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孔方之祖

平天下易,定货币难。

直到沙丘暴死的那一年,秦始皇仍未完成货币铸权与形制的统一。

● 战国半两

它形状杂肆,大者如拳,小者如豆;它面文无章,有笔锋夺魂,有稚幼失真。它绝非长寿,向前抱愧传之千年而不绝的贝币,向后难比行用七百余载的汉魏五铢。它亦非粹美,君不见那燕刀齐匕的铮铮铁骨,或是鬼脸铲布的朴拙风韵,更遑论莽币、徽宗钱币出人意表的精妙情态。但它是遮不住的隐隐青山,断不绝的悠悠绿水。它哺育着秦人从栎阳走到咸阳,使秦国由荒服而践帝祚。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此后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皆用秦币,万世而不易。它就是方孔钱的鼻祖、泉林顶峰上的皇冠——半两。

半两是圜钱的一种。圜钱,又称环钱,与布币、刀币、楚币合为战国的四大货币体系。圜钱起源于魏国,流行于诸国,魏国、秦国、齐国、赵国、韩国、两周等都有圜钱。魏国圜钱多形如圆环,又名圜金;秦国圜钱形制与魏不同,外圆内方,又名圆钱。一般而言,圆孔圜钱早于方孔圜钱,竖读、环读面文早于横读面文。

● 垣字圜钱

圜钱有圆足布、玉璧和纺轮等起源说。一般认为,圜钱与布帛、刀币一样,起源于一种生产工具,即纺织用的纺轮。在远古的纺轮之上,经常可见由中心圆孔向外发散而出的神秘纹饰。它们蔓延而幽深,或似太阳之晕,或似斗转星移,或似河中湍流。这圜形是“玄之又玄”的生命起源,是先民对日月阴阳的顶礼膜拜。它附于纺轮,庇护天下寒士,又传于玉璧,聊以敬天法祖,最终衍化成了货币,蹶张于神州浩土。

魏国是最早使用圜钱的国家,圜钱种类也最多。出土和见著录的圜钱有“共”系列(共、共屯赤金、共少半釿)、“垣”系列(大型垣、小型垣)、“桼垣”系列(桼垣一釿、半釿、半睘)、“济阴”系列(大型济阴、小型济阴)、“卫釿”“卫圜”(魏国卫地铸),共五地12种。

魏国圜钱的铸期可与《史记》记载相证。魏文侯占领上郡,魏襄王七年(前312年)失上郡(《史记·魏世家》:“魏襄王五年,予秦河西之地。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桼垣属上郡,“桼垣”系列铸造下限为魏襄王七年之前。魏国桼垣出现圜钱之后,其他的城邑也开始铸造。“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复与之。十八年,错攻垣。”(《史记·秦始皇本纪》),“垣”系列铸于秦昭王十八年(前289年)之前,即魏昭王之前。魏武侯时期,魏国占领了共邑,至魏景湣王元年(前242年)左右,共邑被秦国占领(《史记·魏世家》:“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三年,秦拔我汲。”)。“共”系列铸于此间。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在济阳筑城,魏景湣王五年(前238年)失去济阳,“济阴”系列铸造于此间。“济阴”圜钱币文为横读,出现时间较晚。魏安釐王二十三年(前254年)灭卫国,魏景湣王四年(前239年)秦国攻占濮阳,卫釿铸造于此间。“卫釿”币文为横读,时代较晚。

秦国圜钱圆孔、方孔皆有,圆孔有十四·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方孔有半两、两甾、长安、文信等。十四·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中的“珠”表示珠玉,不是表示重量的“铢”“朱”,有人认为此二币有纪念性质,纪念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十四年初为赋。半两自秦惠文王始铸,至汉武帝时消亡,一般将半两分为战国半两、秦半两、汉半两,作为圜钱意义的半两是战国半两。两甾即两锱,一锱为六铢,两甾为半两。有人认为无郭两甾系秦国铸,有郭两甾系韩国仿铸,一说有郭两甾应是战国末期秦灭韩后,由两位秦国公子封地于“宛”所铸,有郭两甾出土地点非常集中,即“宛”(南阳)。长安是秦王政之弟长安君成蟜的封号钱。文信是秦相吕不韦的封号钱。

● 离石

赵国圜钱圆孔、方孔皆有,有蔺、离石等。周圜钱为圆孔钱,有安臧、西周、东周。齐国圜钱为方孔钱,有“賹”系列(賹刀、賹四刀、賹六刀)。賹应为齐国地名。燕国圜钱为方孔钱,有一刀、明刀(易刀、匽刀)、明四(易四、匽四)。诸国晚期出现各类圜钱,正源于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对山东六国的影响。

●賹四刀

魏武侯七年(前389年),五万魏军身着重甲,头戴铁胄,腰悬强弩,背荷箭戈,手持利剑,携三日之口粮,日驱百余里,在一个冷飕飕的夜晚赶到河西的阴晋。只见他们擂起战鼓,焚起烈焰,向睡梦中的五十万秦军发起进攻。高地上的大纛下,是西河郡守吴起在沉着指挥。吴起在战前曾经颁布铁律:如果车兵不能俘获战车,骑兵不能俘获战马,步兵不能俘获敌兵,此战即使大胜,也依旧无尺寸之功。

● 半两

更为奇怪的是:这五万魏军都是未建尺寸之功的新卒。对此,吴起曾向魏武侯解释:譬如千人追凶缉盗,却无一人不怕穷途末路的盗贼反扑。如今有五万如强盗般渴求战功的新卒,区区五十万秦军又何在话下。

是夜,魏军强弩齐发。森森的冷箭将黑夜穿出了一道道口子,如同阴司鬼官的判笔,可怖地吞噬着生命。秦军猝然而起,惊恐地张望着从四面八方冲来的“罗刹”。

在战场的一隅,一名魏兵腿伤发作,从疾驰的战车上摔下。战前他也曾心生退意,直到主将吴起亲自为他吮脓血,与他同衣同食,他才终于决意死战。他的母亲听闻此事后哭号三日,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也曾被吴起如此关切,最终战死沙场,不知这一次儿子的白骨又是何人来收了。

● 半两

他拼折了战戈,被秦军逼至死地,突而曲腿跳将起来,生生把数十名秦兵喝退,然后不由分说地拔剑冲锋,直直地倾倒在秦军的人海中……

在秦人“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哀曲里,魏将吴起完成了自己战争生涯的巅峰之作。这场名为“阴晋之战”的屠杀,彻底阻断了秦国东进的步伐。

正当秦国遭此大难、面临亡国之虞时,钱法却为之大变。阴晋之战后,魏赵交恶,无暇西顾,秦国得以喘息。在秦献公与秦孝公的带领下,秦国走上了师法魏国、变法图强之路。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秦献公七年(前378年),秦国“初行为市”。彼时秦国开市兴商,老旧的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流亡魏国近三十年的秦献公,理所当然地开始效法魏国,铸造圜钱。最初的秦国圜钱或许仿造魏制,或许径用魏钱。商鞅变法后,开始出现本土化货币。

秦献公的新政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可谓意出同源,其实都是在效仿魏国的李悝变法:李悝废除世卿世禄,秦献公冷落公族,商鞅在废除世卿世禄之余,还鼓励宗室建立军功;李悝废除井田,秦献公继续推行初租禾,商鞅则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李悝实行法治,颁布《法经》,秦献公户籍相伍,实行连坐,商鞅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李悝改革军事,训练“武卒”,秦献公废除人殉,增加兵员,商鞅通过军功爵制,建立起大秦铁军。

在商鞅变法中,有两点尤为后世借鉴。一是重视组织工作。商鞅的两次变法都进行了户籍改革,登记户口(姓名、身份、籍贯、性别、婚姻和体貌年纪)、分类管理(普通民户籍、徒籍、役籍、高爵者籍、私奴籍、宗室籍和市籍),再以户籍为基础,建立起什伍连坐制、军功爵制。二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土地生产粮食,粮食事关民生,农民承担兵役,重农抑商本质上是为了保证国家的实物性财政资源(粮食、布帛、人力),进而保证国家的稳定。商鞅因重农而“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开荒、重新丈量土地,还颁布了“平斗桶、权衡、丈尺”,这是始皇帝统一度量衡的先声。

在商鞅变法中,有两件大事尤为重要。一是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据《史记·秦本纪》曰:“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秦国决意迁都咸阳之前,国都在雍(今陕西凤翔西南)。商鞅为了摆脱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在雍的保守势力,决意迁都咸阳。咸阳地处秦国的中心,临近渭河,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迁都咸阳后,有利于争取中原,图谋东进。二是秦孝公十四年(前348年)实行“初为赋”。所谓“初为赋”,就是规定农民除了缴纳实物租之外,还要用货币来缴纳赋税。为此,秦国铸造了十四·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以示纪念。

● 战国半两

商鞅变法后,秦国从偏安西隅的蛮夷之国一跃成为逐鹿天下的虎狼之国。秦都咸阳也成了比肩临淄的商业中心,半两、两甾等圜钱开始流行。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秦廷废除锱睘,以“外圆内方”的半两为国币。半两正式成为秦国的法定货币。

半两的始铸时间,可谓是众说纷纭。其中以“秦始皇始铸说”和“秦惠文王始铸说”最为盛行。

“秦始皇始铸说”曾经是学界的共识。1954年,考古人员在四川省巴县和昭化的两处战国墓中发现了半两钱,但囿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这一发现并未受到重视。此后考古人员虽在多地的战国墓葬中发现半两钱,但依旧论者寥寥。直到1979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群M50发掘现场,与(秦武王)“二年”“四年”纪年木牍相伴出土的,赫然有7枚半两钱!考古人员从该墓出土的漆卮、漆奁、双耳长盒和漆耳杯等漆器群的髹漆工艺、器形和纹饰等与西汉同类漆器之差异,判别出该墓为战国晚期墓。这一无可辩驳的历史铁证,彻底粉碎了流行两千余年的“秦始皇始铸说”。

● 战国半两

“秦惠文王始铸说”源于《史记》中的记载:“(秦惠王二年)初行钱。”然而本说亦有疏漏,秦惠文王二年的“初行钱”,确实使半两成为秦国的国币,是秦国中央政府铸造半两之嚆矢。但是在成为秦国国币之前,半两或许已经以私铸的形式开始铸造了。秦惠文王与商鞅素有罅隙,上台后将之车裂。商鞅虽死,其法未败。秦惠文王为了表示与商鞅变法的制度的区别,改铸商鞅变法颁行的“一珠重一两”系列,另铸“半两”钱,亦合乎情理。

《吕氏春秋》说:“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所谓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天上的日月五星周而复始地转动,地上的山峦河岳则经世不变,所以有风雨兴焉,所以能泽被苍生。“外圆内方”所阐释的秩序伦理不仅是王道,更是天道!

这是猋起云合的大争之世,是侧榻难息的无礼之时。历代秦君以法为尊,以诈张势,奋之爪牙,禽猎六国:破韩于伊阙,屠赵于长平,败魏于河西,诛楚于鄢郢,惊燕于易水,弱齐于济西。六国方生方死,捱运度日,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于后矣。

● 战国半两

秦始皇破除七国之畛域,联华夏为一体,抟为大群,以与匈奴、百越一决雌雄,人誉之为“千古一帝”;那半两与贝币、布币、刀币、圜钱、楚币,“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以有两千年绳绳相续之方孔钱币,我赞之为“孔方之祖”。而秦国振起天声、廓清玉宇的内在逻辑,不正与半两凭借己身之重量、大小、携带方式、铸造方式同其他先秦货币生存竞争,从而优胜劣败之道理同出一揆吗?

● 圜钱、半两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随即统一货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货币,从此天下皆用方孔钱,至清末而不绝。

秦始皇统一货币,不仅是货币形制和货币文字的统一,还有货币材料、铸造方式和交易方式的统一。实际上,夏商以来,以黄金、珠、玉为代表的贵金属和宝藏承担大宗贸易、赏赐职能,以布、粮为代表的实物承担日常日用的小宗交换,而以铜、铁为代表的贱金属铸币的流通区域、交易规模都很有限。直到战国中期以后,铸币多样的铭文和铸形都走向了统一,如诸种形状的布币基本都演化为面文为“平阳”“安阳”的方足布,面文多样的圜钱都演化为魏国的“垣”与秦国的“半两”,各种面文不一的楚国鬼脸钱都演化为面文为“巽”的蚁鼻钱……贱金属的这种统一化变革,表明了区域强权(诸侯国)对它们的重视,将铸造权收归、铸造物统一。从民间到官方,从地方到区域中央,从自铸到官铸,从杂多到统一,这是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后世的纸币、白银概莫能外。至此,贱金属开始在流通领域承担重要功能,它们的流通领域与交易频率也前所未有地扩张和频繁。从这个角度而言,直到战国中后期时,以铜为代表的贱金属货币才在经济生活中有了重要的价值。而由于出土和典籍的记载,一般的货币研究者、钱币藏家将先秦贱金属货币作为先秦货币研究的重心,这其实是一种不适切的错位。

《汉书·食货志》载:“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可以看出秦朝统一货币的三点内容。一是以黄金为上币,以一溢(二十两)为计算单位,是称量货币,主要用于上层贵族的聘礼、贡献、赏赐或大宗贸易;二是以“半两”钱为下币,半两重十二铢,“重如其文”,主要用于民间的小额交易;三是珠、玉、龟、贝、银、锡不再作货币流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货币形制各异、轻重不等、大小不一的混乱局面。同时,由于战争的休止,铜的供应增多,半两取得主货币地位。

秦始皇统一货币开创了国家介入货币经济的先河,六国贵族、工商业者手中的珠、玉、龟、贝、银、锡被逐出货币之列,流通中的货币量极大减少,货币供给不足,战国时代形成的磅礴市场迅速萎缩,钱贵物贱、农民破产、经济萧条、百业凋敝,财政难以为继,强秦盛极而衰。匮乏与饥饿笼罩着关内的老秦人,“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关中大饥,米斛直万钱,人至相食,大秦从腹地崩溃。终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亡于货币、亡于萧条、亡于民心。

半两钱行用以来,也出现了私铸、减重、铸权分散和流通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贱金属铸币本身的缺陷,将考验其后两千多年每一个王朝的货币治理能力。

一是民间私铸。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反映出秦国已将铸币权收归至政府,民间不得私铸。同时,私铸问题已经很严重,严酷的秦法也无可奈何。从更深层次,私铸的主体虽然是私人,但背后却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实权势力,这股势力通过分散铸权与支持私铸,获取暴利。官钱与私铸必然有“汇率”,这巨大的套利空间正是利薮。从这个角度,私铸更是中央与地方,乃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外化形式。因此,中央权重则私铸轻缓,中央势弱则私铸重频。同时,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与人口的持续增长,货币量始终处于短缺状态,除了依靠发行纸币、承认白银流通等无奈形式,私铸是古代中国解决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显示出国家行政能力之外的“市场”的力量。

二是流通不畅。私铸之下,半两钱的质量、重量良莠不齐,优劣各异,必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足重的好钱被囤积、收藏、退出流通,轻薄的劣钱充斥市场,遭到百姓抵制和拒收。秦简《金布律》记载:“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金布律》还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择行钱布者,列伍长弗告,吏循之不谨,皆有罪。”这是在秦廷无力管控劣钱流行的情况下,以法令的形式确保半两的流通。

三是铸权之争。嬴政继位后,铸权已收归中央,但是权臣会在自己的领地铸造钱币。1955年在河南洛阳西郊河南县城遗址发现了文信钱石范,这是吕不韦铸造“文信”圜钱的实证。此外,秦国还有长安君所铸的“长安”圜钱。这些地方性货币对中央铸权形成分割,冲击中央财政和铸币税。严格来讲,秦始皇对货币的统一,主要是在六国地区行用半两,而中央还没有一统铸权的能力和条件。

四是货币减重问题。私铸必然导致货币减重。秦惠文王“初行钱”以来,半两钱已出现减重现象,到战国晚期,半两钱的重量大多只在八铢左右。《汉书·食货志》记秦始皇统一货币时的情况,“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考古发掘中,秦半两的减重更是俯拾皆是。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秦惠文王初行钱以来,不闻废钱,何云复行?大概是秦二世继位后,对秦半两流通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再调节、再治理。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嬴政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出巡。当驷驾路过东郡时,他突感身体不适,看着月明星稀的寡凉夜空,想起了去年此地天降陨石,荧惑守心。他自知时日无多,传召李斯交代后事:

相邦啊,你说我大秦果真能传之万世吗?

李斯不敢仰视,伏地涕泗:陛下万年啊!

秦始皇看着手中的半两钱,或有此想:就靠这小玩意长生吧。

…………

始皇既没,秦二世下令“复行钱”。以秦二世之颟顸,人头畜鸣,半两钱制的崩堕,可知矣。

当半两钱刚刚流传于大秦帝国的各个角落,刘邦和项羽已经进入咸阳。

● 战国半两

圜钱图释举要
魏国
赵国
东周西周
齐国
燕国
秦国

战国半两图释举要

注:由于半两钱铸造的特殊性,其钱文千变万化,版式错综复杂。为了便于整理出风格近似的“版式”,今特以简御繁,将战国半两分为此七大类。其实长字型也有10克出头的,放逸型也有20余克的,横向茬口型也有过10克的,种种特例,难以尽数。姑且以普遍值为准,以俟参详。

秦半两图释举要

青川七钱图释举要

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群M50发掘简报》的第七枚钱有误。下文的第七枚钱取自蒋若是先生的《秦汉钱币研究》一书。

青川七钱(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古战国墓葬群M50中与秦武王纪年木牍共出的七枚半两钱) 8MCixjNcaLpzQNYc3wnV3LZopYXSefmj7DYIFST1E2dMcyIfxLUSLVmhvUgEo8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