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也许是司马迁的命运了,封禅的第二年,元封二年(公元前一〇九),他二十七岁了,又有扈驾负薪塞河之役。
原来这一年的春天,汉武帝又到了缑氏城(现在河南的偃师县南),更东行,到了山东半岛胶东,四月的时候,又去祭了泰山。因为这一年天旱,收成不好,而黄河在瓠子决口,人民的生活是更苦了。于是汉武帝乃率领百官去塞河。
瓠子在现在河北南端濮阳县南。当时汉武帝一面让百官都带了薪柴,加上竹片插起来,把石和土填在里边,去防塞,另方面却又给河水两条通路,使其宣泄。又是宣,又是防,所以在这里盖了一个宫,称为宣房(同防)宫。汉武帝更亲自祭河,把白马玉璧投在水里。这样还怕不成功,于是作有《瓠子之歌》。那词是: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另有一首是: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
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灾,宣房塞兮万福来!
但却幸而用数万人之力把河塞好了,河南、皖北、苏北一带的水灾也消了。司马迁在这一次又是参加了的,他的《河渠书》就是因为实际的感印,以及有感于《瓠子之歌》而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