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
打破自我怀疑的魔咒

正视自己的价值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想了解自我价值,就要了解价值的问题。所谓价值,就是我们在进行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并对自身有意义的客观属性。

价值由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两方面构成,这一课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后者。

当一个人的能力得到认可,并被他人或社会需要的时候,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提出,在人的一生当中,最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求,之后是安全、社交需求等基本的需求。当这些都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去追求一个更高层次的对自我价值的需求。

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而遇到很多问题: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是无法得到别人的赞同?”

“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总是把事情搞砸?”

“为什么我这么平凡?一点价值都没有?”

构建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自我怀疑,这是一个漫长的征程,但坚持下去,彼岸就是荣光。

找到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

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明确区分世俗价值和自我价值。当一个人认为名牌包比自身能力更能武装自己的时候,就是将世俗价值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但赚更多的钱并不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只是对物质的追求。

自我价值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和你的人生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主观感受。而且,价值是多元的,没有高低之分和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擅长和陌生的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不是让你成为全能人才,而是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郭冷今年47岁,至今未婚,他曾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爱徒,他的自我价值是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然而,因为一次意外,郭冷拉伤了韧带,便与舞台无缘了。后来他成为一名舞蹈教师,从台前舞者到幕后老师的转变,也让“帮助他人登上舞台”成了郭冷新的人生目标。

在不同人生阶段,我们也会拥有不同的自我价值。

“道理我都懂,可眼前的路实在太难走了,人到中年,还要遇到这么倒霉的事情!”来访者赵先生无奈说道。

赵先生的问题是共性的,他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心理学上说自我怀疑是“主观的对自我看法的怀疑或不确定”,赵先生的情况无疑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认同障碍。

我们每个人天生就背着一块又大又沉的板子,这块板子代表了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它无法舍弃,也不能放下。可有的人,投机取巧,会将板子锯短,得意扬扬地看着负重前进的其他人,自己则“轻松”前行。

然而,道路的前方,总有许多又宽又深的沟壑,这时候,长长的板子就成了桥梁,被锯短的板子变得一无是处。

这告诉我们,背负着的板子,是让我们直不起腰的负重,也是帮助我们跨越困难的桥梁。不要觉得只有自己最倒霉,这是“旁观者差异”所导致的错误心理。

追求自我价值的路途必定是坎坷的,这条路与苦难有着同一张脸,但只要我们获得了自我价值,就能让它成为我们日后跨越困难的桥梁。

小事情成就大价值

李春燕是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得者,她2000年从卫校毕业后,在贵州省大塘村当医生,这是一个“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把巫师请”的贫穷落后的小村落。李春燕甚至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她提着一个竹篮子,在田间地头穿梭行医,她是平凡的百姓,普通的赤脚医生,但她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十里八乡人民的健康。

李春燕的自我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她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拥有对职责的坚守,对生命的负责。从小事开始做起,这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方法。

福特汽车是享誉全世界的知名汽车品牌,它的创始人福特在参加面试时,发现同去的几位竞争者都比他更有优势,可他们都在一件小事上败给了福特。面试的办公室门口有一张废纸,除了福特,没有一个人看到。面试官认为,若是能看见小事,眼里一定容得下大事;可要是只能看到大事,却不一定看得见小事。

将小事做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洛克菲勒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人一定要有远见,只有长时间地吃苦,才能长时间地收获。”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早年在企业工作的时候,公司已经濒临破产,他成了那一批大学生里最后一个坚守在岗位上的人。他不断钻研技术,努力开发,最终让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为他后来创立京瓷打下了基础,他也在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说起来,稻盛和夫所做的,就是将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

像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

知道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从小事做起,我们再来说说自我价值的心理层面,那就是要相信自己是独特的那一个,每个人的存在一定有自己的价值。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说: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可现实是,人们会在遇到挫折或问题时无法控制地讨厌自己,有因为肥胖不喜欢自己的女生,也有因为和朋友闹矛盾而讨厌自己的人,一旦事情发生,这类人第一个埋怨的就是自己。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极低,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是来自他人的认可,而非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人在心理学上是“讨好型人格”。做任何事情,他们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迎合他人的期许,价值感不是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而是他人反馈而来的。

心理学家苏珊·纽曼表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

心理学上说,当一个人做事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时,那么他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自我存在;但如果一个人做什么都是从别人的感觉和想法出发,那么他的自我就是虚假的,这个虚假的自我会让这个人异常痛苦。

所以,在生活中,如果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就要警惕起来。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学着拒绝别人,不要强迫自己;其次,通过学习,提升自我能力,不要在乎他人的评价;最后,就是敢于表达真实情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要拿自己的价值和他人攀比,也不要因为自我价值和现实的落差而自暴自弃。

行动起来,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自我价值。它不用多伟大,也不用多震撼,我们的人生,是由几千几万个选择组成的,当人生走到尽头,你回首而望时,发现最对不起的人竟然是自己,这才是最遗憾的事情。 argSdE5zP3kkgvf94zFpFTJEZAulDtLBjkRsx56BNMtW9bUgismmEMmASXcj/r0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