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时务报》的争夺

康有为的建议主要还是来自梁启超。梁启超在没有获得朝廷重用后就想过返回上海继续办报,重新执掌思想界的牛耳,因而想到拿回《时务报》。但怎样才能拿回?梁启超想到借助于“公权力”,试图借用朝廷的力量让汪康年屈服。

根据梁启超的这些建议,康有为托人函劝汪康年,希望他能和平地将《时务报》总理让给梁启超,理由是梁启超“新蒙宠眷”,如果由梁接任,何愁《时务报》不能“声价跃起”,再现辉煌。

但梁启超、康有为的计谋被孙家鼐轻易化解,康有为也来个顺手牵羊,将计就计。他迅即致电汪康年:“奉旨办报,一切依旧,望相助。”“奉旨”二字的提示,已经表明康有为的意思。稍后,康有为又给汪康年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不要节外生枝,和平移交,一切都还好商量。

无奈汪康年根本不吃康有为这一套。他从纯商业立场回敬康有为,称我汪某为《时务报》的创办人,梁启超原为我汪某聘用的主笔,梁启超今天的名声都是“借吾报以得荣显,何遽欲反客为主?”

汪康年之所以敢于如此对待“钦差大臣”,是因为他对康有为在北京官场的困境了如指掌。朝廷将康有为改《时务报》为官报的建议批转孙家鼐处理的第二天,汪大燮就从北京致函汪康年报告消息,并称张謇等人对康有为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他们在北京想了一些防范办法,但考虑到《时务报》目前的实际情形,建议汪康年放弃《时务报》,抓紧将一切往来账目及档案清理出来。“此事此时,即不归官,将来必仍与君为难,断无好下台。兄意即不归官,亦可趁此推出。京城纷纷言近来《时务报》之坏,不堪入目,盖欲打坍局面也,更不如归官为妙”。

汪大燮的建议引起了汪康年的注意。所以,当康有为函电交驰、恩威并施时,汪康年不仅不在意,反而有意调侃,从容布置,请求张之洞奏请朝廷将《时务报》改为《时务杂志》继续出版。张之洞接受了这个建议,只是将新刊物的名字定为“昌言”,依据是皇帝的一道谕旨专门提到“从实昌言”几个字。

汪康年的活动能力远在康有为之上。他背后既有张之洞等大员支持,更得同业之多助。所以从《时务报》到《昌言报》,汪康年不仅袭用《时务报》的版式,而且利用原来的分发网络,一期也没有停止。这实际上已对康有为、梁启超构成了极大羞辱,“而南北诸报纷纷评议,皆右汪而左康,大伤南海体面”。

康有为得知这些消息后,气急败坏地致电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江西布政使翁曾桂等要员,指责汪康年这些做法是在违抗朝廷旨意,要求他们施加压力迫使汪康年交出《时务报》,并停止刊行《昌言报》。

对于康有为的要求,张之洞根本不予理睬。张之洞反而致电管学大臣孙家鼐,称《时务报》原为汪康年募捐集资所创办,从未领取官款,世人皆知《时务报》为一份典型的商办刊物。现在朝廷责成康有为办官报,他自可去办,而汪康年遵照朝廷旨意另立名目,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似与康有为办官报并不冲突,因而也就不应该给予刁难,更不能查禁。

孙家鼐原本就对康有为非常讨厌,将康有为调虎离山赶出北京原本就是他的主意。所以,他对张之洞的说法一点都不吃惊。他在复电中兴奋地表示:“公所言者公理,康所言者私心,弟所见正与公同,并无禁发《昌言》之意,皆康自为之。公能主持公道,极钦佩。”

两江总督刘坤一接到康有为封禁《昌言报》的电报,批转上海道蔡钧查办。蔡钧找到汪康年,将康有为原电抄交。由于汪康年早已做好布置,他详细介绍了《时务报》创办原委及其与康、梁之间的冲突始末。蔡钧对汪康年深表同情,遂将汪“所有为难情形”上报刘坤一。刘坤一据此上奏清廷,遂引起朝廷关注。 6IiazfzJbgTgKgLdQLTnswOOm8/1eooddY4Ijs20woMKOtON8ia+/OWnaL0cp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