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故事的不同解读

当天清廷还宣布了另外两项人事调整:一是召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迅速来京陛见,稍后以户部尚书入值军机处,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一是命协办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荣禄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两项人事调整显然与翁同龢开缺回籍密切相关,是清政府在四天前宣布“明定国是”进行变法维新后的一个重大举措,迅即引起国内外各种各样的解读,即便是后世研究者也对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看法不一,莫衷一是。

一种流传比较广泛且被人们长期认同的说法是:这些人事调整预示着以慈禧太后、荣禄以及军机大臣刚毅为中心的保守势力对光绪帝主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放心,罢免翁同龢就是刻意斩断光绪帝的左膀右臂。甚至有一些外国观察家认为,将翁同龢免职实质上构成一次政变。它的重要性在于即使不是正式废黜,也在实际上废黜了光绪帝,因为十几天前清廷重臣恭亲王奕䜣的突然死亡,已使光绪帝失去了一位老一辈的庇护者,而慈禧太后又立刻进了一步,胁迫这位可怜的年轻皇帝革去了他最忠诚的支持者翁同龢的官职。同时,慈禧太后还强迫光绪帝下令,受任新职的高级官吏必须到太后面前谢恩。这就意味着,她将亲自垂询这些高级官吏对当前事件的见解,并亲自向他们颁布怎样处理这些事件的谕旨。

当时在中国的一些外国人还听说,清政府内部高层已在议论正式废黜光绪帝,而不只是实际上的废黜了,但是又惧怕牵涉到外国列强而引起复杂的局面,似乎已放弃了这种设想。他们根据这些传言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突然罢免当朝帝师翁同龢的一切职务,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光绪帝可能已被剥夺了权力。这些解读基本上都是依据“帝党”“后党”权力冲突的“两分法”,认为以太后为首的“后党”先发制人,夺回了权力。

但是,经过几天的观察,许多人发现事情的真相远非那样简单。罢免翁同龢的一切职务、改组政府,可能并不是太后的意思,更不是所谓“后党”发动的政变。真相可能相反,当时占据主动地位的是光绪帝,而不是慈禧太后。人们很快发现,两宫之间的一致性远远大于他们的分歧,罢免翁同龢是两宫协商的政治决定。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在罢免翁同龢这件事情上,无论是慈禧太后占据主动,还是年轻的光绪帝占据主动,其结果都意味着新改组的政府已经摈除原先的保守与暮气。将翁同龢免职不是削弱光绪帝的权力,更不是保守派对革新者的打击,恰恰相反,是清除了翁同龢这个极端保守主义者,是为新政府将要进行的改革扫清人事上的障碍。国内外许多关心中国政治形势的人相信,没有翁同龢的新政府,在光绪帝的带领和慈禧太后的协助下,一定会采取许多有意义的改革。美国新任驻天津领事向美国国务院报告称:被开缺回籍的翁同龢多年来一直身居要位,且深得皇帝宠信;他相当诚实,心地善良,但极端排外,“是顽固派中的顽固派”。对于中国政局的未来,美国领事一方面忧虑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别迟早会引出麻烦,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政治前途充满信心,相信随着慈禧太后重新掌握权力,李鸿章将很快复出并恢复其影响力,而李鸿章是中国高级官僚中少有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他们相信由李鸿章主导的政府一定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改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缩小中国与西方文明世界的距离。

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自己与翁同龢直接交往的经验,表示翁同龢的出局不会影响中国的政治改革,恰恰相反,他的出局为中国的改革力量扫除了一个坚定的、受人尊敬的保守派。窦纳乐说,翁同龢是守旧派,他的原则是以不变应万变,以此反抗革新及进步。翁同龢思想极端保守和落伍,只是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学者风度,受人尊敬,是“一位守旧的中国政治家最优美的典型”。 eq0PwtkmmBzJIWAcg7GU3NMz/wYCFVxbhC7IsCNfXWAMxpaMs5hLmQFpNYzso+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