活的保障。在这种行为规范成为人们相对需要的需要表现形态的同时,行为规范也成为了人们自觉维护的行为准则了。在人的第一形态变化中,表现自己个体需要的行为规范不是在自己这里,而是在他人那里。要把表现自己个体需要的行为规范从他那里引出来,自己首先就要放弃自己的自然形态,成为他人的个体需要,就要使自己的生活在社会有用的形态上支出,成为社会生活、社会需要的一部分。因为社会生活、社会需要是在我们个体生活和个体需要对立的极面上,所以,要使我们的生活和需要成为社会生活和社会需要的一部分,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在这种奋斗的过程中,自然会有酸甜苦辣的滋味被我们这感觉体所感受。

当我们的生活和需要,已经是社会生活、社会需要的一部分时,这就又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需要,被类似于我们的其他人所代替。社会需要可以由我们竞争的人而饱和,而使我们的生活和需要成为过剩、多余的,甚至是无用的。社会生活可以不顾我们的意志,在我们背后发生作用,无论我们怎样都注定要接受社会生活强制性的公断。我们的生活在今天还有社会必要生活的性质,但明天就不见得有了。

人天然是行为规范的表现材料,所以,才有公职人员当作需要表现形态来表现我们的相对需要。从公职人员一方看,是行为规范表现我们的相对需要;从我们自身看,是我们把自己当作他人的个体需要。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的转化,同时就是公职人员在表现我们的相对需要。人的资格是对象化在人本身的行为规范名称,资格的现实,同时就是担负行为规范的公职人员表现人们相对需要的实现。当作公职人员,他是个体需要转型的形态,是人的第一形态变化的结果。行为规范当作观念的需要尺度,一切人的相对需要包括公职人员都要由行为规范来尺度,所以,行为规范成了人们个体需要观念的对立物——需要表现形态。

就行为规范说,我不能辨别他是由那个人或那些人产生,因为它是无差别的人类生活等一的社会体化物。所以,在行为规范上,人与人的区别消灭了。在人的第一形态变化运动的始点上,个体需要乃是别一个体需要的终点,这一终点同时又是别一个人的第一形态变化的始点。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的第一形态变化,同时又是别一个人的第二形态变化,即由行为规范到个体需要的变化。因为行为规范是人的需要表现形态。所以,可以当作观念的一般人,来表现人们的相对需要。行为规范的需要尺度和资格标度的功能,指示了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需要的限界。

行为规范到个体需要的变化,同时就是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的变化。一个人的形态变化,始于个体需要,又终于个体需要,行为规范在当中起的是媒介作用。一个终了的个体需要,就是别一个体需要的开始形态。当作个体需要的需要表现形态——行为规范,能够分别同时表现多人的个体需要,所以,会有同时多人的形态变化。

个体需要和行为规范的相互转化形态,是人的形态变化内在矛盾的运动。公职人员当作行为规范、一般需要表现形态的担负者,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古代的各种君主,近代的总统、主席等,并形成不同时代的统治形式;被需要表现形态表现的那相对需要形态的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称谓,如古代奴隶、近代的农民、并形成不同时代的被统治形式。统治形式和被统治形式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人的需要形态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表现人们相对需要的行为规范,一旦被公职人员所担负,就极易把一些人变成奴隶而形成一个被压迫的阶级。所以,统治形式总是国家的统治形式,是阶级统治。因为无论在人的第一形态变化上,还是在第二形态变化上,都有个体需要和行为规范对立并存的两极,这样,同一个人可以一次通过两种相反的形态变化,所以,人们的个体需要又总是和行为规范、公职人员、国家统治形式相联系。

由个体需要到行为规范的第一形态变化,由行为规范到个体需要的第二形态变化,这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是一个循环。任一个体需要的脱弃,都同时是别一个人个体需要的取得;任一个体需要的取得,都同时是别一个体需要的脱弃。当一个人形态变化的开始,同时就是别个人形态变化全过程的结束。每一个人的形态变化的循环,总是与其他人的形态变化的循环相结合着,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人的交往。

人的交往只有个体需要的满足,才是实在。我这会需要他,因为他对我的个体需的满足是实在的,但他往往不会想到我这会需要他;相反,他这会需要我,因为我对他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实在的,但我往往不会想到他这会需要我。这种无法控制的社会的自然关系,在人们整个交往过程中会偶然地产生。所以,人的交往不是个体需要的简单换位而终结,交往会打破个别人和个别地方的限制,而结成人类生活的社会关系。

在人的交往过程中,个体需要可以从交往中退出,但行为规范不会消灭,因为个体需要从自己的形态变化系列脱出,是以行为规范的替补为条件的,个体需要和行为规范总是相互转化。行为规范的不断替补,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脱出的个体需要,而使个体需要和行为规范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人的形态变化,个体需要会把自己的公职人员带到形态变化系列中来。个体需要和行为规范,当作两个立在对极上的人的相互关系,是同一的行为。如果公职人员在交往过程中,不能表现个体需要或人的相对需要,那么,就会因为二者没有同一性而相脱离。

人第一形态变化的完成,可视为事业生涯的一个阶段,是个体需要一个自己独立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没有行为规范表现你的相对需要的过程,你就不会有第一形态的变化;你完成了第一形态的变化,也不会马上就完成第二形态变化,所以,人的形态变化没有时间上、空间上、人身上的严格限制。人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对立,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对立,这种相互对立的关系,同时又保持着内部的同一性,而这同一性又是运动在人与行为规范这外部的对立性中。人的内在矛盾,是在人的形态变化的各种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态。所以,人的各种形态变化包含着矛盾的斗争性,并有激化的可能性。如果人的形态变化的矛盾激化,人的形态变化的同一性就只好在混乱动荡中来维持。但在人与人的关系极明白、极合理的直接社会化的生活形态里,这种矛盾激化是不存在的,如在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个体需要虽和行为规范共处于统一体中,但社会主义的行为规范当作表现人们相对需要的需要表现形态,把一切都调整好了,保持了社会和谐。

行为规范当作人的交往的媒介,取得了交往手段的机能,这种机能是人的形态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gZk8ZPJdQbEP/cWVMY2CFp5wgLA9bSBjblO0hu2chYvAvdYgJcsCGe1Tn39+W6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