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三晋与布

● 四虎铜
湖南博物院藏

在淇水之岸,隰地之泮,有一个风姿绰约的卫国女子,微倚栏杆,泣涕涟涟。她在顿丘送别来人,嗔怪他未寻媒人,生怕再也不见归人。

终于在桑之未落之际,他们再会于复关。他依旧呆呆蚩蚩,依旧“抱布贸丝”。

这是《诗经》里古老的爱情故事。有人认为,诗中“抱布贸丝”,有可能并非布匹,而是布币。否则先毋论力能逮否,单是这一怀的粗布,也不免太煞风景。

其实,沿袭自上古实物货币的麻布和谷物是先秦最主要的通货,《孟子》中记载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至少在战国前期,布与谷还是齐、梁之地纳税的凭借。直到唐末五代时,谷帛(布)依旧是不可替代的货币种类。

如同大多数原始货币一样,流行于三晋两周地区的布币,起初也是用于生产生活的工具。往古之时,以铜为农具,其中一种用于耨草的田器,叫作镈(即布),它的别名更为今人所熟知——钱。

晋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若是累了,他们就放下手中的铲布,倚在田间地头,憩一刻蓝天青树。抬头凝睇时,看到桐叶婆娑的树影,他们会想起晋人立国的秘辛。

那是武王灭商后的大周,一切的善政还未及实施,雄主姬发却撒手人寰。年幼的周成王紧紧地攥着周公旦的衣角,好奇地张望着宫殿里大禹铸造的九鼎。面对四方传来的周公将要篡位的流言,成王不以为意。这位救乱克殷、践奄营周的王叔,从来都是周王室赖以为依的砥柱。

● 诸色布币

成王以裂土分封为童戏,照着父亲姬发分封诸侯的模样,用稚嫩的小手把桐树叶子撕扯成玉圭的形状,戏言把唐地封给幼弟叔虞:喏,我要给你分封土地,这叶子就是信物。成王此举换来周公对王权的绝对维护、对王言的绝对执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不仅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是王室公族的共主,更是国家共同体的象征,只见周公一边正色地说着“君无戏言”“出口成宪”,一边急趋趋地载史颂乐,分封叔虞于唐地。小成王泪眼盈盈地送别玩伴,终于明白国家公器不容儿戏,这才有了“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成康之治”。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将国都迁徙到晋水之阳,定国号为晋。

分封制造成权力的层层分化,指向土地和劳力的分散,已经蕴含了土地私有的成分。随着土地结构的变化,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经济基础、政治地位发生变化。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以后,随着地权的松动,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公社开始解体,“工商食官”制度也被打破。“地”和“人”的解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形态各异的金属铸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有晋以来,原始的“布”渐渐丧失了农具的属性,变成了纯粹的交换工具。布的銎顶变得极短,突出的铲脊简化成了纹理,肩部和足部或弯曲,或尖耸,像只振翅的蝙蝠。这种銎顶中空的布币被称为空首布。

空首布多铭文字,有表示数字、干支、天象、事物、城邑的字或符号,如一、二、三、四、五、七、八、甲、丙、午、戌、辛、壬、日、云、雨、雪、土、工、行、金、贝、王、禾、公、古、益、白、行、上等。出土范围主要系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可判空首布的铸国有周、郑、晋、卫等。

● 原始空首布

空首布按年代早晚可分为原始布(春秋早、中期)、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中、晚期)、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春秋中、晚期)、斜肩弧足空首布(春秋晚期、战国)、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战国早期)、中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战国早期)等。

● 平首布利民

1982年山西新绛县横桥乡宋村发现了2枚空首布,两布銎部止于肩,微入币身,銎宽大、六棱状,布面有3条纵线,可判已脱离农具。1990年,山西翼城县天马村出土了2枚特大布,銎六棱状、平肩。上海博物馆藏有2枚大布,国家博物馆藏有1枚大布,《先秦货币通论》介绍了1枚嵩县大布,銎部皆为六棱状。一般将新绛大布、天马大布、上博大布、国博大布、嵩县大布这样的“币身大”“銎孔为六棱”“面背无文”“銎部微入币身”的大布认定为原始布,铸期在春秋早、中期。这些布大都是晋国故地出土,可判农业发展后,出现了一定的贸易行为。

周都洛阳为“天下之中”,西周成王时营建为京都,平王东迁后成为东周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城市。1970年12月,在洛阳以南的伊川县富留店村出土了一瓮空首布,计有大型平肩空首布604枚,斜肩“武”字空首布149枚。1971年3月,在洛阳以西的新安县牛丈村出土了装在陶罐内的空首布401枚,均为小型平肩“安臧”空首布。大型平肩空首布,一般认为属春秋中、晚期铸。斜肩“武”字空首布、小型平肩“安臧”空首布,一般认为属战国早期铸。伊川是洛阳通往南阳的门户,新安是洛阳通往关中的要道,这反映了空首布在城市贸易中的使用。平肩空首布钱文众多,多字类比单字类稀少。在单字类目前所见到的品种中,有些钱文成套,如五音类:宫、商、角、徵、羽;谥号类:文、武、成、共、亚等;天干地支类:甲、乙、丙、子、丑、午等;数字类:一、二、三、四等;爵位类:公、侯、伯、子等,另有一些为当时地名,如东周、安周等。但尚有一些至今还未能解释其含义的文字。至战国时期,少曲市(在今河南济源少水弯曲处)某类空首布的钱文或可证明当时这类货币已应用到市场交易中。

三晋的寿阳、侯马等地还曾出土不少耸肩尖足大空首布。1959年在侯马牛村古城可能是晋国都城新遗址的发掘中,就出土了空首布12枚,均耸肩,尖足,素面,无铭文。说明晋国空首布的变化趋势。1935年,河南淇县山彪镇一座战国初期的魏国墓葬中,出土约674枚耸肩尖足空首布,均素面,无铭文。可见春秋时期在周、晋、郑、卫等地,已形成了一个布币流通区域。

春秋末期,雄踞中原六百余年的老大王国变得气息奄奄。曾经力挽狂澜的晋国六卿成了国家尾大不掉的症结。他们曾率领千军万马,将晋国的威名传之宇内;也曾庙堂算计,把王族公室当作掌上玩物。

● 耸肩尖足空首布

他们前仆后继地粉墨登场又黯然退去。终于在最后一次的火并中,得志的韩、赵、魏三家挥动着斧钺,宰割了山河。

盛衰之变,何其剧欤!

“三家分晋”虽是欺人孤弱、凌人宗祀、裂人王土的暴恶之行,但韩、赵、魏托业微贱之地,崛起孤根之中,奋衣挺剑,冲决数千载之伦序罗网,以扬“王侯本无种”之壮志。从此“名器不可假人”的周天子,残守着仅存的洛阳家业,彻底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

“三家分晋”亦是布币由“空首布”转为“平首布”的关键时期。由于晋楚争霸和晋国内乱,军队对于兵器的需求日益增加,笨重的空首布不仅造成了金属的浪费,也再无耕作的功用,改良已是箭在弦上。再加之“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商业大潮,市肆对货币产生更多依赖,“平首布”便应运而生了。

● 方足布戈邑背一分

平首布,即把空首布空心的銎顶简化成扁平的小柄(两条筋线),币面的纹理具象成数字或地名,臃肿的币身缩成掌心的一半大小。某些种类的布首和布足甚至出现了穿孔,以方便携带。

根据形制的不同,平首布又可细分为锐角布、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桥足布和三孔布等数种。平首布的出现,预示着布币的高度成熟。此后平首布的进一步分化,主要是因为韩、赵、魏三国地域文化的渗入。

● 锐角布亳百涅

锐角布,也称耳布,因布首有突出的锐角而得名,是韩国大型锐角布与魏国中、小型锐角布的统称。大者通长约70毫米,小者通长约45—50毫米。常见有百涅(旧释为“涅金”)、卢氏百涅、舟百涅、涿百涅、亳百涅、公、垂字,涅、卢氏、舟、亳为韩邑,公、垂为魏邑。刘鹗在《铁云藏货》中曾著录过一品“入下都”,只见拓片不见实物。尖足布。有大小两种,大者通长约80毫米(一釿布),小者通长约50毫米(半釿布)。大布上的地名有兹氏(今山西汾阳)、邪山、大阴(今山西霍州)、蔺(今山西离石)、甘丹(今河北邯郸)、虑虒、阳曲(今山西榆次)、晋阳(今山西永济西南)、榆次、襄城等;小布上的地名有平周、平州兹、兹氏、兹城、兹氏半、兹釿、北兹、北兹釿,邪、邪山、邪山半,大阴、大阴半,蔺、蔺半,寽、寽阳(今山西朔州),离石,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武平(今河北霸州北)等40余种。基本都是赵国城邑。

● 尖足布甘丹

桥足布,又称釿布、桥裆布,最大者通长约为60毫米,最小者40毫米。布上地名有梁(今河南开封)、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蒲反(今山西永济西)、共(今河南辉县)、垣(今山西垣曲西南)等,基本都是魏国城邑。按重量分有釿系列,如半釿(如梁半釿、安邑半釿、阴晋半釿、高半釿、圁半釿、陕半釿、卢氏半釿)、一釿(如梁一釿、垂/京一釿、甫反一釿、阴晋一釿、圁阳一釿、高安一釿、陕一釿)、二釿(如安邑二釿、圁阳二釿);有当寽系列,如梁充釿百当寽、梁充釿五十当寽、梁正币百当寽、梁半币二百当寽等。据币文可知釿与寽的比重是一比百。这两种分类都是典型的子母相权。

● 桥足布安邑二釿

方足布,通长约45毫米,铸造数量多,流通时间长,基本是战国中期以后铸。如韩之平阳(今山西临汾)、安阳(今河南陕县)、宅阳(今河南郑州)、露(今山西潞城)、纶氏(今河南登封)、马雍、涅(今山西武乡)、尚子(今山西长子)、屯留、铸等;赵之蔺、平邑(今山西阳高)、平阴(今山西阳高)、同是(今山西沁县)、北屈(今山西吉县)、贝地(今山东临清)等;魏之安阳、高都(今山西晋城)、梁、咎奴、皮氏(今山西河津)、蒲子(今山西隰县)等;东周公国之东周(今河南巩义);燕之阳安(今辽宁建平)、襄坪(今辽宁辽阳)、坪阴(今辽宁辽阳)等,三晋城邑为主。

● 方足布蒲子

● 方足布平阳

圆足布。圆足布的特点是首、肩、裆、足均为圆形,故称之为“圆足布”或“圆首布”。圆足布有大小两种,大者长约70—80毫米,小者长约50—55毫米。面文主要是“蔺”和“离石”,背面从肩至足有两道竖纹,竖纹之间有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十一、十五、廿等。“蔺”和“离石”的铸国和时代有争议,一般认为是赵国所铸,还有秦攻占赵国“蔺”与“离石”后所铸等说法。此外,圆足布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三孔布,为古泉名珍。

● 圆足布蔺

三孔布。三孔布有大小两种,大者通长约75毫米,背面铸阳文“一两”二字;小者通长约50毫米,背面铸阳文“十二朱”三字。正面均铸有地名,目前见著录的约有40余种,总量120余枚,如安阳(地望有争议)、武阳(今河北易县)、南行唐(今河北行唐)、牟、上尃(今河北安平)、下尃(今河北深州)、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宋子(今河北赵县)、阳湔(今河北阳原)、妬邑(今河北鹿泉)、戏(今河南内黄)等。基本都在中山国境内,故有秦占赵国铸、中山国铸、赵国铸、魏占中山国铸等说法。

● 小型三孔布

韩国地则四面皆敌,势则夹缝求生。即便韩哀侯吞并了富商强贾云集的郑国,也依旧是危如累卵之局。一直到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韩国才勉强能与列国抗衡。弱国百事哀,韩币亦如是。除了铸造算得精良的锐角布、平阳方足布之外,其余乏善可陈。

● 布币一组

平阳在今山西临汾一带,韩人先祖在此创业长达百余年。以平阳为中心,可钳控上党与晋西,又可抵御北蛮与西秦。后来韩国先后迁都阳翟与新郑,平阳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直至被赵秦两强先后吞并。频繁的更迭导致平阳方足布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光“平”字的写法,先后就有数十种之多。

赵国的布币深受晋、魏的影响,形成了前期以尖足布为主、后期以方足布为主的货币体系,又因为和中山、燕国地缘紧密,也出现了具有赵国特色的刀币。此外,赵国的圆足布也是布币中特殊的门类,布面上的“蔺”与“离石”,几乎承载了整个秦赵争霸史。

如同魏国散乱的国土,魏国布币门类繁多,殊可一究。魏地是最先实现空首布向平首布转化的地区,不仅全盘继承了晋国布币的单位——釿,还创造性地在布币中加入了子母相权(即大小兑换)的模式,明确了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有以“釿”为单位者,亦有以“寽”为单位者,一寽的重量约在1400—1600克之间,大体上一百“釿”等于一“寽”。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建立魏国,任用李悝变法,首霸战国。据说魏文侯即位之初,某地的纳贡比往年多出十倍。朝堂之上,山呼万岁,只有相国李悝不置一言,静默地思索着他的变法关节。

大殿中“大魏万年”的呼声遽然减弱。仕宦皆佝下身子,偷眼望着文侯。

诸位,前些时日,寡人去大梁考核相国的平籴新法,途中遇见一位老农,他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羊毛向内而羊皮向外,煞是奇特。文侯低沉的声音在沉寂的大殿中传开。

客卿段干木问道:君上可曾问他因由?

文侯答道:那老农说他如此穿着,风吹日晒,背负柴火时,损伤的就是羊皮,而不是羊毛了。

群臣哭笑不得。

文侯话锋突转:如今魏土未多一寸,赋税却十倍于前,如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如此仁政恤民的景况,深受文侯之师孔门子夏的影响。此外,文侯还任用翟璜,整顿吏治;擢西门豹,治理地方;起用吴起,吞并秦河西;委任乐羊,翦灭中山国。一时天下豪杰,皆入彀中矣。

魏文侯、武侯之后的魏惠王时期,魏国首都从闭塞的安邑迁至水陆通衢的大梁,魏国经济也达到极盛。战国以来,各国都城,既是一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经济的中心。《战国策·赵策三》云:“古者……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齐都临淄,户逾七万,富甲天下。临淄之人,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跑,乐此不疲。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一派生气。赵都邯郸,富于冶铁,又系交通孔道,商贾麋聚,阜通货贿。魏都大梁雄踞鸿沟,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条达辐辏,满目繁华。

货币依赖于商业,商业依赖于城市。春秋晚期尤其是战国以来,布币在诸国以诸种形态的畅行,有赖于春秋以来城市的发展。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战国各城邑都划出作为交易场所的“市”,即使是小城市也有“市”,如在魏国,“小县有市者三十有余”。春秋、战国的市有常设的市、临时的市和农村的市三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与祖庙、社、朝成了都城的基本布局。周王畿的要道也设有市,“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空首布面文中的“少曲市东”“少曲市西”“少曲市南”,即反映了这一情况。诸侯国也是诸市林立的,“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万乘之国,中而立市”,市解决国与国、城与城、民与民的贸易问题,促进货物的跨国、区间流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向政府提供大量赋税,已经成了东周以来的各国利薮。

《周礼·地官·司市》将市分为大市、朝市与夕市,市场管理者为司市,司市之下,二十肆设胥师、贾师各一人,同一肆设肆长一名。“市”中根据各类商品,分成若干列,即“市肆”。列肆成行,店铺林立。“市”四周的门为“市门”,市中管理者为“市吏”,市中经商者有“市籍”。《周礼》记载,“泉府”是工商管理部门、货币管理机构。市场是货币的聚集地,泉府则通过管理市的税收、收购市中的滞销品待有利时销售、管理百姓财物的借贷与利息来控制货币的流通,“泉”在后世也成为“钱”的代名词。

三晋之经济还有赖于济水流域的陶邑和卫地的沟通。春秋末,菏水开凿,陶邑临水而兴盛。战国后,鸿沟开凿,济、汝、淮、泗之间形成了一套水道交通网,处于水道枢纽的陶成了“天下之中”的商业都会。“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汇通东边鲁国和齐国,东北的卫国,西边魏国和韩国。卫都濮阳的濮水上承济水,又入济水,沟通了陶、卫的经济往来。卫国在春秋时为晋、齐交通中转,战国时又成为赵、魏、韩、齐等国货物的集散地。以水路为代表的物流革命加剧了货币的革命,大量的物资代表着大额的货币支付,传统的动物、布、谷物等实物货币不适合长途运输、储存的弊端制约了其跨区域的流通,金属货币的稳定性和高价值迅速弥补了实物货币的空缺,青铜货币逐渐成为青铜王朝的主流。自此,三晋两周诸国大获开市、交通、铸币之利,以布币为流通手段,经济天下。

天下之势,分久合之,三晋如此,布亦如是。其实早在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诈诓智伯、反戈分晋时,便已仁义不施、攻守势异了。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攻破新郑,俘韩王安,韩国灭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赵王迁开城请降,赵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将王贲水淹大梁,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

三晋迭亡,根源在于失人。

魏武侯曾与吴起泛舟黄河。眼见漫河波涌、巨浪盈天的盛景,武侯咏叹道:伟乎哉我山河之固!壮乎哉我武卒巨橹!

吴起忧虑道:就怕是明珠暗投,主疑臣嫉。恐有一日,这满船的壮士都会投奔敌国。

彼时魏国独霸,天子震惶。武侯哪里听得进去吴起的谏言,权当作痴人呓语。

其狂也猝,其亡也速。短短十数年,满朝冠盖,一朝奔散:吴起奔楚,孙膑入齐,商鞅出魏,张仪相秦,范雎亡命,信陵沉迷。

韩赵更是不遑多让,出质韩非,诛杀李牧。

天怒人怨,曷其有极。

风雨八百载的三晋与布竟是救无可救,避无可避。 lODPAK8zutLpvEtPQAFB3DVQ9O1BT97x7m43EQpP/ECWhUefLAxm13JZmJrIrOVF

布币图释举要
空首布
原始布
平肩空首布
耸肩空首布
垂肩空首布
小空首布
实首布
尖足布
大型尖足布
小型尖足布
方足布
大型方足布
小型方足布
桥足布
半釿布
二釿布
一釿布
圆足布
锐角布
三孔布
类方足布
类圆足布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