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需要尺度

由人的交往过程,产生了表现人们的相对需要的行为规范形态,但这个形态是交错地、暂时地由这个人或那个人担负。行为规范一旦由那个人担负,这个人便成了担任社会机能的一个时代的公职人员。因为人们的相对需要在量上是有差别的。所以,表现人们相对需要的行为规范,必须能够使用到所有不同的人上去,并又能由各不同的人集中上来,这正是公职人员赋有的功能。

一切人的相对需要,都要由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表现,公职人员当作行为规范或需要表现形态的担负者,是人们相对需要的表现材料。所以,人们的相对需要都要同这个公职人员相联系,都由他来表现。这样,他成了需要尺度,成了活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的相对需要在量上有了一个客观、现实的准绳。

行为规范当作需要尺度,是社会必要生活时间的现象形态;社会必要生活时间,是人们内在的需要尺度。行为规范在这里并没有直接代表生活时间,行为规范之所以不直接代表生活时间,是因为生活时间在生活过程的结果上已凝结为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当作需要尺度,不仅表现你的相对需要,同样也可以表现所有人的相对需要。所以,人的相对需要表现是一个无限的系列。只要人们的相对需要有了行为规范的表现,就会有人们的资格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于是人们便可以相互直观比较各自需要在量上的差别。人尽管是复杂的,但人们的相对需要都要由统一的行为规范来表现,由统一的行为规范来尺度。把不同人的需要,标度为不同的资格时,人与人的差别就被标度出来了。行为规范之所以能够当作需要尺度,是因为公职人员是行为规范的担负者。公职人员本人个体需要的变化,一般不会妨碍公职人员的社会机能,因为无论公职人员自身的个体需要怎样变化,人们考虑的只是他所担负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历史上尽管有公职人员的人事代谢,但行为规范和它的功能还是相对稳定,新老交替,继往开来。人们的资格,是行为规范表现人们相对需要的现象形态,所以,透过资格的现象形态,可了解人们的相对需要和行为规范的社会性质。

行为规范当作人们相对需要的需要表现形态,具有需要尺度,标度人们资格的社会机能。但是因为人们的相对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表现人们的相对需要的行为规范也必须相应地发展。在这里,先进的行为规范会代替旧有的行为规范,如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和马克思主义相抵触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就逐渐失去了表现人们相对需要的社会机能,尽管有的保留了原来行为规范的名称,但已不是原来的行为规范,这行为规范的担负者,也不是原来的公职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旧有的公职人员,会为新一代公职人员所代替。从中央到地方的历代官制名称,虽纯粹是一个时代民族习惯,但各种法定的官制名称,都是行为规范表现人们相对需要的机关标度。

人的资格表现在行为规范的名称上,行为规范的名称标度了人们的资格,比如司法助理员,司法是行为规范的一个名称,助理员是一个人的资格。助理员的资格表现在行为规范上的名称是司法,司法行为规范标度的他的资格是助理员。因而,表现他相对需要的行为规范,就在司法助理员的资格上确定下来了。

资格是对象化于人自身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名称。所以,任何人的资格及行为规范总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假设社会必要生活表现在他的生活上,他的资格是他相对需要的行为规范表现,无论他的资格提高了或是下降了,这提高或下降了的资格,总归是他的需要形态,是他内在的一定社会必要生活时间的表现。人的一定需要转化为某种资格时,这种转化关系,会表现为人与行为规范的关系。在人的资格形态之内,人的资格和人的需要有发生背离而不一致的可能性,但这无规律性的盲目发生的作用,正是在贯彻社会平均法则的规律。

行为规范是人们的需要表现形态,有标度人们资格的机能。但人们的资格不等于就是行为规范,因为资格表现可以是想象的。如宗教的神、和尚、道士的资格,是宗教行为规范标度的,但宗教行为规范是想象的一种需要表现形态。所以,想象的需要表现形态标度的宗教信徒们的资格,也必然是想象的。想象的需要表现形态,始终都要依从现实的需要形态。所以,宗教信徒们的相对需要,归根到底也只能由现实的需要表现形态来表现。神是不会给人们任何东西的。

行为规范表现人们的相对需要,就是人们为行为规范把自己让渡出去,从而取得自己的一种资格。但是,人们决不能把自己的资格当作行为规范来说明,因为资格只是行为规范对人们相对需要的标度。人们的资格被标度,只是因为行为规范当作需要尺度。 w+9hn6/uM5mY1l24um7XFxQdE7xjm4fdaBRXSkfqYSlqrxWtrhkBXZ7szWnewW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