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重新找回自己

我有很多朋友。他们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我的写作素材,来说明各种道理。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业界著名的专家。他开设了一门课,有很多用户,很多同学把他的课件打印出来,作为参考教材。他去很多地方讲课,做咨询,都会被问道:“你的书什么时候出?”

按理说,他已经有了很多的素材和专业基础,要出一本书一点都不难。他也曾这么想。可是几年过去了,这本书还没有面世。

其实,书早已写得差不多了,只是写到最后一章的时候,他忽然就没有动力继续往下写了。他开始到处游荡,一边为自己制造拖延的理由,一边分析自己拖延的原因。

原因不难分析出来。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反映在书上,这种高要求就变成了很难达到的高标准。他总想写一本书,能够真正代表他自己。以这种高标准看,他越看自己的书越不顺眼。其中不顺眼的一点,是他去讲课和做咨询时,常常会很犀利。在那些场合,他需要用尖锐的逻辑去刺破问题的本质,用尖锐的言辞来引发大家思考。可是言辞变成一本书时,这种尖锐就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说理。他很难接受这样的自己。

他觉得是自恋导致了拖延,问我有什么克服自恋的办法。

我想了想说:

“你不可能写出一本能真正代表你的书。这本书不能,别的书也不能。不管你写的书有多好,它都只是局部的、片面的、静止的,而你的自我却在不停地发展。怎么能用一杯水,去代表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呢?”

“至于你不喜欢自己高高在上的样子,”我说,“这不是自恋,这是很好的反省。你应该专门设一章,把你自己的这种反省写进书里。你可以这么告诉读者:如果你不喜欢我的书,那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自己也不喜欢!而且我还能比你们批评得更专业!”

这位朋友听了频频点头,觉得很有启发。

我没跟他说的是,我也有一本书从签订合同决定重版,到真的面世,已经有两年多了。重新修订花了一年,修订完想题目又想了一年。最后只剩自序了,写自序又花了两个月。我也没告诉他“你们不喜欢我有什么了不起,我有时候也不喜欢我自己”,这句话不是我临时想出来的,是我经常用来安慰我自己的话。

时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我的话对他是否真的有启发——反正我还没见他的书面世。但我的话,对我自己倒是很有启发。这次谈话以后,我就开始完成这本拖了两年还没完成的书——也就是你面前的这一本;开始动手写那篇拖延了两个月还没动手写的序——也就是你现在正在读的这篇序。

这本书的原版,是我的第一本书。它第一次出版,是在2017年。那时候它的名字叫《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入选了豆瓣当年的高分图书榜单(社科·心理)。这几年,也有不少读者跟我说,这本书帮助他们度过了生命中艰难的阶段,并问我书什么时候重版。这是我愿意重版这本书的原因。

但如果你在进步,重读以前写的书,总会有些不好意思。就像一个已经长大的人看自己青春期的日记,除了为当时的血气方刚所感动,还会因其中的不成熟而羞愧。所以,我做了大量修订工作。除了文字的修正和素材的更换,我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多年后的回望”环节,写了我多年后重读这一章,对这一主题新的思考和感悟。这样,你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作者怎么吐槽自己的书,还可以从他的吐槽里一窥他这几年的思想变化。

当我透过这本书回望过去的自己,我告诉自己,不要要求完美,无论对你自己还是对一本书——尤其这还是一本教读者“如何接纳不完美”的书。我看到了很多真诚,也看到很多生涩。对于生涩的部分,我劝自己说:“不要羞愧,接受它,这是成长的印记。”

另外,趁着重版,我把书名也改了。新书名叫《重新找回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也源于我最近几年的进步:我越来越懂得从自我发展的进程来理解幸福。如果说,生活在永恒的“自我和现实的矛盾”中的我们,会有那么一些间隙超越了这种矛盾,变得更接纳自己,活得更真实,更能投入于工作和关系,而我们把这些珍贵的间隙叫作“幸福”的话,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间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新的矛盾和失衡很快又会到来。正如佛家所言,众生皆苦。人的成长是包含很多痛苦、挫折、挣扎和领悟的,和这些重要的人生经验相比,“幸福”这个词显得太过轻巧和片面,没有办法概括自我发展的全貌。

那什么词能更好地概括呢?看起来,这本书讲了很多不同的成长主题:成长型思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匮乏和不安、关系中的独立和边界、接纳与改变、结束与开始……其实,这些主题都可以归为同一个主题:人的自我寻找。

人很容易迷失自我,尤其是当现实并不如意时。就好像,你心里有一个想成为的自己,而现实或关系逼着你接受另一个自己。尤其是当变动来临时,如果不接受这个现实,你会一直挣扎、痛苦;如果接受了这个现实,你又会忘了自己是谁。在童话故事里,迷失的主人公会走进黑森林,去重新寻找自己是谁的答案。而你也会走进你的黑森林,去寻找你是谁。

本书所讲的,就是这个艰难的寻找自我的过程。是讲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你又该如何为自己找到一条可能的出路。

而当你终于找到那个新的自我时,也许你会发现,你认得他!他就是你原来的样子。那个还没有因为受伤而害怕,能够投入做事,也愿意接近他人,还会天真地打量世界,跃跃欲试地想要开始冒险的少年;那个怀着初心,还没有背负那么多别人的目光的自己。

原来,寻找自我的终点,就是它的起点。

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祝你重新找回自我。 1he+0hIi62J7fjIuWCYPARJajzpU8Dy8zgrM/Gi3PNCu/TpCmYdowB98Fu4/gT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