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康有为“恭录”

林旭毕竟是昨天与光绪帝见过面的直接当事人。康有为觉得这件事太不同寻常了,光绪帝既然明降谕旨,何以又让林旭面传口谕?朝廷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难道皇帝已被皇太后控制?

基于这些无限想象,康有为不敢继续猜下去。他一面草拟密折谢恩,一面默诵林旭转达的圣谕,发誓不惜代价救皇上。康有为的谢恩折由林旭持还复命,康有为也明白表示将在第二天启程赴上海。

然而,就在送走林旭后,康有为却差人招来谭嗣同、梁启超、徐仁镜、徐仁录及胞弟康广仁等,一起商量应对之策。

康有为凭记忆向他们转述了林旭带来的消息。由于康有为始终抱怨清廷存在一个守旧派,因此他的分析无疑会夸大危机,以为新政已在守旧势力反扑下彻底失败,光绪帝可能已陷入危险之中。

在康有为鼓动下,这些门徒决心不惜牺牲救皇上,并由此将慈禧太后设想为真正的敌人。讨论的结果是尽快准备武力解决问题。

随后,康有为和他的追随者在北京大肆活动。9 月 18 日夜,谭嗣同受命游说新任兵部侍郎袁世凯,希望他出于道义捕杀荣禄,发兵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拯救皇上。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成功与失败的两种可能性,康有为等人早已料到。所以当谭嗣同前往袁世凯住所时,康有为已做好最坏准备。这天晚上,他在南海会馆“尽却客”,收拾行装,一旦不好的消息被证实即离京出走。

袁世凯当然没有答应谭嗣同的要求,由此康有为觉得事情或许已败露。因为袁世凯毕竟是体制内高官,他不愿入伙,就意味着反叛。一股莫名的恐慌情绪笼罩在康有为心头。19 日,康有为在京城行色匆匆地拜会了容闳、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后,接受了那些门徒及朋友的忠告,同意留下梁启超、康广仁等人在京城“谋救”皇上,自己携仆人李唐于 9 月 20 日天未明时凄凉出走。

有惊无险。康有为抢先一步逃出了北京,冲过了天津,于 9月 24 日凌晨抵达上海。还未登岸,英国人濮兰德登船迎接。此后几天,康有为开始向这些外国人诉说北京故事,顺带说出了这份密诏,也就是“衣带诏”。

按康有为的理解,林旭转达的圣谕是皇上专门给他的。别人或许以为康有为在捏造、在臆想,因为康有为毕竟没有皇帝的手谕,也没有皇帝的真迹。但在康有为看来,口谕就是圣谕,与书面谕旨享有同等效力。实事求是说,康有为在“衣带诏”问题上没有说谎造假,他确实是那样认识、那样理解的。更重要的是,康有为此后十年这样说时,并没有遭到清廷正面反对或指责,这在很大程度上默认了“衣带诏”的存在。

口谕是不成文的。康有为在此时或稍后过录时,就难免有文字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反对者以为是康有为作假的证据。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差异正说明康有为诚实的一面,因为如果他存心作假,就一定会将各个版本保持完全一致,近乎完美。

不过,百年来研究者有一个猜测是对的,那就是光绪帝根本没有密诏交给康有为。康有为这份密诏的源头就是光绪帝赐给杨锐的,也就是杨锐的儿子杨庆昶 1909 年提交给清廷的那份文件。

这是对的。只是过往研究对康有为道义上的非难有点过。康有为肯定没有看过这份文件的原件,他所凭借的就是林旭的“口传圣谕”。而林旭或许从杨锐那儿看到过原件,或许也没有看过,但他确实从杨锐那里知道有这份文件,或许也从光绪帝那儿知道这回事。为了履行光绪帝的嘱托,为了应对杨锐的批评,总之,为了让康有为尽快离开北京,按照杨锐“康不得去,祸不得息”的意见,林旭肯定在康有为面前稍有夸张,其口传的圣谕虽说有根据,但在文字上却极端简略,只剩下让康有为离开北京这一主题。 awxWFjq763qeezt1IzY6Nsvo4xlet+ZuG7PsrJmpHvWzASSSGg88oFBg25r0xs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